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33:25

江苏省滨海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必修)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就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p><p>A. 甲: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零散的</p><p>B. 乙:一般人的世界观与哲学没有关系</p><p>C. 丙:哲学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p><p>D. 丁:一般人的世界观对实践不起作用</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B观点错误,哲学是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C观点与题意不符;D说法错误,一般人的世界观对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A观点正确,应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面对挫折、失败,有人认命,选择流泪、放弃;有人不服输,选择流汗、坚持。这反映了</p><p>A. 世界观促进人生发展</p><p>B.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p><p>C. 方法论影响世界观</p><p>D.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此题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把握材料中心是解题的关键。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是世界观,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是方法论,材料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故B符合题意;不正确的世界观不会促进人生发展,A错误;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但不是影响世界观,故C表述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xa0;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故D表述错误。故选B。&#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巨匠钱学森生前指导学生时,首先要求学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其原因是</p><p>A.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B.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p><p>C. 哲学是具体科学之科学    D.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指导</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科学巨匠钱学森生前指导学生时,首先要求学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其原因是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正确且符合题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A说法错误;B说法正确不是题干的原因,应排除;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C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他们是在思考</p><p>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    B.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p><p>C.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问题</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神与形”、“心与物”、“理与气” 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质是思维与存在谁依赖谁,谁在先的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即没有体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C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问题,D项不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荀子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该观点属于</p><p>A. 朴素唯物主义    B. 机械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历史唯物主义</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题目中,荀子的观点“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其意思指万物都是天地与阴阳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万物的生化是自然而然的,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故A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下列反映这一思想的是</p><p>A. 未有此气,已有此理</p><p>B. 气者,理之依也</p><p>C. 物是观念的集合</p><p>D.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气者,理之依也”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观点,B项与题意相符;AD项均强调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与题意不符;C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欧洲天文学家近日发现:在距离我们39光年外,一颗围绕昏暗恒星运行的行星,被朦胧的大气层所笼罩,那里存在一个“水世界”。这一发现表明</p><p>A. 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p><p>B. 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p><p>C.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p><p>D.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p></div></div>
<div><p>【答案】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暗物质粒子好似在宇宙中纵横交错编织了一张巨大而看不见的网,被认为是促成星系、恒星和行星产生的原因,主导了宇宙结构的形成。虽然尚不能确定其在宇宙物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但这个数字应大于80%。暗物质粒子是</p><p>A. 物质的根本属性</p><p>B. 物质的具体形态</p><p>C. 物质的存在方式</p><p>D. 物质的共同本质</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实践证明暗物质粒子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B项符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AC项与题意不符;物质的共同本质是客观实在性,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的人做事经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人却相反,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p><p>A. 尊重和掌握规律程度不同</p><p>B. 各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不同</p><p>C. 各人的机遇运气不同</p><p>D. 各人拥有的物质条件不同</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事半功倍就是用了一半的努力得到了加倍的效果,事倍功半是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二者效果不同,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方法问题。科学合理的方法符合客观规律,能帮助我们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因此,要在做事中积极探寻和遵循客观规律,顺势而为,从而保证工作快速稳健高质量地推进,故A符合题意;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开天辟地→岩石风化→葵花向阳→老马识途→审时度势”这一过程可以看出</p><p>A.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p><p>B.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p><p>C. 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器官</p><p>D. 意识有着正确与错误之分</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从“开天辟地→岩石风化→葵花向阳→老马识途→审时度势”这一过程可以看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意识产生的过程,不体现意识的本质和性质,不体现人脑在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故BC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从内容上看,意识是</p><p>A.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人脑的机能</p><p>C. 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是世界的本原</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内容上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故该题选C;AB与“从内容上看”不相符;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这是唯物主义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是唯心主义观点,D与题意不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创客”,是指出于兴趣和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变为现实的人,人能产生各种创意,是因为人的意识活动具有</p><p>A. 客观物质性</p><p>B. 直接现实性</p><p>C. 主动创造性</p><p>D. 社会历史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人能产生各种创意,是因为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除了反映客观世界的现象等,还能自己创造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C项符合题意;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意识不具有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ABD项均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如何解开粽子”的寓意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10/12/10/f5b96901/SYS201810121004117501567673_ST/SYS201810121004117501567673_ST.001.png" width="192" height="15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p><p>B. 认识是实践的基础</p><p>C. 书本是认识的重要来源</p><p>D.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漫画型选择题利用生动形象的漫画对某些思想、行为进行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或赞扬,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漫画型选择题总体设计新颖别致、构思精巧,全面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漫画“如何解开粽子”启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适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A、B、C均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p><p>A. 认识具有反复性</p><p>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p>C. 实践具有能动性</p><p>D.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这句话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B项符合题意;AC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微波炉烧水危险吗”、“打喷嚏有危害吗”。《原来如此》节目针对生活中的科学疑点和困惑,通过科学</p><p>实验、实际验证等方式,给出科学的解答,进而普及科学知识。这说明</p><p>A.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p><p>B. 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p><p>C.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p><p>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针对生活中的科学疑点和困惑,通过科学实验、实际验证等方式,给出科学的解答” 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符合题意;获得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学习两种途径,A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B说法错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下列关于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p><p>A. 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p><p>B. 真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被推翻</p><p>C.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p><p>D.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C项符合题意;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A项说法错误;经过实践验证的真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只能被超越,不能被推翻,B项说法错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而不是客观实在性,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漫画《多跨一步》蕴含的哲理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16/08/7ebe0bd7/SYS201905160833450996596611_ST/SYS201905160833450996596611_ST.001.png" width="119" height="13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p><p>B. 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p><p>C.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p><p>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重要标准</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漫画《多跨一步》告诉我们,是非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B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A项与题意不符;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正确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C项说法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不是重要标准,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医给人治病时,常“头疼医脚,脚疼医头”,这其中体现的道理是</p><p>A.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p><p>B.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p><p>C. 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p><p>D.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中医常“头疼医脚,脚疼医头”,是把人体看成一个由各个部位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坚持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AB项均与题意不符;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土壤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和百姓民生福祉,防治土壤污染工作迫在眉睫。这说明</p><p>A. 联系具有普遍性</p><p>B.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p><p>C. 联系都是必然的</p><p>D. 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件</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土壤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生态安全和百姓民生福祉”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选A;B错误, 人为事物的联系也具有客观性;C不选, 因为也有偶然联系;D与材料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7月7日,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贯通,标志着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使港珠澳之间的交通往来更加快捷。这说明</p><p>A.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联系    B. 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p><p>C. 人们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    D.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使港珠澳之间的交通往来更加快捷,这说明人们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C正确且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联系是普遍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B说法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微信、QQ聊天中,“呵呵”被频繁使用。它可以表示单纯的笑、浅笑、开心的笑,或表示嘲笑、讽刺,或表示无奈,或是想结束本次的聊天。“呵呵”的多义性表明</p><p>A.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往往因人而异</p><p>B. 认识的客体是复杂的,其本质不易暴露</p><p>C. 联系是多样的,要把握事物存在的条件</p><p>D. 联系是普遍的,要善于创造具体的联系</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呵呵”的多义性表明联系是多样的,要把握事物存在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项符合题意;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对一个确定事物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不会因人而异,A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其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体现创造具体的联系,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p><p>该题目主要判断类题目。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故该判断错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p></div></div>
<div><p>【答案】正确</p><p>【解析】</p><p>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即具有客观实在性。</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p><p>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p><p>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p><p>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不是改造主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p></div>

    题型:判断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坚持真理就要做到客观符合主观。</p></div></div>
<div><p>【答案】错误</p><p>【解析】此题考查真理的具体性。此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结合教材判断即可。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真理就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故此题错误。</p></div>

    题型: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    材料我国东南沿海某市作为沿海发达城市,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由于人们不良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城市水环境正遭受着巨大玻坏。为此,市政府出台政策,决定在今后五年,全力推进综合治理水环境各项工作,确保实现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完成省、市水污染防治各项任务。</p><p>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1)结合材料,运用有关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该市为什么要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设生态城市?</p><p>(2)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市改府出台政第对该市水环境改善的积极意义</p></div></div>
<div><p>【答案】(1)①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市民不恰当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使水环境逐步恶化,水质被污染,是人们的活动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②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该市政府实施相关措施改善水环境,建没生态市,有利于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造福人民。</p><p>(2)①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市政府出台政策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城市水环境正遭受巨大破坏、有利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②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市政府出台政策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保实现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完成省、市水污染防治各项任务。</p><p>【解析】</p><p>本题以某城市水环境正遭受着巨大破坏为背景材料,考查规律的有关知识、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第(1)问可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包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等方面,分析说明该市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设生态城市的理由。第(2)问可结合材料,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说明市改府出台政策有利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保实现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完成省、市水污染防治各项任务。</p><p>(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有关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该市为什么要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设生态城市。</p><p>从材料可以看出,市民不恰当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使水环境逐步恶化,水质被污染,是人们的活动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该市政府实施相关措施改善水环境,建没生态市,有利于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造福人民。可运用有关规律的知识,从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以及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等方面,分析说明该市为什么要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建设生态城市。</p><p>(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市改府出台政策对该市水环境改善的积极意义。</p><p>从材料可以看出,市政府出台政策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城市水环境正遭受巨大破坏、有利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保实现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完成省、市水污染防治各项任务。可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从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等方面,说明市改府出台政策对该市水环境改善的积极意义。</p></div>

    题型: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正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p><p>(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p><p>材料二    </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3.5pt"><td style="width:79.9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十六大</p></td><td style="width:352.9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p></td></tr><tr style="height:27pt"><td style="width:7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十六届三中全会</p></td><td style="width:352.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p></td></tr><tr style="height:27.75pt"><td style="width:7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十六届五中全会</p></td><td style="width:352.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p></td></tr><tr style="height:13.5pt"><td style="width:7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十七大</p></td><td style="width:352.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p></td></tr><tr style="height:27pt"><td style="width:7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十八大</p></td><td style="width:352.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p></td></tr><tr style="height:27.75pt"><td style="width:79.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十九大</p></td><td style="width:352.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p></td></tr></table><p>&#xa0;</p><p>(2)结合材料,用《求索真理的历程》中“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析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p><p>(3)请你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至少两条)</p></div></div>
<div><p>【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和发展。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p><p>(2)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十六大至今,生态文明建理论的上升经历了多次反复。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立足我国现代建设实践,生态文明的发展是无限的。③认识是具有上升性,真理要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生态文明理论会在实践中不断得以检验和向前发展。</p><p>(3)言之有理即可给分。</p><p>【解析】</p><p>本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知识。第(1)问可结合材料,从“生态文明”理念在实践中提出,到这一理念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和发展,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到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等方面,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第(2)问可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结合材料分析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经过了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第(3)问可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从为什么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怎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等角度,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等知识,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说明依据。</p><p>(1)本题要求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p><p>要紧扣材料,从“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p><p>(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用《求索真理的历程》中“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析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p><p>从材料可以看出,从十六大至今,立足我国现代建设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上升经历了多次反复,今后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得以检验和向前发展。可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分析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p><p>(3)本题要求请你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至少两条)言之有理即可给分。</p><p>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等方面,说明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性,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付诸行动,用实践的结果进行检验等,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苏省滨海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