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49:19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文科政治期中考试复习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于2015年2月27日揭晓。“感动中国”人物普遍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忘我的奉献精神和无私的人间大爱。这表明(   )</p><p>A.道德信念对每一个人的成长起决定作用</p><p>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思想体系</p><p>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p><p>D.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道德信念作为一种意识不起决定作用;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与哲学存在者重要区别;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所以并非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说法正确并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决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且日益迅速的进步。”这段话阐明了(  )</p><p>①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的发展是纯自然的过程</p><p>③科学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④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p><p>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恩格斯这段话主要阐明了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①④项符合题意;哲学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是纯自然的过程,②项说法错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5月26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证实,发现首例“无敌细菌”病例,“无敌细菌”对现阶段全部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滥用抗生素是导致“无敌细菌”出现的主要原因。这一发现表明 (    )</p><p>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全部内容 </p><p>③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④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现首例“无敌细菌”病例,该病即对现阶段全部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而滥用抗生素是导致其出现的主要原因。这一发现表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正是现实中滥用抗生素出现了“无敌细菌”病例,才有了对这一病例的发现,说明了思维可以反映存在,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认识之物,③④项符合题意;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①项与题意不符;哲学基本问题的全部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西方早期朴素唯物主义认为,联系世界万事万物的标准就是和谐。下列关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评价,正确的是(  )</p><p>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其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③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有其局限性 ④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同时其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有一定的局限性,①②④项符合题意;③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阿杜的《天黑》歌词中“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传达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意识,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追捧。下列与“闭上眼睛就是天黑”反映的哲学观点不一致的是(    )</p><p>A.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B.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p><p>C.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D.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白天与黑夜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闭上眼睛而改变。“闭上眼睛就是天黑”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项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与题意观点不一致;ABC项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观点一致;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这一观点属于</p><p>①形而上学   ②主观唯心主义   ③辩证法   ④客观唯心主义</p><p>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④适合题意,排除②;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这坚持了辩证法思想,③适合题意,排除①;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任何哲学都是 ( )</p><p>①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       ②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p><p>③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社会变革的先导</p><p>A. ①③④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由此可见,①②两项表述正确,故可以入选;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故③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故④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B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个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事物在每一个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说明了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与不是是对立统一的。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不是捉摸不定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①③项错误。本题选C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多年来,我们习惯于“人定胜天”的思维,滥伐森林、滥采乱挖破坏山体,从而导致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在强降雨诱发下发生特大泥石流。舟曲泥石流告诫我们(    )</p><p>A.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    B. 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自然</p><p>C. 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促进质变    D. 要统筹全局,改变人为事物的联系</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在“人定胜天”思维的导向下,滥伐森林、滥采乱挖破坏山体,从而诱发特大泥石流造成损失,告诫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自然,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A项与题意不符;当我们要保持事物的性质不变时,量变要适可而止,C项与题意不符;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不能随意改变,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自从网络流行语兴起以来,每年都有新的流行语出现。“供给侧”、“工匠精神一、“洪荒之力”在2016年网络流行语中排行前三位。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表明网络流行语</p><p>①是对客观事件的如实反映</p><p>②随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p><p>③是对客观事件的创造性反映</p><p>④会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流行语是对客观事件的反映,但不一定是对客观事件的如实反映,①不选;每年都有新的流行语出现,这表明流行语随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②正确;“供给侧”、“工匠精神”、“洪荒之力”等流行语都是对其背后事件的创造性反映,③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流行语会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生态保护红线、排污许可、污染物总量控制等环保制度.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使整个社会对于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达到了可谓前所未有的程度;还进一步优化了环保“约谈制度”,由“约谈企业”改为“约谈政府”,采取诸多措施助推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这说明(    )</p><p>①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p><p>③要注重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④搞好局部就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反映国家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使整个社会对于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说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项符合题意;国家采取诸多措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说明了要注重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③项符合题意;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具有双重性,②项说法错误;搞好局部并不等于就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④项说法过于绝对;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中秋之夜,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升空,我国将在天宫二号进行包括航空诱变育种在内的多种实验项目。航天诱变育种技术是近十年来随航天发展涌现的创造新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的新技术。微重力、强辐射、高真空、重力仪为百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克的特殊环境,会使种子和微生物产生遗传变异。科学家利用太空的物理环境作为诱变因子,培育优良的生物品种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和环境质量,这表明                (   )</p><p>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p><p>②意识的能动性突破客观条件,创造出有利于人类的联系</p><p>③科技创新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的统一</p><p>④科学家可以利用太空特殊条件,实现实践与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而造福人类</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②选项中“意识的能动性突破客观条件”的表述错误。④选项错误,正确的表述为实现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题目中,科学家利用太空的物理环境作为诱变因子,培育优良的生物品种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和环境质量,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同时也表明了科技创新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的统一。故①③选项入选。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毒,通过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等传播,患者致死率50%以上,目前尚无有效疗法,但疫苗研制已进入人体试验阶段。人们对埃博拉病毒的认识(    )</p><p>①证实了不可知论的合理性    ②受到了错误技术方法的干扰</p><p>③符合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④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人们对埃博拉病毒的认识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符合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认识运动总规律,③④项符合题意;对埃博拉病毒患者目前尚无有效疗法,不等于将来无法攻克这一疾病,对埃博拉病毒的认识的进展证明不可知论是错误的,①项说法错误;人们对埃博拉病毒的认识主要受到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制约,而非受到了错误技术方法的干扰,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p><p>A. 社会性    B. 历史性    C. 直接现实性    D. 能动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C项符合题意;AB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广西调研时强调指出:“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要从过去坐等审批转向主动加强为企业为基层服务。”“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强调了(  )</p><p>A.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p><p>B.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p>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人们获得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最终还要回到实践当中去,为实践服务。材料中 “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要服务于社会实践,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正在从有线到无线发展的手机充电器,即将迎来一场伟大的变革。最近美国学生卡特克研制了一种能够捕获能量波并将其转化成电流的装置,利用这种技术可以通过WiFi信号直接给手机充电。这表明</p><p>&#xa0;</p><p>①科学技术可以创造新事物,建立新的联系</p><p>②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的过程</p><p>③事物的联系都是合理想象和合理推理的结果</p><p>④人类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具体的</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材料表明认识是发展的,人类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具体的,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的过程,②④项符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合理想象和合理推理的结果,也不是科学技术可以创造新事物,建立新的联系,①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震掀起的海啸,波及环太平洋53个国家和地区。核汇漏发生后,美国西海岸的空气中检测出放射性物质,我国在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区也检测出极微量人工放射性核素。这说明(    )</p><p>①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p><p>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在联系面前我们无能为力 </p><p>③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趋利避害  </p><p>④联系具有复杂性,我们要透过事物的内部联系去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p><p>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①符合题意,材料中“地震掀起的海啸,波及环太平洋53个国家和地区”能体现出来,应选择。②错误,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排除。③符合题意,在我国检测出极微量人工放射性核素,我们可以利用联系的多样性,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联系,应选择。④错误,我们要透过事物的外部联系去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排除。因此保留①③,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俗话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p><p>A.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p><p>B. 局部离不开整体</p><p>C. 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p><p>D.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强调局部是整体的局部,局部离不开整体,B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的是局部是整体的局部,离开整体的部分将不成其为部分,C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 2016年3月8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努力目标是助力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选择是坚持自身的和平与发展,同时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p><p>专家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逢其时。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地球村”“休戚与共”等成为描述时代特征的高频词。面对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性、利益的共同性、挑战的共同性、治理的共同性,单一国家的命运叠加为人类的共同命运。这一理念顺应时代潮流,引领全球治理,体现国际责任,占领国际道义和集体行动的制高点。</p><p>材料二: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p><p>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蜒、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栽,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p><p>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p><p>(1)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确性。</p><p>(2)结合材料二,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p></div></div>
<div><p>【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时代潮流。</p><p>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维护世界的繁荣与稳定。</p><p>③规律是客观的,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展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中国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p><p>(2)①答案示例一:该观点具有合理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落后教学观念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当然,学生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观念不是唯一的因素。</p><p>②答案示例二:该观点存在片面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实践,就不能发挥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教学观念视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p><p>【解析】(1)本题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知识,分析材料一中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确性。</p><p>从材料可知,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客观存在的现实,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有利于维护世界的繁荣与稳定。可运用唯物论知识;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展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等方面,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确性。</p><p>(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对“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一观点进行评价并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p><p>对观点的评价一定要坚持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从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方面说明该观点具有合理性的理由。又要看到学生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观念不是唯一的因素,从而指出该观点的片面性。也可从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来说明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实践,不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分析该观点的片面性。</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 材料一:以独生子女政策为核心内容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严格推行。推行期间略有微调,如放开“双独二胎”(夫妻双方为独生子女,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及部分省份农村地区实施的“一孩半”政策(第一个孩子为女孩,可生育第二个孩子),以及后来的“单独二胎”(夫妻双方有一方为独生子女,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等。在2016年1月1日,中央决定实行“全面二胎”政策,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全面二胎”政策在历时5年的深入调研和论证后出炉,被外界解读为“顺应民意”,也是中国为保持“人口红利”最大化和持续性采取的还算及时或“略晚了点”的调整。这次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p><p>材料二: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p><p>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p><p>(1)结合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说明我们应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p><p>(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p></div></div>
<div><p>【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深入调研和论证后出炉的。</p><p>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始终在不断的调整和完善。</p><p>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随着社会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将会继续调整完善,以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p><p>(2)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赢共享。</p><p>【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说明我们应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p><p>从材料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始终在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以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可从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等方面,说明我们应如何追求和发展真理。</p><p>(2)本题要求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加以阐述。</p><p>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得到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以实现共赢共享。可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加以阐述。</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文科政治期中考试复习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