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高二12月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中对文化的描述说明</p><p>A. 人的文化素质是逐步培养出来的</p><p>B. 文化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各种现象的总和</p><p>C. 人们的物质生活要以精神生活作为载体</p><p>D. 文化在社会实践中可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治理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治国者对人文的把握必须来自对现实社会实践的观察,这体现了人的文化素质是在教育中逐步培养出来的,故A正确;ABC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的成长受文化环境的影响,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被教育界广泛认同,许多学校现在楼名有内涵、路名有深意、名言警句催人奋进,例如……若要写一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报道,你认为最适合的关键词应是</p><p>A. 独树一帜 发扬传统 立足实践</p><p>B. 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 文化融合</p><p>C. 潜移默化 熏陶情操 道德修养</p><p>D. 博大精深 色彩斑斓 文化竞争</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属于阅读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题,需要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人的成长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对于备选答案的内容需要熟悉其中的含义,独树一帜、博大精深指中华文化的特点,博采众长指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潜移默化则是文化的影响。所以与材料相对应,应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7年3月30日,河南举行了2017丁酉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来自五大洲主要国家的华人华侨代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华人社团的侨领、侨商代表,全球各华人联合会、商会、基金会、宗亲会、同乡会代表,海内外上万名炎黄子孙共同祭拜人文始祖。这表明</p><p>A. 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p><p>B. 共同的祭祖仪式把一个民族紧紧地连接为一体</p><p>C. 拜祖大典能提高人的审美水平</p><p>D. 对祖先的浓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最显著特征</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华人社团的侨领、侨商代表,全球各华人联合会、商会、基金会、宗亲会、同乡会代表,海内外上万名炎黄子孙共同祭拜人文始祖。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A适合题意;B、C、D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促使大众参与数字化文化消费;促使文化产业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促使微信朋友圈成最普及的社交应用,网络直播得到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大力发展互联网技术的理由是</p><p>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p><p>②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p><p>③促进文化传递、沟通、共享 </p><p>④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p><p>A. ②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互联网促使大众参与数字化文化消费,这表明大力发展互联网技术可以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①正确;科学技术并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②错误;互联网促使微信朋友圈成最普及的社交应用,这说明大力发展互联网技术可以促进文化的传递、沟通和共享,③正确;互联网技术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不是途径,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时间要紧,没有安全要紧;金钱再好,不如活着更好”“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都是我们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如今公益广告已成为社区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它们的影响下,社区居民的言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这表明( )</p><p>A.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强制的</p><p>B. 文化能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p><p>C.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p><p>D.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但不是强制的,A项不选;文化转化为物质力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不选;公益广告成为社区的风景线,它对社区居民的言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C项正确;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下边汉字“马”的不同字体中,我们能感悟到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7/08/10/124eeea1/SYS201807081001559857253328_ST/SYS201807081001559857253328_ST.001.png" width="342" height="13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p><p>①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p><p> ②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p><p>③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p><p>④汉字的内涵会因时而变</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材料中“汉字‘马’从古至今的的演进”,既体现了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也说明了中华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故①③两项;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故排除②;本题材料并未涉及落后文化方面的问题,故排除④。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在20世纪80年代是显学,但在现阶段,似乎被疏远和边缘化了。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努力总结和概括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同时下大力气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性诠释和转换。只有这样,当代中国哲学才能够以应有的地位和姿态立足于世界哲学之林,才能够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材料说明</p><p>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p><p>②文化创新必须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p><p>③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p><p>④文化创新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p><p>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发展哲学要“努力总结和概括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说明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①正确;要“下大力气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性诠释和转换”,说明文化创新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故③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也没有说明文化创新与人民需要的关系,故排除②④。所以答案选择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春节期间,微信红包拜年越来越盛行;清明期间,网上祭奠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正悄然发生新的变化。这表明</p><p>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仍产生现实影响</p><p>②传统习俗已经过时正在为时代发展所抛弃</p><p>③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p><p>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正悄然发生新的变化。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①④适合题意。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②③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植根火热生活,书写时代篇章。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走出了真情实感,转出了踏实求真,改出了清新朴实,在全社会引发了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这说明</p><p>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p><p>B. 文化创新源于文化创作者的努力</p><p>C.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走、转、改,</p><p>D. 大众传媒是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植根火热生活,书写时代篇章”体现了文化创造要立足社会实践,选A;B不选,因为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C不选,因为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实践;D不选,因为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途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古代提倡“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践行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这表明</p><p>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p><p>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p><p>③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p><p>④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p><p>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材料中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践行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也体现了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②④正确;①与材料无关;③表述不当,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黄帝陵祭祀具有丰富的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意义。下列关于黄帝陵祭祀的文化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评述中,正确的是</p><p>①作为一种先进、健康的文化,决定我国社会发展方向</p><p>②对研究中华文化发展脉络有独特作用</p><p>③能增强各民族人民的自豪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p><p>④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对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产生深刻影响</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选项中“决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的表述错误。④选项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题目中,黄帝陵祭祀具有丰富的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意义,其对研究中华文化发展脉络有独特作用,能增强各民族人民的自豪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故②③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的这首《卜算子.咏梅》以生动的文学艺术形式</p><p>①表达了中华民族向往和平的美好追求</p><p>②抒发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乐观情怀</p><p>③体现了科学理论武装人的价值引</p><p>④迸发出优秀作品鼓舞人的感召力量</p><p>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①没有体现向往和平的美好追求,②说法正确,③没有体现科学理论的指引,④说法正确,体现了优秀作品对人的影响,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4年4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指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李克强强调编修工作要“修志问道,以启未来”。这说明( )</p><p>①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p><p>②地方志具有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的独特作用</p><p>③地方志工作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p><p>④地方志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方向保证</p><p>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材料中李克强总理强调编修工作要“修志问道,以启未来”说明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这样做有利于建设文化强国,①③适合题意;文学艺术具有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的独特作用,②是错误的;先进健康的文化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方向保证,④缩小了文化的内涵,排除;故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著名学者楼宇烈曾说过,到底是中国文化影响了佛教,还是佛教影响了中国文化,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也不怎么重要了,佛教已经深入到中国的文化骨髓里面去了。这主要说明( )</p><p>A.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p><p>B. 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p><p>C. 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p><p>D. 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体现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故选B。A选项强调中华文化的延续性,C选项表述错误,故排除。D选项强调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因此这三项与题意无关。本题正确答案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2014年12月13日,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公祭开始,全场高唱国歌。随后,防空警报拉响,车辆轮船汽笛长鸣,人们低头默哀……。这一纪念日活动的意义在于</p><p>①凝魂聚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铭记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p>③慎终追远,注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面向未来,引领文化发展方向</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我国将12月13日作为国家公祭日,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开展这一纪念日活动的意义在于凝魂聚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铭记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故①②入选。③④选项表述均与题意不符。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文化学者认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因为( )</p><p>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吸收了一切外来文化</p><p>②“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秉性。</p><p>③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p><p>④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原因类试题,可用排除法来做。中华民族友好的吸收一切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和有益成果不是一切外来文化,①观点错误;中华文化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③观点错误;②④观点正确且构成本题原因,故本题答案应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原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望大陆》这首诗中对祖国大陆的魂牵梦绕体现了( )</p><p>A.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p><p>B.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p><p>C.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p><p>D.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并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本题以于右任的《望大陆》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材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选C。材料没有体现我国民族文化的区域性特征,A不选。B.D说法明显与题目的意思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6年11月30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如果请你反驳这种观点,下列可能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p><p>A. 文化平等 文化交融 文化相同 B. 文化影响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p><p>C. 文化植入 文化包容 文化繁荣 D. 文化传播 文化市场 文化自觉</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基于“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作用对于我们的生活、生产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故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的观点是错误的,可以从文化影响、文化传承以及文化自信的角度进行反驳。故B选项入选。其他选项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这一思想启示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p><p>①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p><p>②必须正确把握文化发展规律</p><p>③成为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p><p>④应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①不适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不符合题意;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梦”提出以来,我国文艺创作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等问题。对此,认识正确的是</p><p>①文化生活有喜也有忧</p><p>②是由文化市场的发展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的</p><p>③需要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p><p>④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①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我国文艺创作既有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也有质量较差的作品,说明文化生活有喜也有忧,对此需要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故入选。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化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是由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的,而不是由文化市场的发展引发的,故排除。④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文化生活中存在不良现象,并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与传统的“24孝”相比,新出炉的“24孝”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孝敬老人(   )</p><p>A.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p><p>B.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p><p>C. 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p><p>D.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新“24孝”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A选项入选。B选项错误,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C选项错误,排除。D选项错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2010~2015年)》指出,要继续完善韶山一号工程,兴建红军标语博物馆、长沙铜官窑遗址公园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2015年,各市州全面完成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影剧院和文化广场等基本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各县市区全面完成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和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湖南省这样做</p><p>A. 营造了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p><p>B. 坚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p><p>C. 旨在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p><p>D. 有利于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风尚</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题目中,到2015年,各市州全面完成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影剧院和文化广场等基本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各县市区全面完成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和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湖南省这样做坚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故B选项入选。A选项中“出效益”的表述错误。C选项错误,题目中表述的是发展文化事业。D选项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试图改变历史共识、颠覆英雄形象,说到底,就是要用所谓的“再发现”“再思考”“再评价” 瓦解精神、消解价值。雷锋成了“自拍狂魔”、 邱少云“违背生理学”] 张思德“是烧鸦片时窑塌致死”…… 凡此种种,以崇尚英雄为耻、一抹杀英雄为荣、以否定历史帷幕。如果不辨真伪、有意歪曲,再厚重的历史都会失去应有的重量;不负责任的“解构”、 罔顾事实的“揭秘”, 伤害人民的感情,动摇民族的根基。</p><p>一个有温度的时代,必然致敬英雄;一个有历史感的民族,必然铭记传统。只有牢牢维系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才能凝聚国家的魂魄。只有全社会更加尊重英雄、致敬英雄,才能让英雄安息,让英雄精神代代相传。</p><p>结合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谈谈让英雄精神代代相传的意义。</p></div></div>
<div><p>【答案】①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p><p>②有利于用英雄精神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p><p>③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革命传统,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强基固本。</p><p>【解析】本题一些人以歪曲英雄、抹黑英雄的言论,伤害了人民的感情,动摇民族的根基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谈谈让英雄精神代代相传的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故本题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展示民族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以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革命传统,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强基固本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 0周年之际,习近平日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 0周年主题展览”。他强调,8 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伟大壮举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p><p>(1)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理由。</p><p>(2)假如现在你所在的班级要举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班会活动,请你为此次班会拟两条标语。</p></div></div>
<div><p>【答案】(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着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p><p>(2) “发扬长征精神  实现伟大复兴”;“重走长征路  共筑中国梦”</p><p>【解析】本题以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 0周年之际,习近平强调要弘扬长征精神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通过让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考查的是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p>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理由。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以及必要性等相关知识。首先,从地位上来看,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着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其次,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角度来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为此次班会拟两条标语。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发扬长征精神,实现伟大复兴”以及“重走长征路,共筑中国梦”等。</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材料一:2016年9月14日,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我们今天纪念汤显祖,就要坚守文艺理想、坚持文艺品位,秉持人民情怀、植根生活沃土,使文艺创作获得旺盛的生命力。要在尊重传统、遵循艺术规律基础上,扬弃继承、转化创新,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p><p>材料二:2016年12月1日,第31个“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之际,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在宁波拉开帷幕。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践行志愿精神、履行社会责任、传播爱心文化,他们各尽其能,不计报酬,通过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协作帮扶等多种形式主动关注、关爱、关心贫困群众,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贫困地区千家万户。志愿者的奉献不仅促进了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生活的改变,而且让利他精神薪火相传,彰显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呈现了精准扶贫志愿服务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生动画面。</p><p>(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进行文化创作。</p><p> (2)有人认为志愿者的奉献精神能直接促进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生活的改善。结合材料二,请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p></div></div>
<div><p>【答案】(1)①文艺创作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奏响主旋律,坚守文艺理想。②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创作要坚持文艺品位,不断提高作品的质量。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创作要秉持人民情怀、植根生活沃土。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不断创新。文艺创作要尊重传统,赋予优秀文艺作品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p><p>(2)①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在奉献精神的指导下,志愿者的行为可以促进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生活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看,此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②但是,意识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的发挥需要条件,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所以奉献精神不能直接促进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生活的改善。</p><p>【解析】本题材料一以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之际,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在宁波拉开帷幕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进行文化创作。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属于措施类主观解析试题。解答措施类主观题目,具体的解题思路是:一是从教材找方法。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二是从材料中找方法。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三是从当前时政热点和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方法。故本题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奏响主旋律,坚守文艺理想、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及赋予优秀文艺作品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等角度进行展开即可。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知识评析观点:志愿者的奉献精神能直接促进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生活的改善。解答评析类问题,基本的方法是“一分为二”,也就是辩证思维。既要分析观点的合理性,又要分析其片面性。 答题套路是:“教材原理+分析+正确的做法”。故首先可以从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的角度分析在奉献精神的指导下,志愿者的行为可以促进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生活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看,此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其次,要说明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所以奉献精神不能直接促进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生活的改善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