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2 00:06:30

湖南省湘南教研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某产品。下列事件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p><p>A. 2018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p><p>B. 2018年7月2日,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p><p>C. 2018年11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p><p>D. 2019年1月I日,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互致贺信,热烈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从文化现象与经济、政治现象的区别可以看出,B项属于文化现象;AD项属于政治现象;C项属于经济现象;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梁启超高度重视思想的力量。他指出:“事实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凡一国之进步必以学术思想为之母”。该观点的合理性在于肯定了(    )</p><p>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p><p>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决定于思想文化的繁荣</p><p>③文化的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直接转换为物质力量</p><p>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p><p>A.①③&#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凡一国之进步必以学术思想为之母”该观点肯定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①符合题意。</p><p>④:“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凡一国之进步,必以学术思想为之母”,可见,梁启超的观点中,肯定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国家的发展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④符合题意。</p><p>②:思想文化的繁荣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该选项中“决定”夸大了文化的作用,②说法错误。</p><p>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③说法错误。</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荀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从上述观点中可见(    )</p><p>①人创造了文化,优秀文化也在塑造着人</p><p>②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决定因素</p><p>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p><p>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p><p>A.①③&#xa0;B.③④&#xa0;C.①④&#xa0;D.②③</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材料强调在社会中人创造了文化,人懂得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尊重自然,体现了优秀的文化也在塑造着人,故①符合题意。</p><p>③:人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所有人有品位,有道德,体现了文化能对个人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故③符合题意。</p><p>②:只有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决定因素。故②说法错误。</p><p>④:材料强调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未体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故④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古代,老百姓只许穿着素色麻布粗衣,于是人们用“布衣”和“白丁”来形容老百姓;绫罗绸缎只有贵族官员才能享用,于是贵族少爷便被叫作“纨绔子弟”;“顶戴花翎”是官老爷的别称,“黄袍加身”则意味着臣下当上皇帝。这些服装文化字眼折射出(    )</p><p>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②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p><p>③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p><p>A.①②&#xa0;B.①④&#xa0;C.②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④:用不同的服装穿着来体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这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同时这些称谓是对生活的反映,也体现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因此①④符合题意。</p><p>②③:材料反映的是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称谓与服饰的关系,并没有涉及文化的继承性,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并没有体现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②③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去。”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诗句与之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    )</p><p>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②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p><p>③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p><p>A.①④&#xa0;B.①②&#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④:本题材料中“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去”,表达了人们对阔别已久的故乡的思念和留恋,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都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①④两项符合题意。</p><p>②:“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意为我的僻性是特别喜欢写诗琢句,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至死也不肯罢休,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②不合题意。</p><p>③:“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说的是书法妙道,如果不注重字外工夫修炼,即使闷头练的用坏的笔堆成山,也未必能写出好东西,想要写出真正的好作品,非多读书不可,舍此无良方,强调潜移默化的特点,③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推出了五集系列片《永不过时的劳模精神》,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信心百倍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热情。这表明劳模精神</p><p>A. 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xa0;B. 提升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层次</p><p>C. 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xa0;D. 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劳模精神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信心百倍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热情,这表明劳模精神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故C正确;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修养和健康素养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可见,材料没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劳模精神激发了广大党员的干劲,这与“提升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层次”无关,B排除;D选项夸大了劳模精神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故D错误。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会上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推动文明互鉴,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主席的主张</p><p>①要求不同民族要通过对话消除分歧走向统一</p><p>②说明不同民族的平等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繁荣</p><p>③说明各国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认同,共同发展</p><p>④契合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此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面向未来,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推动文明互鉴,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这表明不同民族的平等交流推动世界文化繁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尊重文化多样性,而不是“消除分歧走向统一”,排除①;文化在交流中要相互尊重,而不是相互认同,排除③。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徽商是徽州文化的原动力,是徽州文化发展的“催化剂”;中原地区世家大族源源不断地举家南迁和徽州山环水绕、相对封闭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徽州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和浓郁的乡土观念。这体现了</p><p>①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②地理环境决定文化的特征</p><p>③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p><p>A.①②&#xa0;B.②④&#xa0;C.①③&#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徽商是徽州文化的原动力,是徽州文化发展的“催化剂”,体现了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故①正确。</p><p>③:中原地区世家大族源源不断地举家南迁和徽州山环水绕、相对封闭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徽州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和浓郁的乡土观念,体现了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故③项符合题意。</p><p>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特征,但不能决定文化的特征,故②项说法错误。</p><p>④:文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故④项说法错误。</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9年1月26日晚,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大基尔德音乐厅,中国二胡、扬琴、琵琶、笙箫等民族乐器合奏的拉脱维亚名曲《道加瓦河》引来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喝彩。这是甘肃省歌舞剧院民乐团演出的中国西北民族风情交响音乐会“陇上行”上的一幕。这表明(    )</p><p>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p><p>②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p><p>③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成就其博大精深</p><p>④永葆文化生命力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p><p>A.①②&#xa0;B.②③&#xa0;C.③④&#xa0;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社会实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①观点错误。</p><p>②: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大基尔德音乐厅,中国二胡、扬琴、琵琶、笙箫等民族乐器合奏的拉脱维亚名曲《道加瓦河》引来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喝彩。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②符合题意。</p><p>③:本题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成就其博大精深。③不合题意。</p><p>④:中国二胡、扬琴、琵琶、笙箫等民族乐器合奏的拉脱维亚名曲《道加瓦河》引来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喝彩。这启示我们永葆文化生命力需要保持民族特色,④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每年春节过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要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很难被现代中国人所理解。对这种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p><p>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xa0;B.传统文化也必须因时而变</p><p>C.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xa0;D.传统思想已经成为时代的桎梏</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B:“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很难被现代中国人所理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也必须因时而变,B符合题意。</p><p>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而不是地域性,A错误。</p><p>CD: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CD说法错误。</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9年全国两会,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通过“5G+VR全景”技术,用更快的传输速度、互动性更强的画面内容,营造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提供沉浸式的传播体验。用户只需通过人民日报“两微两端”打开专题页面,就仿佛置身两会现场,感受更鲜活生动的场景。这表明(    )</p><p>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科技发展可以助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p><p>②推进多媒体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和影响力</p><p>③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p><p>④大众传媒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1/01/22/06/4dcce051/SYS202101220603209951107731_ST/SYS202101220603209951107731_ST.001.png" width="27" height="2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②:材料表明推进多媒体深度融合,给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提供沉浸式的传播体验,有利于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表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科技发展可以助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用户只需通过人民日报“两微两端”打开专题页面,就仿佛置身两会现场,感受更鲜活生动的场景,①②符合题意。</p><p>③:要推进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而不是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③错误。</p><p>④:大众传媒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主要途径,④错误。 </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站在前人的肩膀’从事文化创造”这句话的意思是(    )</p><p>A.科学技术推动着文化的进步&#xa0;B.教育推动着文化的进步</p><p>C.思想运动推动着文化的进步&#xa0;D.社会实践推动着文化的进步</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B:“‘站在前人的肩膀’从事文化创造”指在教育的基础上继承和学习。B符合题意。</p><p>ACD:题干强调教育对文化的推动作用,而不是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或者社会实践对文化的推动。ACD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道别变得频繁和寻常。30年前,父母亲朋、恋人对远行者的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上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如今,书信、电话、短信、电邮、微信、QQ等方式总有一款适合离者抒发别情,道声平安。这表明(    )</p><p>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p><p>②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因时而变</p><p>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p><p>④传统习俗和思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p><p>A.②④&#xa0;B.①③&#xa0;C.②③&#xa0;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借助的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更,说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①正确。</p><p>③:人们表达道别之情的这些手段的出现是科技进步推动的结果,③正确。</p><p>②:应是传统文化内涵因时而变,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不能因时而变,②说法错误。</p><p>④:材料没有体现传统习俗和思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④正确但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图为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标志。该标志以汉字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起来,冬字下方两点又顺势融入2022,生动自然。北京冬奥会标志中汉字书法之美的呈现印证了(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1/01/22/06/4dcce051/SYS202101220603213464512111_ST/SYS202101220603213464512111_ST.001.png" width="198" height="14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xa0;B.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继承</p><p>C.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xa0;D.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体现时代精神</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与北京冬奥会标志中汉字书法之美的呈现没有直接关联,A项不选。</p><p>B:北京冬奥会标志继承了中华汉字文化,这说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继承,B符合题意。 </p><p>C: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该标志以汉字书法“冬”字为主体,体现的是文化在继承中发展。C项不选。</p><p>D: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D项错误。</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国家宝藏》,再到故宫一改过去的“严肃脸”变得“萌萌哒”,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成为斗图“新宠”。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纷纷走出“故纸堆”,以时尚有趣的形象“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p><p>①以时尚元素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原有内涵</p><p>②契合了当今时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p><p>③利用现代技术推动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p><p>④能够超越时空局限还原传统文化的特质</p><p>A. ①②&#xa0;B. ①④&#xa0;C. ②③&#xa0;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材料中的做法体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但这并没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原有内涵,故①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而不是还原传统文化的特质,故④排除;材料中,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书》《国家它藏》,再到故宫一改过去的“严肃脸”变得“萌萌哒”,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成为斗图“新宠”,这说明这些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契合了当今时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利用现代技术推动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故②③正确。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共同点是(    )</p><p>A.拒绝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p><p>B.一味地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p><p>C.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p><p>D.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D:“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共同点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D符合题意。</p><p>A:“拒绝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共同点。A不符合题意。</p><p>B:“一味地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守旧主义的特点。B不符合题意。</p><p>C:“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正确的做法。C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汉字是表意文字。近年来,社会上特别是网络上出现了乱解汉字现象。某些人热衷于从汉字字形中寻找“微言大义”,把某些道理或看法附会到现代字形中,导致对一些汉字的乱解误读在网络上大量传播。这一现象(    )</p><p>A.是对汉字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发展</p><p>B.进一步推动汉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p><p>C.不利于促进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p><p>D.不利于巩固汉字作为文化基本载体的地位</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C:社会上特别是网络上出现了乱解汉字现象,不利于促进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加以规范和管理,C项符合题意。</p><p>A:乱解汉字现象不利于正确解读汉字所包含的基本内涵,不利于促进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A项说法错误。</p><p>B:材料强调的是对汉字乱解误读导致的危害,不体现推动汉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B项与题意不符。<br />&#xa0;</p><p>D: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D项说法错误。</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    )</p><p>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薪火相传,一脉相承</p><p>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④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p><p>A.①②③&#xa0;B.②③④&#xa0;C.①②④&#xa0;D.①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③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①③④符合题意。</p><p>②:薪火相传,一脉相承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英歌舞源于古傩舞,在潮汕大地已经流传了3000多年,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英歌舞融汇了戏剧、音乐、舞蹈、南拳等元素,表演阳刚豪放、雄浑粗犷,又被誉为“中国汉族最男性的舞蹈”。如今的英歌舞已经走出国门,成为异国他乡潮籍乡亲维系乡情的桥梁和纽带。这表明</p><p>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p><p>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p><p>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p><p>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p><p>A. ①②&#xa0;B. ③④&#xa0;C. ①③&#xa0;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材料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①②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③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不体现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9年3月,沙特阿拉伯宣布,计划将汉语纳入该国所有教育阶段课程;从2020年开始,肯尼亚也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供小学四年级(10岁)及以上的学生选修;爱尔兰也宣布,2020年,中文将加入其全国高考科目。下列对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有(    )</p><p>①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p><p>②表明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p><p>③主要是基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p><p>④表明中华文化已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同</p><p>A.①②&#xa0;B.①③&#xa0;C.②④&#xa0;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③:汉语已被世界许多国家纳入教育体系,主要是基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①③正确。</p><p>②:上述现象表明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没有体现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②不符合题意。</p><p>④:各国应当首先认同本民族文化,而不是都认同中华文化,④说法错误。</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副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p><p>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p><p>②是推动我们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p><p>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p><p>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①不选;文物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就是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它是推动我们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②正确;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其中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③正确;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有利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但并不能使国家占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是古代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下列观点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包含的道理相一致的是   </p><p>①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p><p>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p><p>③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p><p>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包含《文化生活》道理是爱国主义精神,“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和“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都包含爱国主义精神,①③正确且适合题意;②表明志向远大,④体现尊老爱幼,不适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如果要问哪一种文化的包容性最强,有着五千年的丰厚底蕴的中华文化绝对是首选。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xa0; </p><p>①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p><p>②中华文化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xa0;</p><p>③中华文化能把其他民族文化作为自己发展的根基</p><p>④中华文化强调既认同自身文化,也认同其他民族文化</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即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中华文化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①②项符合题意;③项说法错误,排除;中华文化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47天,观展人数超100万……“从石库门(上海传统建筑形式,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成为中华艺术宫自开展以来参观人次最多的一个展览。这次展览集结了中国美术史上很多颇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让年青一代有机会亲近党的历史、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历史。该展览的意义在于</p><p>A. 唤醒红色记忆,传承革命基因</p><p>B. 继承中华传统,增强文化自信</p><p>C. 保护文化遗产,增强民族凝聚力</p><p>D. 丰富文化形式,发展文化生产力</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通过举办美术展让年青一代有机会亲近党的历史、国家的历史、民族的历史。该展览的意义在于唤醒红色记忆,传承革命基因,A项符合题意;要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全盘继承中华传统,B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C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体现发展文化生产力,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分析人士指出,“颜色革命”给相关国家、国际地缘战略格局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颜色革命”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西方文化入侵在“颜色革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抵御西方“颜色革命”需要我们(    )</p><p>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p><p>②坚持“以我为主”,抵制西方文化在我国境内传播</p><p>③加强中华文化对外输出,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p><p>④发挥“主心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p><p>A.①③&#xa0;B.②③&#xa0;C.①④&#xa0;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④:针对材料中西方文化的渗透,要抵御西方“颜色革命”,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必须发挥“主心骨”作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①④符合题意。</p><p>②:我们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抵制西方文化在我国境内传播”的说法错误,②错误。</p><p>③:材料主旨是要抵御文化渗透,而不是要加强中华文化对外输出,③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C。<br />&#xa0;</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我国庆丰收的节庆文化源远流长。顺应亿万农民新期待,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和很多传统节日相比,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庆祝方式有点不一样。各地以农民为主角、以丰收为主题、以节庆为主线,采用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方式庆贺丰收嘉年华,为乡村振兴增力添彩。比如,黑龙江省绥化市组织水稻开镰大赛,安徽省池州市举办传统农耕文化摄影展,福建省福清市推介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活动,湖北省黄石市兴办柑桔节,江苏省泰州市评选十大乡贤。以“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契机,各地利用互联网+绿色农产品模式,有效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使广大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中国农民丰收节”以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方式、表现方式、传播方式、体验方式,让传统农耕文化活起来,促进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p><p>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p></div></div>
<div><p>【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p><p>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生态旅游、评选乡贤等形式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增强优秀文化对农民的影响,促进农村生态宜居,推进乡村治理有效。</p><p>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促进乡风文明,振兴乡村文化。</p><p>【解析】</p><p>本题以“中国农民丰收节”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民族节日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是“分析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p><p>具体可结合材料中“各地以农民为主角、以丰收为主题、以节庆为主线,采用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方式庆贺丰收嘉年华,为乡村振兴增力添彩”、“推介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活动”、“江苏省泰州市评选十大乡贤”、“有效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使广大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以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方式、表现方式、传播方式、体验方式,让传统农耕文化活起来,促进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等这些信息,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的角度回答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p><p>2019年新春一大燃点是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国内得到很多赞赏,在海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p><p>《流浪地球》是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的中国科幻故事。电影的构思、讲述手法和拍摄技术等借鉴了好菜坞等西方经验,但又没有照搬照抄,而是消化吸收再创新。它胜就胜在,将中国的“道”与西方的“术”有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视角和中国价值观赋予了《流浪地球》不同于好菜坞大片的精神和灵魂。尽管电影仍有不少瑕疵,有很大改进空间,但充分证明了中国电影正走上与世界一流水平作品相比肩之路。</p><p>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今天的一切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是新时代奋斗者挥洒汗水拼出来的。孜孜不倦的科技人员、挥洒汗水的农民工、兢兢业业的基层工作人员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奉献。如果没有新时代海納百川的文化自信,如果没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工业化的巨大积黑,就创作不出这样的电影。《流浪地球》換种方法告诉世界:愚公移球,中国人将子子孙孙努力下去,为更美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流浪地球》成为新春一大燃点的原因。</p></div></div>
<div><p>【答案】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化的巨大积累,为《流浪地球》的创作提供了源泉。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国文化、中国视角和中国价值观赋予了《流浪地球》不同于好菜坞大片的精神和灵魂。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流浪地球》的构思、讲述手法和拍摄技术等借鉴了好菜坞等西方经验,加以消化吸收再创新。</p><p>【解析】</p><p>本题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创新为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流浪地球》成为新春一大燃点的原因,属于原因类主观题。</p><p>本题材料多处提示“创新”,“新春一大燃点”也有“创新”之意。因此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是文化创新的途径,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根本途径,而是基本途径,三是基本途径(因为基本途径有两点)。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分析说明材料,形成答案要点。:</p><p>①根本途径角度:写出主干知识: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材料信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工业化的巨大积累,为《流浪地球》的创作提供了源泉。</p><p>②基本途径角度:写出主干知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文化创新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材料信息:中国文化、中国视角和中国价值观赋予了《流浪地球》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精神和灵魂。</p><p>基本途径角度:写出主干知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材料信息:《流浪地球》的构思、讲述手法和拍摄技术等借鉴了好莱坞等西方经验,加以消化吸收再创新。</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p><p>长期以来,由于生产力落后、地广人稀、战争需要以及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人们相信人多力量大。建国后,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22‰以上,如此发展下去,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p><p>1971年7月,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82年9月,“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成就巨大,“少生优生”观念深入人心,“优生优育”的生育观念正在形成。但也带来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加速、用工荒、男女比例失调加剧,家庭养老结构失衡等等。</p><p>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单独二孩”政策。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2016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面对这一政策,有的家庭犹如久旱逢甘霖,欢欣鼓舞;但有的家庭却因为抚养和教育成本的增加、少生优生观念的形成、家庭成员两代人甚至三代人观念的差异等原因犹豫不决。</p><p>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有的家庭面对二孩政策犹豫不决的原因。</p></div></div>
<div><p>【答案】①经济是基础,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二孩抚养和教育成本的增加,会导致一部分人对二孩政策心存犹豫。</p><p>②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少生优生”观念深入人心,“优生优育”的生育观念正在形成,使有的家庭面对二孩政策产生犹豫。</p><p>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和价值观念会影响一部分人对二孩政策的看法和选择。</p><p>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基本特征不会改变,但内涵却因时而变。家庭成员中存在着“养儿防老、人多力量大”和“优生优育”两种观念的冲突,也导致有的家庭面对二孩政策产生犹豫。</p><p>【解析】</p><p>本题以二孩政策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文化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方式、传统文化的特征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回答本题,考生可从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二孩抚养和教育成本的增加,会导致一部分人对二孩政策心存犹豫;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传统的“少生优生”观念深入人心,而“优生优育”的生育观念正在形成,使有的家庭面对二孩政策产生犹豫;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和价值观念会影响一部分人对二孩政策的看法和选择;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养儿防老、人多力量大”等传统观念的存在和影响,也导致有的家庭面对二孩政策产生犹豫。</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材料一: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目前全国各地都正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举办丰富多彩的迎国庆系列活动,各地围绕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组织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各界代表人物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有针对性地进行宣讲,文明出行、文明旅游、志愿服务成为国庆节的一道道风景。</p><p>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过于强调救亡图存、摆脱被侵略奴役的命运,导致爱国主义教育过于抽象,脱离实际而不具有可行性。对当代中国人而言,救亡图存是一个历史概念,所以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没有开展的必要。</p><p>(1)联系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为什么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p><p>(2)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的观点。</p></div></div>
<div><p>【答案】(1)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利于维护国家团结统一,振奋民族精神,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能够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发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作用。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利于传递爱国主义精神,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p><p>(2)①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开展强调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历史,激发爱国热情,所以认为开展这类活动没有意义的观点是错误的。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我们既要强调爱国与救亡图存的关系,也应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系列可行性的实践活动。</p><p>【解析】</p><p>本题以我国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设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评析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要求考生联系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为什么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p><p>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是联系材料一,回答为什么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属于原因、意义类主观题。</p><p>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并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来组织答案:</p><p>材料中“组织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各界代表人物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有针对性地进行宣讲,文明出行、文明旅游、志愿服务成为国庆节的一道道风景。”说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利于维护国家团结统一,振奋民族精神,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p><p>“目前全国各地都正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举办丰富多彩的迎国庆系列活动”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能够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利于传递爱国主义精神,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p><p>(2)本题要求考生评析材料二中的观点,为评析类主观题。</p><p>考生在解答本题时首次论证此观点是错误的,可从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开展强调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历史,激发爱国热情,所以认为开展这类活动没有意义的观点是错误的。</p><p>其次,指出开展此项活动正确的原因,可从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入手。</p><p>最后,对观点进行总结,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我们既要强调爱国与救亡图存的关系,也应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系列可行性的实践活动。</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湖南省湘南教研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