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高二11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枫桥月,灞桥柳,一声珍重离家走;跨四海,闯五洲,长路漫漫难回首;相思豆,连丝藕,梦里常在画中游;黄土地,绿田畴,画中美景不胜收。”诗词中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p><p>①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紧密相连 </p><p>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p><p>③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p><p>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中通过枫桥月,灞桥柳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说明了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紧密相连,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①适合题意;“相思豆,连丝藕,梦里常在画中游”则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深远持久,②适合题意;③强调了文化的作用,④强调了文化与实践的关系,均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2016年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6年数字阅读内容总量增长率达到88%,已经保持连续八年增长。“互联网+”己经改变了中国人传统阅读模式。数字化阅读方式</p><p>①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p><p>②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p><p>③极大地促进了 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p><p>④是社会生活中最方便、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数字化阅读方式属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①③适合题意;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②不适合题意;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方便、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早在摄影出现时,人们就认为绘画将被摄影所取代,人们还想过用电影和电视来代替绘画。但事实证明,每一种新媒体或者新艺术形式的出现并不能降低或取代传统艺术形式,例如绘画的价值和功能。这启示我们要处理好</p><p>A. 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B. 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p><p>C.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关系 D. 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摄影、电影和电视等新媒体或者新艺术形式是当代文化,传统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新媒体或者新艺术形式的出现并不能降低或取代传统艺术形式,这是启示我们要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B项正确;新媒体或者新艺术形式与传统艺术形式并不是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A、C、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保持北京古都魅力的重要部分。梁思成先生曾点评:“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如果请你为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撰写报告,可用的观点有</p><p>①中轴线反映了北京城市文明的演进 ②中轴线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基础 </p><p>③中轴线展现了北京城市文化的独特性 ④中轴线的保护将确保北京文化传统的稳定</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①③适合题意;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中轴线不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基础,②错误;确保北京文化传统的稳定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上半年,一款名为“蓝鲸”的死亡游戏,由俄罗斯向其他国家蔓延。该游戏会在不知不觉中让人产生抑郁、焦虑乃至自杀的心态,已被许多国家勒令禁止。这启示我们,在文化生活中要</p><p>①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坚决改造腐朽文化</p><p>③拒绝接触外来文化 ④增强辨别是非能力</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蓝鲸”的死亡游戏会在不知不觉中让人产生抑郁、焦虑乃至自杀的心态,已被许多国家勒令禁止。这启示我们,在文化生活中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①④适合题意;对于落后文化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于腐朽文化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②是错误的;③做法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 2016年9月4日晚,秉承服务于“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G20杭州峰会主题的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在西子湖畔震撼上演。古典诗词的巧妙融入,中外名曲《春江花月夜》与《月光》合奏,《高山流水》与《天鹅湖》起舞……在交响乐的伴奏下,灯光、音乐、舞蹈、实景相互交织在一起,亭台楼阁、桥梁、荷塘等鲜明的中国元素,第一次在室外水上表演,结合新的全息投影技术,诠释“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晚会主题。美轮美奂、诗情画意的场景再次令世界震惊,就连德国总理默克尔都拿着手机拍照留念。</p><p>《最忆是杭州》“辐射”出来的正是中国文化的力量。“采茶舞曲”清新灵动,舞动勤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与许仙,美丽的爱情传说演绎美好情感;“高山流水”礼遇知音,世界大同;“欢乐颂”热情好客,和平共进。在恢弘的场景下,情意并茂的演奏,观感细腻又不失心灵震撼;激发爱国情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给世界震撼和共鸣。</p><p>材料二 2017年7月22日是“老西藏精神”提出27周年纪念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是数代西藏军民优秀品质的集中反映。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卓著,真实记载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记载了西藏军民共铸“老西藏精神”的英雄壮举。“老西藏精神”如同火炬,经过几代人的接力传承,已经成为西藏各族人民巨大的精神财富和赖以团结奋斗、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更成为驻藏部队戍边卫国、履行使命的精神支柱。</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最忆是杭州”的场景再次让世界震惊给我们加强文化建设带来了哪些启示。</p><p>(2)根据材料二分析“老西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p><p>(3)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弘扬民族精神的看法。</p></div></div>
<div><p>【答案】(1)①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做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重视中西文化交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运用现代科技,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或者运用现代科技,重视文化内容,形式等创新;④做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结合;⑤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生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p><p>(2)①“老西藏精神”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②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②是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丰富和发展;</p><p>(3)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能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p><p>【解析】本题以“最忆是杭州”的场景再次让世界震惊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创新、中华民族精神、倡导大众文化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最忆是杭州”的场景再次让世界震惊给我们加强文化建设带来了哪些启示。本题属于启示类试题,要依据材料明确或猜测设问知识指向,把握知识指向可以通过材料中关键词,或者材料中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调动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倡导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等知识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p><p>(2)本题设问指向“老西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老西藏精神”是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丰富和发展;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p><p>(3)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角度,设问指向你对弘扬民族精神的看法,属于认识类试题,要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角度思考分析。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能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材料一 鄱阳湖湿地公园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鄱阳湖湿地公园景观初具规模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中国有信心再保护鄱阳湖湿地公园2000年。鄱阳湖湿地公园被人们定义为:“十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对9至18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广泛影响”。</p><p>材料二 2016年,政府坚持鄱阳湖湿地公园还湖于民的理念,在全国率先尝试免费模式,众多游客慕名而至。鄱阳湖湿地公园也成为中国唯数不多的免费的5A级景区。鄱阳湖湿地公园免费开放公园景点及博物馆、纪念馆共52处,占景点总数73%。2016鄱阳湖湿地公园共接待国内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7%,增速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553.17亿元,增长17.8%。全市收费公园景点接待游客2311.03万人次,增长5.5%,实现门票收入11.3亿元,增长11%。</p><p>(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鄱阳湖湿地公园还湖于民的做法有何意义?</p><p>(2)有人认为文化建设应该由政府主导,也有人认为文化建设应该由市场主导。你赞同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考生选择一种观点作答)。 </p><p>用文化生活的知识,根据上述材料拟定两句鄱阳湖湿地公园的欢迎词。要求:紧扣材料,主题突出,简洁明了,观点正确。</p></div></div>
<div><p>【答案】(1)①还湖于民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②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④有利于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⑤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p><p>(2)由政府主导的理由有:①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②有利于加强管理,正确引导;③能够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加强文化建设;④能更好地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p><p>由市场主导的理由:①优化配置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②激发文化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繁荣文化市场。③促进文化产品创新,增强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p><p>(3)美丽鄱阳湖欢迎您!赏鄱阳湖之景,享大中华之蕴。</p><p>【解析】本题以鄱阳湖湿地公园还湖于民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和意义、走进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设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鄱阳湖湿地公园还湖于民的做法有何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的句型表达。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知识分析回答。</p><p>(2)本题设问指向有人认为文化建设应该由政府主导,也有人认为文化建设应该由市场主导。你赞同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考生选择一种观点作答)。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回答,如果选择由政府主导,理由有有利于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如果选择由市场主导,理由有优化配置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p><p>(3)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根据上述材料拟定两句鄱阳湖湿地公园的欢迎词。欢迎词作为广告设计中的一种,自然也有着广告设计宣传理念的属性,它宣传正面积极的理念,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倡导性原则。设计既要有听觉冲击力,更要有心灵震撼力,能让人易懂、易记、难忘,不能啰唆、含糊,应避免用长句、拗口之语。在整体上,设计要符合简洁、精练、健康的原则。回</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