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55:05

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9月29日,长征二号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三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人类成功探索太空,要正确处理好(    )</p><p>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p><p>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p>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人类成功探索太空,要正确处理好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③④适合题意;①②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同学在听课时所撰写的课堂笔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下列说法能够依次佐证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的是(     )</p><p>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p><p>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p><p>A. ②→③→①→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②→①</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强调运动;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体现了世界是物质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体现了运动是有规律的,故正确的传导顺序是②→①→④→③,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9月15日,中国天眼(FAST)之父南仁东病逝。微信圈被“南老,谢谢你”刷屏。由总工程师南仁东设计的FAST射电望远镜将被应用于寻找和研究宇宙中的脉冲星等方面,将大大提升我国空间探测能力。FAST不仅在尺寸规模上创造了世界纪录,还在灵敏度和综合性能方面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的这一重大原创突出说明(   )</p><p>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水平各不相同</p><p>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p><p>③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p><p>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认识要通过科技成果来检验</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的这一重大原创突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②③适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认识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不是科技成果来检验,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下列诗句所含哲理与漫画寓意一致的有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8/cda3e8d6/SYS201801021843305257258424_ST/SYS201801021843305257258424_ST.001.png" width="205" height="13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     </p><p>②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p><p>③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p><p>④江碧鸟欲白,山青花欲燃</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漫画“必要的约束也是一种保护”,表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体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意思是说情况不同了,所采取的措施就应地相应地有所变化,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②③与漫画寓意不符,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粒纽扣电池可以使600吨水受到污染,而600吨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随手丢弃的废旧电池渗出的汞等重金属物质会渗入土壤,污染地下水,影响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破环人类的生存环境,并最终危害人类健康。材料主要反映了</p><p>①联系的客观性,从事物同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性质</p><p>②联系的多样性,重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巾间环节</p><p>③联系的普遍件,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p><p>④联系的特殊性,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联系的观点。根据材料可得出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结论,故选项②③正确。上述材料没有体现联系的客观性,故排除选项①。联系不具有特殊性,故排除选项④。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共享单车既符合当前的健康和环保意识,又有效解决了城市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使原本已慢慢远离生活的自行车又开始火爆起来。这一变化说明(    )</p><p>①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p><p>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p><p>③价值判断因时而异,以价值选择为基础</p><p>④新出现的事物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选项③说法错误,因为价值选择基于价值判断,故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因为新事物不等于新出现的事物,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些看似光芒四射的进击,很容易变成束缚心灵的枷锁;一些看似孤寂无奈的后退,映照的却是“人生看脚下,世事平常心”的豁达。这主要是因为(    )</p><p>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p><p>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对立面转化</p><p>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能够相互转化</p><p>④矛盾的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一些看似光芒四射的进击,很容易变成束缚心灵的枷锁;一些看似孤寂无奈的后退,映照的却是“人生看脚下,世事平常心”的豁达。这主要是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①②适合题意;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会相互转化,排除③;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④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亏,日有所损。”下列与此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p><p>A.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B.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p><p>C.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D.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作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此段诗句的内涵,诗句主要指勤于学习就像春天的禾苗一样,看不到它增高,实际上它每天在长高.放下学习好比磨刀的石头,看不到它变薄,其实石头每天都在变薄,这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由此可以推断出答案C正确;A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符合题意;B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符合题意;D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科学家最近自主研发出一台生物材料3D 打印机。这台3D 打印机支持活细胞打印,活细胞的存活率高达90%,存活时间最长为4个月。不过,从人体细胞、组织乃至器宫被“打印”出来,到真正应用于临床,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3D打印机的研发表明科技创新是一个</p><p>①从无意识活动到有意识活动的发展过程 </p><p>②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 </p><p>③不断超越自身、不断完善的上升过程 </p><p>④矛盾双方从同一到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的过程</p><p>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所以①错误。从人体细胞、组织乃至器官被“打印”出来,到真正应用于临床,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不断完善的上升过程,②③正确。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排除④。故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0月,中央《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实现集体、承包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对土地权利的共享。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这样做的依据是(   )</p><p>A.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p><p>B. 物质决定意识,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p><p>C.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p><p>D.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实现集体、承包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对土地权利的共享。这是生产关系的调整,顺应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D适合题意,排除C;A、B不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微”有细小之意,然而“微”一旦与强大的互联网相结合,便具有了独特的魅力。互联网时代新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强调人人从微不足道的事情着手,用自己的善举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人们的爱心汇集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      )</p><p>①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②丰富了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p><p>③对良好社会风尚形成和发展有促进作用     ④说明了人人都在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来</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每个人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用自己的善举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人人都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微公益”传递正能量,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②③适合题意;①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歌作为国家的象征和标志,体现着国家认同和民族情怀。2017年9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以国家立法的形式落实了宪法规定的国家标志制度。国歌立法的文化意义在于</p><p>①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③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④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以国家立法的形式落实了宪法规定的国家标志制度。这样做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④适合题意;国歌立法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是科学文化修养,排除①;③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谈话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p><p>①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p><p>②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淡化文化的经济功能</p><p>③发展文化产业,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p><p>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述材料体现了发展文化产业,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③④符合题意入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①说法错误排除;②中“淡化文化的经济功能”说法错误排除。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     )</p><p>A.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B.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p><p>C. 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D.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A适合题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B不适合题意;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在于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C不适合题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D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近年来“雾霾”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究其成因,人们开始深刻反思目前生产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开始呼吁一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资为核心,从而减低碳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p><p>材料二:网络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 在微信朋友圈里,充斥着许多信息:“求转发”“求扩 善”“孩子走失了”……</p><p>(1)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p><p> (2) 微信朋友圈里海量信息让人真假难辨,究竟转不转发,实在是个难题。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及其理由。</p></div></div>
<div><p>【答案】(1)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雾霾造成的危害引起了人们探究雾霾的成因,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p><p>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雾霾气候问题的出现推动人们反思生产生活方式;   </p><p>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低碳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必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p><p>(2) ①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尊重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维护人民的利益,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p><p> ⑵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导向作用。若转发真实求助信息,给需要帮助的提供帮助,传递友善正能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③若转发虚假信息和谣言,甚至负能量的信息,就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p><p>【解析】本题以深刻反思目前生产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开始呼吁低碳生活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生价值观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属于原因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要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分析意义,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p>(2)本题考查价值观的知识,设问指向微信朋友圈里海量信息让人真假难辨,究竟转不转发,实在是个难题,谈谈你的观点及其理由。解答时首先明确价值观的知识主要包括: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微信朋友圈里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  借助网络传播的迅捷性、互动性、高效性,网络募捐可以使受助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助摆脱困境,感受到爱心的温暖和慈善的力量;但同时,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法保障募捐信息的真实性而屡屡出现诈捐、骗捐事件,并且,因缺乏对善款使用和余款流向的监管,让人们对慈善募捐的公信力产生质疑。</p><p>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这将是我国首部慈善领域的根本性法律。以法律之名重塑慈善公信力,让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p><p>  材料二  对是否参与网络捐助,同学们看法不一。李丽:网络募捐是爱心与真善的体现,不能因操心被骗而停止善行,我会积极参与网络捐助;王强:一部分人利用网络募捐欺骗人、肆意消费人们的信任,助长社会冷漠之气,我不会参与网络捐助。</p><p>(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为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支招儿。</p><p>(2)你支持材料二中的哪种观点,请运用辩证法的知识加以说明。</p><p>(3)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为发挥网络募捐“正能量”设计两条公益广告语。</p></div></div>
<div><p>【答案】(1)①依法加强对网络慈善事业的监管,打击慈善领域的违法行为,重塑健康的网络慈善文化。</p><p>②开展多种形式的善行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建共享。</p><p>③树立诚信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共同创造良好的社会救助氛围和文化环境。</p><p>(2)支持李丽:①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网络募捐是爱心与真善的体现,其主流是好的,不应以负面现象否定网络募捐的正能量意义。</p><p>②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不要只看到曲折性而对网络募捐的未来发展丧失信心。</p><p>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不可忽视,要敢于同诈捐、骗捐行为做斗争。(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p><p>支持王强:</p><p>部分影响整体,一部分的骗捐、诈捐的失信行为会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社会对募捐的信任。</p><p>②量变引起质变,如果不良行为积累到一定程度会让整个社会不再信任,彼此冷漠。</p><p>联系具有多样性,表达爱心可以有多种方法,不必局限于网络。(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p><p>(3) 答案示例:爱心彰显人性光辉,友善助推网络慈善;关爱之手互联,美好生活共有。(必须围绕主题,偏离主题不得分)</p><p>【解析】本题以法律之名重塑慈善公信力,让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辩证法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设问指向为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支招儿,属于措施类试题,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主要从倡导大众文化、奏响主旋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精神文明、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高公民道德修养等角度进行概括和总结。</p><p>(2)本题设指向你支持材料二中的哪种观点,请运用辩证法的知识加以说明,属于原因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把握两种不同的观点,做出选择后说明原因。李丽:网络募捐是爱心与真善的体现,不能因操心被骗而停止善行,我会积极参与网络捐助,支持此观点可以从前进性欲的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角度思考。王强:一部分人利用网络募捐欺骗人、肆意消费人们的信任,助长社会冷漠之气,我不会参与网络捐助。支持此观点可以从整体与部分、量变与质变角度分析。</p><p>(3)本题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公益广告作为广告设计中的一种,自然也有着广告设计宣传理念的属性,它宣传正面积极的理念,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倡导性原则。广告设计中,广告语设计既要有听觉冲击力,更要有心灵震撼力,能让人易懂、易记、难忘,不能啰唆、含糊,应避免用长句、拗口之语。在整体上,广告设计要符合简洁、精练、健康的原则。回答时围绕发挥网络募捐“正能量”进行设计。</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