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选修)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和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上述论断说明</p><p>A. 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B.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p><p>C. 具体科学的进歩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D.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A项错误;“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是强调具体科学对哲学的推动作用,不是强调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B项不选,C项正确;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观点错误,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乔布斯愿意这样做,是因为</p><p>A. 具体科学和哲学相互影响</p><p>B.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p><p>C.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p><p>D. 哲学是“玄幻之学”</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这句话突出哲学对具体科学的重要性,故B符合题意;选项A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错误,哲学不是“玄幻之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故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成语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是()</p><p>A. 掩耳盗铃 B. 望梅止渴 C. 画饼充饥 D.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应是存在决定思维,掩耳盗铃和望梅止渴及画饼充饥都没有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故排除A、B、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认为存在决定思维。故D选项表述与题意相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8年9月中旬,超强台风“山竹”如期而至。人类对天文现象的准确预报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p><p>A. 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p><p>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问题</p><p>C.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关系问题</p><p>D.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人类对天文现象的准确预报说明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D符合题意;选项A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错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对立的。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的根本分歧是</p><p>A.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p><p>B. 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p><p>C.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p><p>D. 是否承认矛盾</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没有景物,何来感情”强调存在决定思维,认为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没有感情,何来景物”强调思维决定存在,认为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故二者的根本分歧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故C符合题意;A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符合题意;B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把握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刻变化,把握当今世界的总体特征和时代精神。这说明</p><p>A. 新时代需要新的哲学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p><p>B.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坚持与时俱进</p><p>C.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已经完成</p><p>D.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已经过时</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把握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刻变化,把握当今世界的总体特征和时代精神,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坚持与时俱进,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B符合题意;A错误,错在“取代”;C错误,错在“已经完成”;D错误,错在“过时”。故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即便是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这是因为</p><p>A.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的科学</p><p>B. 社会领域的客观性弱于自然界</p><p>C. 没有看到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p><p>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在自然观上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进入社会领域很容易犯唯心主义错误,主观的以为人类社会是以人的意者为转移的,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没有看到人类社会也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以人的意者为转移的,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C符合题意;AD观点正确,但是没有回答犯历史唯心主义错误的原因,排除;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是客观的,B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p><p>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p><p>②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p><p>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p>④科学地回答了物质世界的所有问题</p><p>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②③项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不代表它能回答物质世界的所有问题,且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④项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的劲松,那就做山谷的小树吧;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你就成为一颗星星吧!”这段话告诉我们,选择人生奋斗目标应该</p><p>A. 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B. 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p><p>C. 从自身的需要出发 D. 从自己的理想出发</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的劲松,那就做山谷的小树吧;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你就成为一颗星星吧!”这段话告诉我们,选择人生奋斗目标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A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是唯心主义观点,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不断发展,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这说明</p><p>A.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p><p>B. 一成不变的事物是存在的</p><p>C. 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p><p>D. 事物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的状态</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材料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在不断发展,这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但是,“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这体现了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的状态),D符合题意;A强调的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与题意不符;B说法错误,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C说法错误,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所以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p><p>A. 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 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p><p>C. 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 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否认了物质的存在,是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故B入选。其他选项表述错误,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静是动没有,静是不动也没有。”这告诉我们 ( )</p><p>A.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p><p>B. 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p><p>C.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p>D.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但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而言,它又有静止的状态,有某种稳定的形式。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不是完全的静止,而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适合题意。A、B是片面的;D说法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的人做事经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人却相反,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p><p>A. 尊重和掌握规律程度不同</p><p>B. 各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不同</p><p>C. 各人的机遇运气不同</p><p>D. 各人拥有的物质条件不同</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事半功倍就是用了一半的努力得到了加倍的效果,事倍功半是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二者效果不同,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方法问题。科学合理的方法符合客观规律,能帮助我们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因此,要在做事中积极探寻和遵循客观规律,顺势而为,从而保证工作快速稳健高质量地推进,故A符合题意;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解决我国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国家投资修建了南水北调工程。对于该工程的兴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p><p>A. 改变了水流方向,改造了客观规律</p><p>B. 是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的实际出发作出的决策</p><p>C. 是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的创举</p><p>D. 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注意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选出不正确的选项。A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消灭和改造规律,故A符合题意,入选;选项BCD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李克强总理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 )</p><p>A. 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p><p>B. 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p><p>C. 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p><p>D. 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并不仅仅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A说法错误;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并不是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B说法错误;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不能消费人与自然的斗争性,矛盾无处不在,C说法错误;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D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p><p>A. 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p><p>B. 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p><p>C. 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p><p>D. 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意识的相关知识。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其他动物没有意识,动物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只是一种本能活动而已,故人类的意识与动物的心理有本质的区别。故B选项入选。ACD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你吃了吗?”,到现在“你买房了吗?你出国旅游了吗?”……随着时代的变迁,“问候语”的变化,从另外一个侧面真实的见证了老百姓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说明</p><p>①意识和存在如影随形,不可分离</p><p>②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p><p>③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p><p>④任何意识的产生都有物质原因</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②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随着时代的变迁,“问候语”的变化从另外一个侧面真实地见证了老百姓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认识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也说明任何意识的产生都有物质原因,故入选。①③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意识和存在并不是如影随形,更不是不可分离的,人的欲望并不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p><p>A. 实践出知识,知识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p><p>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影响着实践</p><p>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实践是知识的母亲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知识是生活的明灯强调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故B符合题意;选项A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2007年10月发射“嫦娥一号”,到2018年发射“嫦娥四号”,短短十年,我国的探月工程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步伐。这主要表明</p><p>A.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p><p>B.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p><p>C.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p><p>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总是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的,但是实践水平又会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材料中强调了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不断的进步,这是实践社会历史性的表现,选C。其余三项不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英国哲人培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这表明( )</p><p>A.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 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p><p>C. 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D.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D适合题意;A、B、C三项观点错误,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这说明</p><p>A. 真理是可以认识的,必须反对不可知论</p><p>B. 真理是变化发展的,必须反对形而上学</p><p>C. 真理是客观的,必须反对唯心主义</p><p>D.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必须反对教条主义</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材料强调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反对照搬过去的理论,把具体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与另一条件中是教条主义的表现,故D符合题意;选项ABC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了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p><p>①未来尽管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p><p>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p><p>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p><p>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一是客观规律,二是客观实际,题干中①说明了规律性,③说明了现象的客观性,故应选C;②④中的观点是错误,说法太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这样一副对联深刻地揭示了个别领导干部弄虚作假的作风:上联——上级对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联——下级对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横批——官出数字。这副对联警示领导干部要</p><p>A.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p>B.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p><p>C.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p><p>D. 坚持创新,反对腐化</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下级对上级层层掺水,这表明有些领导干部弄虚作假应付上级领导,没有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这警示领导干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故A符合题意;选项BC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主要是因为( )</p><p>A.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p><p>B.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C. 别国的经验不一定是从实际出发的</p><p>D. 意识依赖于物质</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这是因为中国的具体国情与它国不同,做好中国的事情要使主观想法符合中国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即要达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p><p>A. 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p><p>B. 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p><p>C. 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p><p>D.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小题考查的是认识工具。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说明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B符合题意;A错误,自古至今,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不仅仅是当今世界;B错误,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进而推动认识发展。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鲁迅曾说,对于《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体现了</p><p>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p><p>②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p><p>③人的认识往往受主观条件制约</p><p>④人们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性认识</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对于《红楼梦》,不同的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对其认识不同,这表明人的认识往往受主观条件制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活之中处处是哲学。“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这一歌词的哲学寓意是</p><p>A. 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B.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p><p>C. 矛盾双方相互融合,趋向一致 D. 矛盾具有普遍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试题分析: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A本身表述错误,排除;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C说法错误;生活之中处处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这一歌词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D说法正确;B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明朝诗人李拜先诗云:“诗到淡中才有味,人须短处去求长。”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p><p>A. 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B. 矛盾的斗争性是相对的</p><p>C.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诗到淡中才有味,人须短处去求长。”蕴含着矛盾是对立统一的道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项符合题意;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AB项均说法错误;这句诗强调的是同一性而不是斗争性,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燃放烟花爆竹在增添喜庆气氛的时候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在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的今天,限放禁放逐渐占了上风。这一变化体现的哲理是</p><p>①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p><p>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p><p>③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p><p>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不选;是“放”还是“限放禁放”这体现的是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问题,不涉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②不选;“放”有助于增添喜庆气氛,“限放和禁放”是为了减少污染和安全隐患。“放”与“限放和禁放”各有利弊,材料中人们权衡利弊进行选取,这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观点,③正确;“限放禁放逐渐占了上风”说明矛盾的次要方面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体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观点评析:</p><p>(1)简要评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所以有了人脑也就有了意识。”</p><p>(2)简要评析“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p></div></div>
<div><p>【答案】(1)从生理基础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从本质和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意识,否则不会产生意识。题中观点认识到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否认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p><p>(2)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够指导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而是有用的。②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不的人其价值评价标准不同,因而“有用”的标准也不同。“有用即真理”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p><p>【解析】</p><p>本大题共两个小题。以评析题的形式考查《生活与哲学》中的“意识的本质”、“真理”等基础知识点。要做好本题,首先明确这两个基础知识点。其次,对于评析题的解题思路要掌握:要判断题中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如果题中观点是错误的,要说出正确的观点是什么(或者解决的方法是什么)等。</p><p>(1)首先,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关于“意识的本质”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次,分析观点“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所以有了人脑也就有了意识”,此观点看到了人脑对产生意识的作用,但忽视了其他的条件:客观存在。没有客观存在,就不会有意识的产生。用课本上的语言组织答案即可。</p><p>(2)首先,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关于“真理”的知识点有: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等。其次,分析观点“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此观点有正确的一面,承认了真理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就是真理”,这一观点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运用课本上的语言组织答案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