江苏省盱眙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政治第一次月考试卷(必修)
题型:选择题※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哲学的认识正确的是( )<br />A.哲学是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br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br />C.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r />D.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有关知识。<br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A是错误的;<br />具体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 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B是错误的;<br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C是错误的;<br />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D是正确的,适合题意。<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这种观点( )<br />A.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br />B.是一种唯物主义<br />C.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br />D.正确理解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唯心主义的知识。<br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A适合题意,排除B、D;<br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C不适合题意。<br />所以答案是: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苟子·王制》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启示我们( )<br />A.物质世界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r />B.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br />C.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br />D.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忽视客观规律</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此题考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br />题干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成功,C正确;<br />A本身正确,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r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消灭规律,忽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BD说法错误。<br />所以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br />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r />B.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按照自身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br />C.人的意识是客观的<br />D.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有关知识。<br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D适合题意,排除A;<br />B是自然界的物质性,不适合题意;<br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是不科学的。<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br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r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br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br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有关知识。<br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说明的是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A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性;<br />B体现的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br />C体现的是量变和质变;<br />D体现的是事物运动的规律,答案为D。<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农业生产中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栽瓜种豆。”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随时可以生产反季节的蔬菜。这说明( )<br />A.规律具有主观性<br />B.规律既能被创造,也能被消灭  <br />C.科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r />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有关知识。<br />“清明前后,栽瓜种豆。”表明生物的生长有自身的规律,人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反季节的蔬菜表明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规律是客观的,故A项错误,不能入选;<br />B项中“被创造”、“被消灭”的说法是错误的,不能入选;<br />C项不符合题目要求,亦不能入选;<br />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项。<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画的“写意”,能将万千山水收于尺幅,正是中国画的奇妙之处。国画创作的这种特点表明( )<br />A.画家的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br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br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br />D.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br />国画创作的这种特点表明画家的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A适合题意;<br />实践是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B错误;<br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C错误;<br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D是错误的。<br />所以答案是: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3年12月,南京创客成功研发“意念控制飞行器”,当人们戴上脑电波传感器,集中注意力想象自己有兴趣的事情,脑电波增强,飞行器就开始缓缓升空。这说明( )<br />A.意识在一定环境下能够决定物质<br />B.意识有时候具有直接现实性<br />C.意识对事物发展起者积极作用<br />D.意识能调节控制人体生理活动</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br />物质决定意识,任何时候意识对物质都不起决定性作用,A错误;<br />意识具有能动性,但是要通过实践才能把意识的东西变为现实,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B错误;<br />意识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C错误;<br />材料中通过脑电波传感器促进飞行器的上升,体现了意识能调节控制人体生理活动,故选D。<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 )<br />A.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br />B.把革命热情的决定作用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br />C.物质的决定作用与唯意志主义结合起来<br />D.意识的决定作用与客观条件结合</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有关知识。<br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安于现状的守旧思想和唯意志主义,A适合题意,排除B、C;<br />物质决定意识,D是错误的。<br />所以答案是: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具有( )<br />A.主观能动性<br />B.客观物质性<br />C.社会历史性<br />D.直接现实性</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知识。<br />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适合题意;<br />其他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r />所以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一古语主要在强调( )<br />A.思维的重要性<br />B.实践的重要性<br />C.创新的重要性<br />D.发展的重要性</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有关知识。<br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一古语主要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B适合题意;<br />其他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r />所以答案是:B。<br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你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可以亲口尝一尝;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却万万不能试一试。《本草纲目》上写得清清楚楚:“砒,大毒也”。这表明( )<br />A.有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有的认识来源于书本<br />B.任何认识都是在直接接触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br />C.来源于亲身实践的认识比来源于书本的知识可靠得多<br />D.获得认识的途径不是唯一的</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途径知识。<br />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A、C错误;<br />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所以C错误;<br />“你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可以亲口尝一尝;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却万万不能试一试。《本草纲目》上写得清清楚楚:“砒,大毒也”,体现了获得知识的两个途径,D适合题意。<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与漫画《挖个坑也能钓大鱼》的寓意哲理相同的是(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4/03/02096d48/SYS201802240316588948136184_ST/SYS201802240316588948136184_ST.001.png" width="172" height="15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①存在即是被感知 ②水是万物之源<br />③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气者,理之所依也<br />A.②③<br />B.①④<br />C.①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唯心主义的有关知识。<br />漫画《挖个坑也能钓大鱼》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①③属于主观唯心主义,适合题意;<br />②④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不适合题意。<br />所以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这句谚语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br />A.物质决定意识<br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r />C.认识有反复性<br />D.抓住机遇,促成质变</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知识。<br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这句谚语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适合题意;<br />A是唯物论,不适合题意;<br />D是辩证法思想,不适合题意;<br />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r />所以答案是: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br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r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r />C.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br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知识。<br />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只有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故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C适合题意;<br />其他选项不合题意,排除。<br />所以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拉丁谚语:真理走到极端便成为谬误。真理走到极端意味着( )<br />A.真理超出了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br />B.真理在实践中被检验出是完全错误的<br />C.真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超越自身<br />D.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知识。<br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走到极端意味着真理超出了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A适合题意;<br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D是错误的;<br />C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br />所以答案是: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其中“做学问要不知足”,是因为( )<br />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br />B.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br />C.真理是无条件的<br />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知识。<br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故“做学问要不知足”,D适合题意;<br />A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br />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B错误;<br />真理是有条件的,C是错误的。<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br />A.社会历史性<br />B.差别性<br />C.正确性<br />D.客观性</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属性知识。<br />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D适合题意;<br />其他选项不合要求。<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鲁迅曾说:“对于《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体现了( )<br />A.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往往因人而异<br />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br />C.真理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br />D.人们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性认识</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有关知识。<br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这说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即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往往因人而异,A适合题意;<br />B、D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br />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C是错误的。<br />所以答案是: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联系是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联系的( )<br />A.普遍性<br />B.客观性<br />C.多样性<br />D.条件性</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知识。<br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适合题意;<br />其他选项不合题意,排除。<br />所以答案是: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位著名教育家这样说过:高等教育是一支大乐队,名牌大学是乐队里的大钢琴,但不要只把眼光盯在大钢琴上。大提琴、小提琴都是好乐器。这里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br />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br />B.整体比部分重要[来<br />C.只有整体才是最重要的<br />D.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最大发挥</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知识。<br />高等教育是一支大乐队,名牌大学是乐队里的大钢琴,但不要只把眼光盯在大钢琴上。大提琴、小提琴都是好乐器。这说明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最大发挥,D适合题意;<br />A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br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但不能说整体比部分重要,B、C均是错误的。<br />所以答案是: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 )<br />A.联系是相对的无条件的<br />B.有量变就会有质变<br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r />D.事物发展最终是通过量变实现的</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关系的知识。<br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说明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适合题意;<br />联系是有条件的,A错误;<br />量变积累到一定的度才会引发质变,B是错误的;<br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故事物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D错误。<br />所以答案是:C。</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认识活动。( )</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故题目观点错误。<br />所以答案是:错误。</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故题目观点是错误的。<br />所以答案是:错误。</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物质与运动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故题目观点正确。<br />所以答案是:正确。</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离开物质谈运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故题目观点错误。<br />所以答案是:错误。</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发展是变化,变化也是发展。( )</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性和上升的趋向性。即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故题目观点错误。<br />所以答案是:错误。</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部分影响整体,对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起决定作用。( )</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故题目观点错误。<br />所以答案是:错误。</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题目观点错误。<br />所以答案是:错误。</p><p>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r />所以答案是:正确。</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p></div></div>
<div><p>【答案】正确<br />【解析】规律(客观事物)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r />所以答案是:正确。</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p></div></div>
<div><p>【答案】错误<br />【解析】自在事物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了,所以它们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题中观点错误。</p><p>所以答案是:错误。</p><p> </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到建设“美丽中国”。某校高二⑴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展开了“美丽中国,美丽人生”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br />(1)【领略自然之美】“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br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依据。<br />(2)【建设美好家园】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br />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阐释我们应该如何建成美好家园的愿景?</p></div></div>
<div><p>【答案】<br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促进生态文明;</p><p>②意识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p><p>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客观规律。</p><p><br />(2)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做到量的积累。</p><p>②质变是实现好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与发展。</p><p>③建设美丽中国是个量变的过程,建成美丽中国是质变。全体国民人人有责,经过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建成美丽中国,实现好美好愿景。</p><p><br />【解析】(1)该题考查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依据。解答时首先要注意审题,确定该题的角度,本题的角度是唯物论,所以考生只要立足于唯物论的知识点作答即可,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原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考生注意结合材料。(2)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设问指向我们应该如何建成美好家园的愿景,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和要求: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建成美好家园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br />所以答案是:(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要求我们促进生态文明;</p><p>②意识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p><p>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客观规律。<br />(2)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做到量的积累。</p><p>②质变是实现好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与发展。</p><p>③建设美丽中国是个量变的过程,建成美丽中国是质变。全体国民人人有责,经过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建成美丽中国,实现好美好愿景。</p><p> </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