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同步检测训练习题
题型:选择题※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家风,是一种接地气的、生活化的“家族式美德”,具有深入人心的无形力量。它可以是做人的道理,也可以是处事的原则,更可以是哲学式的人生态度。它不拘泥于何种领域,也没有家庭贫富之分。它可以是祖上传下来的一本书、一幅字,也可以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自己影响最大的一句话。家风是每个人从小就不断触及的,因此,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整体和全方位的。从文化角度看,重视家风建设是因为</p><p>①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养分,推动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生根</p><p>②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p><p>③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p><p>④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p><p>A. ②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重视家风建设是因为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故选项③④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门头沟区大力发展文化业,整合区内各类红色旅游资源,串联全区特色旅游资源和景区,为市民精心策划推出了4条红色旅游线路:京西山区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王家山惨案旧址、清水镇黄安坨村。之所以重视发展特色旅游文化是因为</p><p>①旅游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源泉</p><p>②红色文化作为物质力量可以带来社会效益</p><p>③文化对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并带来经济效益</p><p>④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的作用。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①观点错误;文化作为精神力量,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②观点错误;门头沟区大力发展文化业,整合区内各类红色旅游资源,串联全区特色旅游资源和景区,为市民精心策划推出了4条红色旅游线路,体现了文化对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并带来经济效益,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采用中国传统方式培养女儿,要求每科成绩必须拿到A,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在她的严格要求下,两个女儿举止大方、彬彬有礼,门门功课皆“A”。姐姐14岁就进入世界音乐的圣殿——卡内基音乐大厅演奏,妹妹12岁就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但在美国人看来,这种教育方式扼杀了孩子的个性,是残忍的、不成功的。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表明:</p><p>A. 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p><p>B.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p><p>C.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p><p>D.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立和行为的选择。中西方在教育培育孩子的方式上不同,对教育方式的认识不同,这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故C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中的“完全不同”说法错误,排除;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事实说明( )</p><p>①文化是由人类所创造、为人类所特有的 </p><p>②文化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p><p>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p><p>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们实践产物。材料中“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体现了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选D;②③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行进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让文物“沃土”滋养心灵,让凝结在文物中历史记忆和“文明光芒”照进现实,我们未来的道路必能越走越宽。这是基于</p><p>①文物可以影响和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p><p>②文物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p><p>③文物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p><p>④文物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一定的文化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表达。我们让文物“沃土”滋养心灵,让凝结在文物中的历史记忆和“文明光芒”照进现实,是因为文物可以影响和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选A;②不选, 因为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不选,因为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作家冯骥才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 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等,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这告诉我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p><p>①树立延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留住文化基因</p><p>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持其特有的建筑风格</p><p>③注重城市气质与其物质载体协调发展</p><p>④优先开发文化遗产,打造城市精神</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告诉我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树立延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留住文化基因。要注重城市气质与其物质载体协调发展,让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①③项符合题意;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②项说法错误;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历经艰难而更加奋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华文化。越是曙光在前,越是梦想可期,越是要梦想可期,越是要秉承一以贯之的民族之魂,越需要发挥文艺塑魂铸魂的重要作用。</p><p>材料二 《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指出要引导文艺工作者处理好义利关系:既看作品,也要重人品,从管理机制上杜绝“见利忘义”争“唯利是图”。</p><p>(1)试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说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原因。</p><p>(2)试结合材科二,运用矛盾观说明文艺工作者应如何处理好义利关系。</p><p>(3)针对我国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请你就如何创作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提出两条建议。</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中华文艺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有利于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建设;②中华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能够为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提供不竭力量之源。</p><p>(2)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求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文艺工作者既看重作品又要看到人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②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义与利的统一,注重“义”,不能“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文艺工作者要注重提高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p><p>(3)示例;深人实践,深人生活,深入群众,改革创新,推出文艺精品;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解析】本题以文艺事业的发展,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特点的相关知识。</p><p>(1)本题要求考生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说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本题的角度为“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可以从中华文化的作用以及民族精神的作用来组织答案即可。</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科二,运用矛盾观说明文艺工作者应如何处理好义利关系,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本题考查的角度为“矛盾观”,义利关系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不同时期对义利关系的处理不同,这要求我们要用对立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来分析。</p><p>(3)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要求考生针对我国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就如何创作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提出两条建议,属于措施建议类的解答题。考生可从深入实践、发扬爱国主义等角度组织答案即可。</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材料一 2017年开年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文化热”。《朗读者》乘借文化的东风,席卷各大媒体和网站。泽传媒数据监测显示,节目首期视频播放量超7.7万次,微博榜单持续上榜三小时,连续两小时总榜第一。截至目前,商业视频网站视频播放总量超3.5亿次,微博微信刷屏,8次登上疯狂综艺季第一,5次双端登上话题榜单第一,各方好评不断,豆瓣评分最高达9.5,节目音频位列喜马拉雅FM经典必听总榜第一,最多订阅经典榜第一,节目音频收听量已经破亿!火执程度可见一斑。</p><p>材料二 有人用一句话总结《朗读者》:“这是一档静的节目。”是的,正是因为《朗读者》的静,成就了它的不同,也让它显得那么与众不同。《朗读者》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遇见》是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而遇见这个词,也当真妙到不可言说。遇见,让杨绛遇到了钱钟书,让我们得以从“我们仨”中看到遇见所碰撞出的幸福和美好。每个人一生中会遇见形形色色人、事、物,正是这些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事物,才构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人生,因为遇见,摩擦出迥然不同的火花,演绎出不同的人生轨迹。《朗读者》中以沁人心脾,让人沉醉。</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体现。</p><p>(2)结合材料二,运用真理的相关原理分析为什么《朗读者》能够沁人心脾,让人沉醉?</p><p>(3)结合材料,就更好的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两条建设性意见。</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现代电视媒体,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最大程度地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汇聚来自多方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文化传播的方式与途径多样丰富。《朗读者》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文化的传播路径不再单纯地强调传播开去,而是强调在传播的过程中,更接近每一个独立的受众个体,换言之,是满足个体差异化需求的“精确传播”。③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应用,特别高科技、新媒体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利用新媒体对受众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受众做更精准的传播,成为文化传播新的重要技术支撑点。</p><p>(2)①真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朗读者》的成功正是基于对现实社会和现代传媒手段的正确反映。②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变迁,以朗读者为代表的综艺节目模式,体现了真理的具体性。③真理是有条件性的,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真理是在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发展,从而使认识更加趋向真理性。世界上没有不可被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传统文化的记忆通过这样的手段重拾,体现了认识的“扬弃”和创新,从而借助媒体使《朗读者》沁人心脾,让人沉醉。</p><p>(3)经典国学诵读;学习民间艺术、国粹精华(书法、武术、京剧、国画)等。</p><p>【解析】本题以《朗读者》乘借文化的东风,席卷各大媒体和网站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交流传播、真理的含义及特征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知识,设问指向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体现,属于体现类试题,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视频播放”“微博榜单”“ 商业视频网站”“微博微信刷屏”“豆瓣评分、节目音频”,调动运用大众传媒的作用、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与途径等知识进行分析,实现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p>(2)本题考查真理的相关原理,设问指向为什么《朗读者》能够沁人心脾,让人沉醉,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的关键是把握知识范围主要包括:真理的含义及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然后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朗读者》分析现实意义。</p><p>(3)本题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看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固然是宝库,但其中也不乏糟粕。若不注重选择和把关,难免就会出现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现象。继承传统文化,不是一哄而上地全盘接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正如鲁迅先生提到的“拿来主义”,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要理性地思考,有选择地拿来,在占有中挑选,在挑选中创新。</p><p>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近期以来,文化节目的播出有了良好的态势。《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节目纷纷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让我们看到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与认可.传统文化如一封封古人的鸿雁传书,它们来得慢,来得温润,却渗透得长久。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不是为继承而继承。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目的,是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与现代社会对接,为现代社会服务,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价值对现代人的价值转化,让其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活物”</p><p>(1)结合材料,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知识,分析“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p><p>(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要让传统文化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活物”的理由。</p><p>(3)联系实际,请你为拓宽传统文化价值对现代人的价值转化的途径提两条合理化建议。</p><p> </p></div></div>
<div><p>【答案】(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面对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坚持两点论,全面认识传统文化,既要看到其中的精华,又要看到其中的糟粕;另一方面要把握两点中的重点,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不能一哄而上地全盘接受。</p><p>(2)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只有使传统文化具有生命力,才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才能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主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p><p>(3)示例:组织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开展国学知识竞赛;举行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等。</p><p>【解析】本题以继承传统文化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点出了要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这一主题。试题从《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创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等知识点,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1)本题考查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知识,设问指向“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继承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p><p>(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我们要让传统文化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活物”的理由,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词“传统文化”,调动运用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等知识,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p>(3)本题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设问指向拓宽传统文化价值对现代人的价值转化的途径提两点建议,可以从传统文化进课堂、开展知识竞赛、举行演讲比赛等角度思考。</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