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1:00:05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高二上册政治期中考试试卷(实验班)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7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br />(1)习近平身穿中山装主持阅兵大典,既有革新又不失传承意味,可说用意深远,传达出中山装这一中国“政治图腾”蕴涵的开放、民主、民族复兴之意。这表明( )<br />A.文化起源于人们的物质需求<br />B.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br />C.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物质现象<br />D.先进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br />(2)阅兵,既是一次成就展,也是一次实力展,更是一次精神展,它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进。这说明( )<br />A.各种文化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br />B.文化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因素<br />C.文化活动是由人类创造和享用的<br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p></div></div>
<div><p>【答案】<br />(1)B<br />(2)D<br />【解析】(1)中山装承载着中国“政治图腾”所蕴含着的开放、民主、民族复兴之意,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故B符合题意。<br />A错误,文化源于社会实践;<br />C、D错误,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br />(2)抗战阅兵它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进,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故D符合题意;<br />A错误,文化有先进与健康、落后腐朽之别;<br />B错误,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只能影响而不能决定社会发展;<br />材料中强调的是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故C与题意不符。<br />故答案为:(1)B;(2)D。</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说赞美是人生历程中的加油站,而批评是人生历程中的维修站,一个人,不能总是维修,但要不断加油!不断加油,他就学会了自信。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文化环境决定人的发展<br />②人的成长受文化环境的影响<br />③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br />④优秀文化可以塑造人生<br />A.①②③<br />B.①②④<br />C.②③④<br />D.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不断加油,他就学会了自信。这句话表明人生活在赞美、表扬、肯定的文化环境之间,久之他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说明人的成长受文化环境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优秀的文化对人生成长有促进作用,故②③④正确;<br />文化环境影响人的发展,但不能起决定作用。故①错误。<br />故答案为: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创意产业是文化与经济全面融合的产物,知识经济出现以后,文化和艺术经济开始成为全世界发展的新趋势。文化的力量总是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和社会中,孕育无形的凝聚力、向心力及亲和力。这说明(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br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br />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br />④文化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③④<br />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故①项错误;<br />先进文化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故④项错误;<br />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br />故答案为:B。</p><p>&#xa0;</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 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与中亚友好的大门,打通了东西方两大文明交流的通道。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通过“一带一路”连接不同文明,能把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提高到新水平。这是因为( )①不同国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br />②各国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前提<br />③各国的优秀文化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br />④各国文化都源远流长并能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不同国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通过“一带一路”的连接,能把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提高到新水平,①正确;<br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前提,②错误;<br />各国的优秀文化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故而通过“一带一路”连接不同文明,能把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提高到新水平,③正确;<br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各国文化都能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观点错误,④不选。<br />所以答案是:B。</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被誉为“国民节目”的《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引发了全社会关于诗词学习、传统文化的深入讨论。这启示我们要( )①大力发展大众传媒,创造传统文化<br />②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传承中华文化<br />③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传递中华文明<br />④动员全民参与背诵,弘扬传统文化<br />A.②③<br />B.①④<br />C.①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创造传统文化”的观点错误,①不选;<br />材料表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需要传承,这启示我们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传承中华文化,②正确;<br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与成功表明特色的文化活动有利于文明的传播,这启示我们要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传递中华文明,③正确;<br />“动员全民参与背诵”并不科学,④不选。<br />所以答案是:A。</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于传统艺术或者前辈艺术家的艺术成果,是“把自己掰碎了做成别人”进行复制,还是“把别人掰碎了成为自己”再加以提高?我们无疑应该选择后者。这是因为( )<br />A.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br />B.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br />C.继承和发展是统一的<br />D.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我们选择“把别人掰碎了成为自己”再加以提高,是因为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只有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艺术或者前辈艺术家的艺术成果,才能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C项符合题意;<br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A项说法错误;<br />材料强调既要继承又要创新,不涉及实践的作用问题,故BD项与题意不符;<br />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外国人来中国观光,同时又有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到世界各地旅游。观赏自然风光和领略“异国风情”是跨境旅游的两个主要目的。领略“异国风情”,实际上是在感受和体验( )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br />②民族文化的差异性<br />③世界文化的趋同性<br />④不同文化的排他性<br />A.①②<br />B.②③<br />C.①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③“文化的趋同性”的表述错误,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而不是趋同性;<br />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排他性,④不符合题意;<br />依据材料信息,①②符合题意;<br />故答答案为:A。</p><p>&#xa0;</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收集、选择、传递文化的方式发了根本的变革,在极大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网络文学和网络翻译。材料一:对于网络文学的崛起,传统作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有恐惧者,有不屑者,也有包容者。而某权威媒体表示,当下重要的不是纠缠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PK中哪方取胜,重要的是中国作家应该努力创作,拿出过硬的作品打动读者。因为,读者不会亏待他们喜欢的作家。<br />材料二: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一方面取决于其能否及时了解和吸收世界上最新的先进科学与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取决于其能否及时把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通过最新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成果传播出去。前者可谓“文化输入”,后者则谓“文化输出”。让这出入通畅的一座关键桥梁,就是翻译。<br />(1)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看,你认为中国作家应该如何努力,拿出过硬的作品打动读者?<br />(2)请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加强翻译的意义。</p></div></div>
<div><p>【答案】<br />(1)①立足社会实践,为自身创作寻找智慧的源泉和动力。<br />②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br />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另一方面要使作品体现时代精神。<br />④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实现作品创新。<br />⑤要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作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br /><br />(2)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翻译是不同文化交流借鉴的桥梁,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br />②加强翻译有助于我们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br />③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br /><br />【解析】本题以对待网络文学和网络翻译的态度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创新、文化交流与传播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br />(1)回答本题,考生可从中国作家应立足社会实践,为自身创作寻找智慧的源泉和动力;中国作家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中国作家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中国作家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实现作品创新;中国作家创作作品要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等角度进行说明。<br />(2)回答本题,考生可从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翻译是不同文化交流借鉴的桥梁,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加强翻译有助于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加强翻译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推动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等角度进行说明。<br />所以答案是:(1)①立足社会实践,为自身创作寻找智慧的源泉和动力。<br />②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br />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另一方面要使作品体现时代精神。<br />④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实现作品创新。<br />⑤要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作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br />(2)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翻译是不同文化交流借鉴的桥梁,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br />②加强翻译有助于我们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br />③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p><p>&#xa0;</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太平天国的“无处不均匀”和康有为的《大同书》,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公社、“大锅饭”,都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平均”的文化基因。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社会,极端贫困的人们企盼平均分享财富,企盼有尊严的生活,这种思想对摧毁和瓦解封建制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今天对我们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仍有启示和警示意义。<br />材料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回首一个多世纪以中华儿女追求中国梦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轨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价值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深厚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等精神特质,在今天仍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br />材料三:调查发现,许多青少年不但对传统节日热情不高,对其中蕴含的“说道”也知之甚少。如何通过传统节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青少年“爱过”“会过”传统节日,并过出“门道”和“内涵”,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大课题。<br />(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思想。<br />(2)结合材料二,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br />(3)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为破解材料三中的问题提出二点建议</p></div></div>
<div><p>【答案】<br />(1)①对待传统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要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对追求社会公平的观念要继续保持和发扬。<br />②对待传统思想,要革故鼎新,推陈出新。要不断革除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对传统公平思想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br /><br />(2)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推动 “中国梦”的实现。<br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重要功能,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br /><br />(3)建议一:学校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p><p>建议二:组织开展生动的节日文化活动,让青少年亲自参与并体验。</p><p>建议三: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宣传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力度。</p><p>建议四:在继承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新节日形式或仪式。</p><p><br />【解析】本题以传统文化的影响及传承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传统文化的特征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br />(1)回答本题,考生可从对待传统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要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对追求社会公平的观念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对待传统思想,要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对传统公平思想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等角度进行说明。<br />(2)回答本题,考生可从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 “中国梦”的实现;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等方面进行说明。<br />(3)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从学校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开展生动的节日文化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体加大宣传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力度、创新传统节日形式或仪式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br />所以答案是:(1)①对待传统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要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对追求社会公平的观念要继续保持和发扬。<br />②对待传统思想,要革故鼎新,推陈出新。要不断革除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对传统公平思想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br />(2)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推动 “中国梦”的实现。<br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重要功能,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br />(3)建议一:学校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p><p>建议二:组织开展生动的节日文化活动,让青少年亲自参与并体验。</p><p>建议三: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宣传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力度。</p><p>建议四:在继承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新节日形式或仪式。</p><p>&#xa0;</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高二上册政治期中考试试卷(实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