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七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说明了</p><p>A. 运动是永恒的和相对的 B.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p><p>C. 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D.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该题是对诗句蕴含的哲理的思考,抓住诗句的关键字眼,对应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动中见静,似静实动。在这里船与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因此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正确;A说法错误,运动是绝对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C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说法错误。故此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表示,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我国发展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经济运行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确定恰当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体现的哲学道理是</p><p>①人们可以随意选择生产力 <br />②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p>③要尊重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br />④否定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属于体现类的题目,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确定恰当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体现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③适合题意;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规律为前提,①是错误的;确定恰当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承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月亮的圆缺变化影响者我们的身体:人在月缺时气血较虚,月圆时气血比较旺盛,月亮的盈亏变化与人体脏腑功能、气血盛衰息息相关。因此养生时一定要利用好这种变化,及时调整不同时段的养生重点。这一研究结论佐证了</p><p>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p><p>③主观能动性是养生质量的依据 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养生时一定要利用好月亮的圆缺变化对我们身体的影响,及时调整不同时段的养生重点,表明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主观能动性是养生质量的依据”表述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错误。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述文字是某同学在听课时所撰写的课堂笔记。下列说法能够论证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的正确顺序是</p><p>①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p><p>②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p><p>③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候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p><p>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p><p>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④→③</p><p>C. ①→③→②→④ D. ④→③→②→①</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体现的哲理是物质是运动的(水天上来、奔流);②体现的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忧惧才见鬼出);③体现的是规律的客观性(岁月无情的变迁);④体现的是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常道、常数、常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的正确顺序应该是②→①→④→③,B正确,A、C、D错误。所以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某地结合当地特色,围绕“一溪三轴连四区,多点汇文湖”的布局,打造集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及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丝村。这说明该地</p><p>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p><p>②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提出具体发展思路</p><p>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统一</p><p>④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此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规律的相关知识。该地政府结合当地特色打造集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及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乡村。这一做法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按规律办事,①④正确;“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犯了主观主义错误,②错误,排除;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③中的“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统一”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安慰剂效应”是指让病人服用对治疗的疾病完全没有药效的中性药剂(如葡萄糖、维生素),但病人有时候却得到了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p><p>A. 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p><p>B. 物质世界存在人们无法认知的领域与现象</p><p>C. 意识对改造客现世界具有促进作用</p><p>D.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题目中,“安慰剂效应”是指让病人服用对治疗的疾病完全没有药效的中性药剂,但病人有时候却得到了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这说明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故D选项入选。A选项表述错误,精神的力量不能派生出物质的力量。B选项与题意无关。C选项错误,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现世界具有促进作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四十年前,有一句谚语叫“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劝农民开春的时候一定要晚耕种。现在,农业专家们却劝农民早耕种,“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这一早一晚的变化</p><p>①源于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不断深化</p><p>②体现了人们对气候和耕种关系的认识永无止境</p><p>③启示我们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④说明原来的耕种规律随着气候变化发生了改变</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的无限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早一晚的变化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①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耕种不会随着气候变化发生了改变,④说法错误;这一早一晚的变化体现了人们对气候和耕种关系的认识永无止境,启示我们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北京、上海、南昌等地火车站启用人脸识别系统,“刷脸进站”仅需3秒;深圳铁路警方组成“机器人警察编队”,为春运保驾护航;12306官网开发图形验证码,定向锁定“黄牛”……2018年春运,“人工智能”成了关键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p><p>①从本质上讲,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某些功能的模拟</p><p>②作为新的实践主体,人工智能的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p><p>③虽然与人一样具有意识,但人工智能最终要受制于人</p><p>④人工智能的发展,能扩展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本质上讲,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某些功能的模拟人工智能的发展,①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工智能的发展,能扩展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人是实践的主体,人工智能不能作为实践的主体,人工智能的活动是对人类思维某些功能的模拟,不具有主动创造性,②说法错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工智能没有意识,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狼曾经是令人憎恶和害怕的,人们主张把狼赶尽杀绝。但一些地方由于狼群消失,某些食草动物种群迅速繁衍,导致植被过度消耗,生态失衡,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现在,人们对狼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不少国家实施了“引狼入室”计划,以求保持生态平衡。这一事例说明</p><p>①不同认识主体的共识才是真理性认识 ②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p><p>③纠正谬误、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 ④因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具有反复性</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题目中,因为一些地方由于狼群消失,某些食草动物种群迅速繁衍,导致植被过度消耗,生态失衡,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而现在又打算“引狼入室”以求保持生态平衡。这一事例说明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具有反复性;故②④选项入选。①选项错误,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③选项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年来,人们常抱怨“现在的西红柿没有以前的味道”。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美联合科研团队历时4年多,对100多种番茄进行了多次严格的品尝实验和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控制风味品质的部分基因位点丢失是导致番茄口感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一发现为番茄风味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这说明</p><p>①科学实验是形成人们对番茄口感下降问题正确认识的来源</p><p>②发现番茄风味品质的调控机制是该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p><p>③影响番茄风味的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认识的反复性</p><p>④科学家们的自觉能动性是能否成功改良番茄风味的前提</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②选项错误,该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番茄恢复原有的口感,满足人们的需求。④选项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能否成功改良番茄风味的前提。题目中,中美联合科研团队通过多次实验发现控制风味品质的部分基因位点丢失是导致番茄口感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一发现为番茄风味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这说明科学实验是形成人们对番茄口感下降问题正确认识的来源,此外,也说明了影响番茄风味的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其认识的反复性;故①③选项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有</p><p>①两者的分歧主要受客体变化的复杂性制约</p><p>②两者存在的分歧反映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p><p>③两者观点凸显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p><p>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题目中,“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的观点属于可知论的观点,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观点属于不可知论的观点,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其根本分歧在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故②④入选。①选项表述错误,排除。③选项表述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有研究表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约占宇宙物质总质量的96%。科学家预计,如果我们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人类的宇宙观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人们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等的看法也将和过去有所不同。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p><p>A.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发展</p><p>B. 哲学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p><p>C.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p><p>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认识属于具体科学,人类宇宙观、对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看法属于哲学研究的范围。材料强调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目主旨。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其实,人的任何想象</p><p>①都离不开被反映的客观存在</p><p>②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p><p>③都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p><p>④都能够促进人类的发展</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想象属于意识,任何意识都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都离不开被反映的客观存在,故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想象属于意识,而意识有正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能够促进人类的发展。故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2月27日,香港大学研究人员使用干细胞、借助基因工程等技术,已成功造出了全球首个迷你人造心脏。该人造心脏目前可应用于测试新药,以提高新药研发效率和减少研发成本。人造心脏的成功研制表明</p><p>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p><p>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p><p>③人的意识能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p><p>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错误,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创造性不仅仅表现在反映事物的本质;③错误,意识本身不能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而是对我们改造客观事物具有指导作用;研究人员使用干细胞、借助基因工程等技术,成功造出了全球首个迷你人造心脏,并应用于测试新药,以提高新药研发效率和减少研发成本,这表明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故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精确掌握地震规律并趋利避害是人类的长期追求。2018年8月,我国发射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这为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研究地震电磁电离层信息特征及机理提供了新的途径。这表明</p><p>①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p><p>②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p><p>③科技进步为认识发展提供了日益完备的工具</p><p>④技术创新为人们开辟了新的认识对象</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借助电磁监测试验卫星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有助于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这表明科技进步为认识发展提供了日益完备的工具,故③符合题意;为研究地震电磁电离层信息特征及机理提供了新的途径,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故①符合题意;②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选。故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体现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统一的是</p><p>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p><p>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p><p>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p><p>④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体现的是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①不符合题意。“乡音无改”与“鬓毛衰”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符合题意。“花相似”与“人不同”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③符合题意。“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体现了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6月1日,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合作组织通过官网宣布,他们刚确认发现第三次引力波事件。证实了爱因斯坦100年前所作的预测,但引力波带来的认知革命绝不止于此。每次人类获得新的观测工具时,都会发现意想不到的东西,引力波探测必然会推动物理学进一步发展。人类对引力波的探索实践表明</p><p>①引力波的存在和发现是文明进步和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p><p>②引力波的发现再次印证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p><p>③引力波存在的复杂性决定了探索的反复性</p><p>④科学家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是改造世界的前提</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引力波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不是文明进步和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①错误。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维可以正确反映存在,引力波的发现说明思维可以认识存在,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符合题意。由题干材料可知,引力波的探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是因为引力波存在的复杂性,③符合题意。改造世界的前提是承认世界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④的说法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草木同归”,这是古代人们对于环境的思考:顺应自然规律,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这一哲学智慧说明了</p><p>①人们总是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动</p><p>②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自于一定的哲学智慧</p><p>③正确的哲学是人们处理好环境问题的决定性因素</p><p>④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古人能够在顺应自然规律,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这一哲学智慧说明了人们总是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动,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①④符合题意;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自于社会实践,而不是来自于一定的哲学智慧,②说法错误;哲学来源于社会实践,正确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的生活,但不是人们处理好环境问题的决定性因素,③说法错误。所以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九大报告提出,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p><p>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p><p>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概括和总结</p><p>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p><p>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p><p>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从材料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①③项符合题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和概括和总结,正确反映了新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p><p>人们对和谐文化的上述认识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说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和谐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说明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③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人自身的心理和谐,说明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p><p>【解析】</p><p>试题本题以和谐文化为背景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明确知识范围,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能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分为改造客观世界和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然后结合和谐文化加以分析。</p></div>
题型: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江西省南昌市某中学高二(1)班同学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下列问题。</p><p>(生态文明)</p><p>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p><p>(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知识,分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依据。</p><p>(主要矛盾)</p><p>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p><p>材料二:随着土地改革完成,从1953年到1956年底,“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p><p>材料三: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p><p>材料四: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p><p>(2)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谈谈对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认识。</p></div></div>
<div><p>【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要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③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党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尊重自然的体现。(或者自然界是客观的,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④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p><p>(2)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我国对社会发展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认识,都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真理性认识。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发展,我国对主要矛盾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并与时代的变化相符合。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经历了变化发展的过程,并且还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p><p>【解析】</p><p>本题以“生态文明”“主要矛盾”为背景材料,从唯物论、认识论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材料重要信息的获取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p><p>(1)首先,明确本题考查的是“唯物论”的知识点。关于“唯物论”的原理主要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其次,分析材料。党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的原因:环境污染严重(一切从实际出发)、破坏环境带来的影响(规律的客观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意识的能动作用)等。把这些信息与唯物论的原理、方法论一一对应组织答案即可。</p><p>(2)首先,明确关于“真理”的知识点有: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其次,分析材料。材料中四个不同时期对应四个不同的主要矛盾(体现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主要矛盾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上升性)。把这些信息与“真理”的知识点相对应组织答案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