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题</p><p>【1】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p><p>A. 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B. 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p><p>C.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p><p>【2】之所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它是(    )</p><p>A. 唯物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B. 唯心主义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p><p>C. 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本标志 D. 所有哲学必然遇到而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p></div></div>
<div><p>【答案】</p><p>【1】C</p><p>【2】D</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等知识。</p><p>【1】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C适合题意。</p><p>【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D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p><p>A.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B. “形 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p><p>C. 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D. “物是观念的集合”</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物是观念的集合”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没有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AD观点与题意不符;B属于唯物主义观点,故正确反映了该问题;C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也没有正确反映,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西气东输”工程是根据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发展不平衡则做出的重大能源调配政策。它蕴含的哲理是</p><p>A.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 唯心主义的新表现</p><p>C.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认识总是不断升华的</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与意识。“西气东输”工程是根据我国资源分布不均是物质,</p><p>重大能源调配政策是意识,要坚持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所以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这种方法属于</p><p>A. 辩证唯物主义</p><p>B. 客观唯心主义</p><p>C. 主观唯心主义</p><p>D. 机械唯物主义</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发挥主观能动性秘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起来,这种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A项符合题意;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B项与题意不符;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东西,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C项与题意不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局限性)但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局限性。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p><p>A.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正唯心主义 B.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p><p>C. 彻底唯心主义和不彻底唯心主义 D. 自然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通过以上分析发现,B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说:“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对此可以这样理解</p><p>A.哲学在世界之内 B.哲学就在我们身边</p><p>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学习哲学可以使人聪明</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作答时注意题中“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但同时还强调了“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因此告诉我们哲学不在世界之外,也不在世界之内,而是就在我们身边,答案B正确,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哲学的作用,因此C不符合题意;D和题意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p><p>A. 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p><p>B. 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p><p>C. 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p><p>D. 万事万物的总和</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小题考查的是物质。没有难度,只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客观实在”是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A、B、D是不科学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p><p>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p><p>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p><p>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p><p>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p></div></div>
<div><p>【答案】 D</p><p>【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知识点。两方面物质对意识,意识对物质。故ABC项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本题选D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应该这样认识( )</p><p>①它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r />②它是根源于现阶段的客观事物</p><p>③它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 <br />④它属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p><p>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①②③适合题意;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④是不科学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嘲笑“杞人”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忧之”。一个由世界226位知名气象学家组成的考察组,发布了一份当今“天”的状况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1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烟雾、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有几百万吨氟利昂挥发升腾到天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加剧,酸雨等异常气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p><p>【1】“杞人”的错误在于不懂得( )</p><p>A. 物质决定意识</p><p>B. 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p><p>C.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p><p>D. 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p><p>【2】今日之忧“天”不再是无稽之谈了。现在的天空不再让人欢喜而让人忧,这因为</p><p>A.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p><p>B. 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p><p>C. 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p><p>D. 以错误认识引导下的实践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p><p>【3】要使子孙后代不再有今天之忧,就必须( )</p><p>A. 坚持以建设为中心</p><p>B.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p><p>C. 正确地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p><p>D. 按价值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p><p>【1】A</p><p>【2】D</p><p>【3】B</p><p>【解析】本题以人们一直嘲笑“杞人”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忧之”为背景,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p>【1】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材料中“杞人”的错误在于不懂得物质决定意识,A符合题意,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B正确但不适合题意;C、D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p><p>【2】全球每年有21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烟雾、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有几百万吨氟利昂挥发升腾到天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加剧,酸雨等异常气候。这是因为以错误认识引导下的实践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D符合题意;A、B、C本身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p><p>【3】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如果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使子孙后代不再有今天之忧,就必须遵循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B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题文)无论是认识规律,还是利用规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由于</p><p>A. 作为规律的联系具有不稳定性</p><p>B. 作为规律的联系具有偶然性</p><p>C. 作为规律的联系是由外部条件决定的</p><p>D.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规律,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无论是认识规律,还是利用规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由于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规律,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D适合题意;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A、B、C均是错误的,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神?有人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心诚则灵”,有人说“鬼在心中”。这种观点()</p><p>A. 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p><p>B. 实际上否认了鬼神的存在</p><p>C. 实际上是有神论</p><p>D. 是一种不可知论</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B .实际上否认了鬼神的存在 C.实际上是有神论 D.是一种不可知论</p><p>“信则有,不信则无”指出“鬼神”的存在以人的意识为前提,即意识决定物质,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心诚则灵”指出对待“鬼神”的态度,侧面肯定了“鬼神”的存在。“鬼在心中”也肯定了“鬼”的存在。因此题干中的观点属于有神论,C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一:2010年10月,全国人大将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2011年5月将出台“十二五”正式规划。为制定十二五规划,国家组织国内67个部门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更方面1万多名专家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系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努力做到符合规律、符合国情。8个调研组分赴13个省区市,并到上百个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实地调研,为顺利制定十二五规划奠定了重要基础。</p><p>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在“唯GDP论”的发展思路下,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和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形势下,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进一步凸显,“唯GDP论”的发展思路已难以为继。在“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的限制性指标与官员的政绩紧密挂钩,“十二五”规划调低了经济增速目标,更加重视民生和社会目标。不片面追求GDP数据,以实践、人民、历史三把尺子为标准,把着力点转向利长远、打基础、促民生的工作,正在逐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和行动。</p><p> (1)结合材料一分析,相关部门和专家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p><p>(2)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过程。</p></div></div>
<div><p>【答案】(1) ①系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并深入基层单位实地调研,做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p><p>②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做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p><p>③立足国情,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提出新对策、新举措,做到了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有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p><p>(2)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使我们逐渐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思路的重要性。</p><p>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实践证明,“唯GDP论”的发展思路难以为继,必须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统一起来。</p><p>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我们要更加重视民生和社会目标,不片面追求GDP数据,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p><p>【解析】</p><p>本题以全国人大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与认识关系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一分析,相关部门和专家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解答时首先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主要包括: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中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分析进行回答。</p><p>(2)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中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设问指向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过程。解答时首先明确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主要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过程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题型:辨析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经过了马年春节微信红包的“珍珠港偷袭”、羊年春节的微信、QQ和支付宝的红包三国杀后,我们即将迎来红包战争的第三年,当新鲜感褪去,人们收发红包早已习惯成自然,成为了日常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对互联网巨头们来说,红包战争还得继续,支付宝一举夺得春晚官方红包的合作,似乎成了猴年红包大战的焦点所在。“抢红包”是2016年春节期间最热门的话题,但事实上,社会各界对此存在一些争议。 </p><p>正方:回归本质 “抢红包”恰恰让过年的红包回归了本质。现在过年发传统的红包,往往几十块拿不出手,至少百元以上,这已成为一个不小的负担。网络红包这种形式很好,几块钱、几毛钱都可以,互不攀比,大家就是图个吉利,既增添了过年的氛围,也增进了亲友间的友谊,是好事。</p><p>反方:冲淡年味 “抢红包”让商业活动冲淡了年味。“抢红包”让很多人耗费了大量时间在网上.而忽略了过年的团圆氛围。对于老年人而言,当晚辈们无论吃饭还是聊天时,都低着头看手机,难免会让他们失落。</p><p>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抢红包”现象引发争议的原因。</p><p> </p></div></div>
<div><p>【答案】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立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评价“抢红包”现象时,人们往往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3分)</p><p>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抢红包”这一现象出现的时间比较短,影响了人们对其性质和作用的认识。(4分)</p><p>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能把握“抢红包”的尺度,不分时间、场合“抢红包”,冲淡年味并引发争议是不可避免的。(4分)</p><p>【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抢红包”现象引发争议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首先,既然对该现象引起了争议就说明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立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人们评价不一;同时,认识具有反复性,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该现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最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要把握“抢红包”的尺度,不能够不分时间、场合“抢红包”。</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