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浙江专版):每课滚动检测(五)求索真理的历程
题型:判断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因此,题中观点错误。</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认识具有反复性,真理具有相对性,因此,题中观点错误。</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认识的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水平与程度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因此,题中观点错误。</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 )</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此,题中观点错误。 </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位置不能颠倒,否则就会犯唯心主义错误。( )</p></div></div>
<div><p>【答案】正确</p><p>【解析】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位置不能颠倒,否则就会犯唯心主义错误。因此,题中观点正确。</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创造性思维能检验和发展真理。( )</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发展真理,但是不能检验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题中观点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于2016年6月在青海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长征七号是我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它的首飞将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阶段的发令枪,刷新中国航天多个纪录,掀开中国火箭发展的新篇章。长征七号首发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全面验证火箭设计的正确性和各项性能指标。同时搭载了相关科研机构研制的有效载荷,用于开展空间科学技术试验研究。这一实验</p><p>①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p><p>②再一次印证了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p><p>③将推动人类太空研究的不断深入 </p><p>④是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实践形式</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思维不全都是对存在的正确的反映。④选项表述错误,题目中表述的是科学实验活动。题目中,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成功发射,它将用于开展空间科学技术试验研究。这一实验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将推动人类太空研究的不断深入。故①③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别人的成功经验要学会借鉴、学会选择。因为( )</p><p>①他人经验都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它不是来源于实践</p><p>②他人经验只有用于实践才能发挥作用</p><p>③要立足自身实际合理借鉴他人经验</p><p>④盲目学习他人经验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p>A. ①② B. ③④</p><p>C. ①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别人的成功经验要学会借鉴、学会选择,因为盲目学习他人经验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要立足自身实际合理借鉴他人经验,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他人的经验也是来源于实践的,①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怎样学习他人经验,不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②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6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长征七号火箭,考核了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方案的正确性、功能和性能;9月,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接受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访问,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实验:10月,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承载2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对接后,进行为期30天的驻留试验。这说明</p><p>①实践随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p><p>②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p><p>③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p><p>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p><p>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我国成功发射长征七号火箭,考核了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方案的正确性、功能和性能,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2016年我国接连进行探索太空的航天实验,表明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决定认识,应是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①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p><p>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p><p>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p><p>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p><p>④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p><p>A. ①②④ B. ①③④</p><p>C. ①②③ 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主要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②与题意不符,应排除;①③④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 </p><p>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绝对追求真理的人。这一观点表明( )</p><p>①物质世界和实践活动都在不断变化</p><p>②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③已经确定的真理在实践中将不断被推翻</p><p>④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p><p>A. ①② B. ①④</p><p>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本身说法错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③本身说法错误;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上海科学家与国际同行合作,发现黑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来者不拒,而是非常挑剔。大部分的吸积流在进入黑洞的势力范围后,以外流形式逃出了黑洞的俘获。但这一理论证明只有获得观测事实,才能给15年来争议不断的科学猜想画上句号。这从一个侧面表明</p><p>①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p><p>②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p><p>③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p><p>④对真理的追求只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p><p>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这一理论证明只有获得观测事实,才能给15年来争议不断的科学猜想画上句号”体现了理论猜测要经过实践来验证,体现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①③正确;②错误,认识不能超越历史,相反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④错误,因为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技日报7月16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对从人体皮肤提取的多能干细胞进行遗传重组,培育出了一颗拥有人的心脏细胞的微心室。这种“迷你”器官可替代动物实验,将帮助科学家们揭示更多人体心脏形成和发育的秘密。这表明:</p><p>①人们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p><p>②实践的发展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p><p>③人类能根据自身需要创造新的联系 </p><p>④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中强调了科学家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培育出了一颗拥有人的心脏细胞的微心室,这体现了人们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根据实验研究出来微心室,促进了人类对自身器官的认识,体现了实践的发展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③错误,人类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新的联系;④错误,生产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对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身边。”对这段话的理解中,最恰当的是</p><p>A. 人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B. 真理是客观的</p><p>C. 认识没有是非标准 D. 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因素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负责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永康中学模拟)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引入西医技法,用低沸点的乙醚,经过数百次的实验成功找到了青蒿素的制取方法。这说明( )</p><p>A. 科学的意识可以不源于客观世界</p><p>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p>C. 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p><p>D.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科学实验是一种实践,“经过数百次的实验成功找到了青蒿素的制取方法”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正确且符合题意;科学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A说法错误;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认识才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C说法错误;D说法太绝对,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台州模拟)“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形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 )</p><p>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p><p>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p><p>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p><p>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p><p>A. ①② B. ①④</p><p>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认识我们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这主要是由于认识工具的发展,、体现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形成的知觉为基础”这主要是说明了人的综合分析能力,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发达的。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超新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爆发。《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但没有人问“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从而使中国古代哲学既不能从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吸取营养,又不能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方法论的指导。这启示我们( )</p><p>A. 自然科学要关注应用</p><p>B. 哲学应该关注思考</p><p>C. 理论需要指导实践</p><p>D. 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从而使中国古代哲学既不能从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吸取营养,又不能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方法论的指导。这说明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启示我们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D适合题意;A、B、C均是不科学的。</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屠呦呦获奖感言“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疟疾发病率再次升高。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青蒿素。这一发现的关键技术是屠呦呦本人提出并做出来采用乙醚提取青蒿素。正是屠呦呦百折不挠的毅力、默默奉献的信念、不断创新的精神,才出现拯救了成千上万生命的药物。</p><p>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说明发现青蒿素是实践推动的结果。</p><p> </p></div></div>
<div><p>【答案】(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在消除疟疾的研究中产生了新问题,传统疗法疗效正在减低,努力遭遇挫折,屠呦呦不断探索发现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青蒿素。(3)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大量医书帮助屠呦呦从中找到新疗法;(4)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屠呦呦通过大量实验最终成功提出了有效物质,对消除疟疾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p><p>【解析】本题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中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紧紧围绕教材重点内容,结合社会热点命题,有利于绝大多数考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就感,同时也有一定的区分度。</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说明发现青蒿素是实践推动的结果。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非常明确,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考生组织答案的过程中着重可以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以及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这四个方面,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请探寻“水”中的哲理。</p><p>水多——洪涝灾害频繁。2015年,我国336条河流发生了超警以上洪水,损失巨大。</p><p>水少——人多水少,是必须面对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时空分布不均,全国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p><p>水脏——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一些地区“有河皆污、有水皆脏”。</p><p>定水策——严守“三条红线(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p><p>兴水利——珠江调水,引江济太,南水北调,一个个调水工程使江河成网,水系连通,犹如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为城乡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p><p>材料二 2016年元旦,北京雾霾再次来袭,人们非常留恋早前的“APEC蓝”。近几年来“雾霾”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究其成因,人们开始深刻反思目前生产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开始呼吁一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p><p>(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简要说明我们如何才能取得治水事业的成功?</p><p>(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p></div></div>
<div><p>【答案】(1)①必须了解和尊重客观实际情况。材料中我们治水必须从我国的水多、水少、水脏的实际情况出发。②必须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严重,这是不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而定水策正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③必须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定水策必将推动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④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水多、水少、水脏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定水策、兴水利,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自身。</p><p>(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雾霾造成的危害引导了人们探究雾霾的成因,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雾霾气候问题的出现推动人们反思生产生活方式。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低碳生活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必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p><p>【解析】本题以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题考查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p><p>(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简要说明我们如何才能取得治水事业的成功,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识,问题指向是简要说明我们如何才能取得治水事业的成功,属于措施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应侧重于从方法论层面组织答案:即治水成功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p><p>(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p><p>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问题指向是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等方面来分析说明。</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