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高二6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p><p>①老马的识图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p><p>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p><p>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p><p>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人的发现并不决定老马识图的客观性,①不选;材料中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②正确;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③正确;马不是人,老马之“智”不属于认识,老马之“智”不源于人的实践活动,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p><p>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p><p>②没有被反映着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p><p>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p><p>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选项表述错误,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物质的变化,故排除。③选项表述错误,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就会有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题目中,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故②④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针对学生群体中的“拖延症”现象,某校学生“创客”社团设计了一款手机应用软件,该软件具有如下功能:</p><p>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8/09/10/78474315/SYS201808091004266749241104_ST/SYS201808091004266749241104_ST.001.png" width="554" height="15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同学们从哲学角度对这一设计进行讨论,下列分析合理的有</p><p>①“目标”强调意识的目的性,能使我心无旁骛,抓紧时间</p><p>②“任务拆分”把整体分解成部分,避免因为任务庞大而畏难不前</p><p>③ “量化评估”创造了新的规律,督促我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p><p>④“同伴激励”强调外部矛盾的作用更为重要,大家会因此不甘落后</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目标”专注强调了意识的目的性,“任务拆分”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①②正确;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被创造的,③错误;“同伴激励”强调了外因(即外部矛盾)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但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内部矛盾)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不能说外部矛盾的作用更重要,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p><p>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p><p>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p><p>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p><p>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p><p>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②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接受不能改变的,尊重客观规律,改变我能改变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给我智慧,让我分辨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哲学可以为生活提供指导,故入选。①④选项观点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并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的产物,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p><p>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p><p>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要通过实践将观念上的事物转变为现实的事物,①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③错误;某实验团队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谷雨谷雨源自“雨生百谷”之说,古人将谷雨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每年4月19日至21日,当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为谷雨节气,此后气温迅速回升,雨量增多,适合农作物生长,农业生产进入繁忙时期,人们食香椿,赏牡丹,开始采摘谷雨茶。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p><p>①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关系生产的客观联系</p><p>②将节气智慧融入生产和生活实践中</p><p>③顺应自然节律,对自然的征服</p><p>④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谷雨资料卡”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客观联系,将节气智慧融入生产和生活实践中,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节律进行生产和生活,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对自然的征服,③不符合题意,排除;④说法错误,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通观中国哲学史可以发现,中国哲学关注的焦点是人,而不是物;其核心是人生观,而不是宇宙观;其侧重点是社会观,而不是自然观。因此,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道”“仁”“天”“理”“心”“德”“阴阳”等,都有相同的核心。其中“天”是一种人文化的概念,表示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而不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可见,中国哲学</p><p>①是唯物主义的哲学</p><p>②是排斥自然科学的哲学</p><p>③是以人为本的哲学</p><p>④是追求道德境界的哲学</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中国哲学关注的焦点是人,核心是人生观,说明中国哲学是以人为本的哲学,③符合题意;中国哲学中的“天”是一种人文化的概念,表示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说明中国哲学是追求道德境界的哲学,④符合题意;①②两个选项材料均没有涉及,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哲学命题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p><p>①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程颐</p><p>②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p><p>③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王充</p><p>④气之所以能动静者,理为之宰也——朱熹</p><p>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是古代唯物主义观点,故②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④不符合题意,“万物皆是一理”、“气之所以能动静者,理为之宰也”均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法国哲学家夏尔·佩潘接受采访时说,随着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多哲学问题,比如克隆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问题,挑战了伦理道德,值得哲学家思考。哲学家通过思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p><p>①科技时代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p><p>②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怎样的方法论</p><p>③对科技发展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p><p>④具体科学研究需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p><p>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科技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哲学的发展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是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①当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能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②当选;③是对具体领域的概括,不是哲学领域,舍去,④不符合题意。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果把研究鉴赏中国书法比作“剥洋葱”,那么随着一层一层的洋葱被剥离开来,你会发现裹在最里面的“葱心”--书法哲学。这个“葱心”隐而不露却最有生机。这种书法哲学( )</p><p>A. 人人都有,可能自发形成</p><p>B. 是“科学之科学”</p><p>C. 产生于物质资料生产实践之前</p><p>D. 是对书法艺术的抽象与概括</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A说法错误,哲学不是人人都有,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要通过研究形成; B说法错误,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哲学不能取代具体科学; C说法错误,哲学产于生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是产生于物质资料生产实践之前;故本题选D。</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来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p><p>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p><p>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p></div></div>
<div><p>【答案】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p><p>【解析】</p><p>本题以我国科学家发现疟疾新疗法的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追求真理的知识,设问指向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解答本题首先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主要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我国科学家发现疟疾新疗法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p><p>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杭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奋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p><p>【解析】本题以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杭战精神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中意识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目在设计上尊重教材考查的是考生的获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其意图在于了解考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答案的组织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首先,考生可以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的作用角度说明,抗战精神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从而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p><p>《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p><p>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p><p> </p></div></div>
<div><p>【答案】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p><p>②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p><p>③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胜利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p><p>【解析】本题的知识限定为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设问的角度为为什么,也就是原因类试题,针对的是不同学者的从《记住乡愁》中获得的不同感受。具体解答本题可运用认识论中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认识受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等角度来分析不同学者有不同感受的原因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p><p>(1)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道理。</p><p>(2)为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某中学准备开设法治知识校本课程。请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说明理由,要求:理论联系实际。</p></div></div>
<div><p>【答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必须把“纸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p>(2)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设法治知识课程,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提高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正确认识法治建设规律,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p><p>【解析】</p><p>本题以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设问指向分析材料所体现的道理,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按照上述原则,把握材料关键信息,调动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等知识分析回答。</p><p>(2)为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某中学准备开设法治知识校本课程。请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说明理由,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解答本题首先明确唯物论主要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某中学准备开设法治知识校本课程进行分析,按照世界观、方法论和材料分析的顺序答题。</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