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54:31

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文)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烛光照亮小屋》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先生收了两个学生,一天傍晚,先生给了每个学生一个铜钱,让两位学生买样东西来把黑暗的房间装满,一位学生买了许多干草,另一位学生买了一支蜡烛,点燃蜡烛屋子一片光明……这个故事蕴含的哲理有(  )</p><p>①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p><p>③哲学是科学之母                 ④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哲学也有正误之分,未必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①不选;材料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可以用哲学的思维来分析解决,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②正确;哲学是科学之母观点错误,③不选;生活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哲学的思维来解决,这告诉我们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提出“我在故我思”。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看,二者争论的焦点是(  )</p><p>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B.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p><p>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问题    D.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看,二者争论的焦点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问题,A适合题意,排除B;C、D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p><p>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p><p>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p><p>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p><p>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有网友接下文道:“世上本没有堵的路,开的车多了,便有了堵的路。”这两句话形象地告诉我们 </p><p>①条件改变,联系的性质、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p><p>②我们办事情应该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p><p>③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p><p>④质变是量变的结果,没有质变就不会有发展</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联系观和发展观的知识。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材料蕴含的意思。由“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到“开的车多了,便有了堵的路”体现了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联系的性质、方式会发生变化,也说明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引起质变,故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故排除②;④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④。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成语中能够同时体现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特征的是(    )</p><p>①邯郸学步     ②唇亡齿寒     ③青出于蓝而胜于     ④蓝吐故纳新</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①选项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②选项仅仅体现了联系的观点。③④选项均体现了联系、发展的观点。入选。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更是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从社会意识的角度,“中国式过马路”给我们的启示是(   )</p><p>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p><p>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p>C.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自觉树立规则意识</p><p>D. 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要遵守交通规则</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目中,中国式过马路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这一现象折射出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从社会意识的角度,“中国式过马路”给我们的启示是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要遵守交通规则;故D选项入选。其他选项均没有体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诺贝尔奖委员会给中国作家莫言的颁奖词是:莫言的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对此,莫言也坦承自己的小说创作深受少年时农村生活经历的影响。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材料体现了(    )</p><p>A.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B. 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p><p>C.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D.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起决定作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目中, 莫言坦承自己的小说创作深受少年时农村生活经历的影响。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材料体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起决定作用;故D选项入选。A选项是从唯物论的角度阐述的。C选项是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的。B选项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认识到仅有敬业精神是不够的,还要做到“精业”。这表明(    )</p><p>A.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 认识了现象就能认识本质</p><p>C.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D. 认识的发展是没有规律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认识到仅有敬业精神是不够的,还要做到“精业”。这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故C选项入选。A选项没有体现。B、D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随着合福高铁(合肥至福州)的开通,闽北与福州的“同城化”将得以实现,武夷山将进入“高铁+”旅游时代。这说明(  )</p><p>A.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定能创造有利实践的具体联系</p><p>B. 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p><p>C.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p><p>D.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随着合福高铁(合肥至福州)的开通,闽北与福州的“同城化”将得以实现,武夷山将进入“高铁+”旅游时代。这说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D适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上班能拼车、在家能看病、一条微信登门洗衣……”,近年来,与互联有关的商业、服务业新业态高速发展,但“无序竞争,网络欺诈,隐私侵权”等问题也让人们对新业态产生疑惑。这要求我们( )</p><p>①密切关注实际,敢于破除成规陈说</p><p>②分清主流和支流,但不忽视支流</p><p>③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也要正视问题</p><p>④抓重点,但也要重视解决次要矛盾</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解决“无序竞争,网络欺诈,隐私侵权”等问题与敢于破除成规陈说无关,①不选;与互联有关的商业、服务业新业态高速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认识到成就是主要的,但也不能忽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②正确;与互联网有关的新业态高速发展,这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也要正视新业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③正确;与互联网有关的新业态高速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是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是强调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们对于文化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p><p>毛泽东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其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p><p>邓小平强调:“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还是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者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p><p>习近平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p><p>人们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不会停止……</p><p>请结合材料,从“认识的发展”角度,说明“人们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不会停止”的原因。</p></div></div>
<div><p>【答案】①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文化作用的认识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p><p>②认识具有无限性,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的地位、功能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p><p>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人们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向前发展。</p><p>【解析】本题以人们对文化作用的认识历程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文化作用的认识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们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向前发展等角度说明“人们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不会停止”的原因。</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2017年浙江全省有29. 13万高考考生,但是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在上海,实行新高考改革第一年,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也仅占总人数的30%。物理学科是现代科学的基础,物理学科的遇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物理学科“通冷”的背后有多方面原因:对学生来说,“物理太难”,即使投入较多的精力还不一定能取得高分,“性价比太低”;在不少家长看来,高中物理中的牛顿力学、电磁学等知识太过高深,与日常生活相距太远;对学校而吉,物理学科非常依赖教学资源,因此一些优质教育资源欠缺的学校倾向让学生放弃物理。但教育专家认为,物理教育的缺失会带来许多后果,对国家来说,物理人才出现断层将导致工业发展后继乏力;而在个体层面,没有物理知识做基础,进入大学阶段进一步研究将遇到阻力……</p><p>(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学生、家长、学校及专家对物理学科地位的不同认识。</p><p>(2)联系材料,请就如何学习物理学科知识对学生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p></div></div>
<div><p>【答案】(1)①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也就不同。学生、家长、部分学校和专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物理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不同的价值判断。②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由于学生、家长、部分学校对高考教育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物理科目的选择。</p><p>(2)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掌握物理学科的学习规律。②重视科学实验,把抽象的物理知识生活化、具体化。</p><p>【解析】本题以高考改革试点中出现的不选物理学科的现象为背景,组织两个设问,检测学生对价值观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育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设问对知识限定明确,第一问难度一般,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问题,比较容易。</p><p>第一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学生、家长、学校及专家对物理学科地位的不同认识。属于措施类主观题,侧重运用方法论知识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设问,需要调用的知识是价值观相应知识,包括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由设问可知,学生、家长、学校及专家对物理学科地位认识不同,是因为大家的地位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立场不同等,大家认识不同恰恰是大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做出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大家对物理学科价值的认识不同,体现了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最后按照措施类答题格式组织称完整答案即可。</p><p>第二问要求联系材料,请就如何学习物理学科知识对学生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属于半开放性问题,条件是“从学生角度”,提出“哲学方法论建议”而不是具体学科建议。符合这两个条件、言之成理均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湖南省醴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