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出自古希腊。它是由“爱”和“智慧”组成的,意思是爱智慧。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p><p>A.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人都有</p><p>B.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科学概括和总结</p><p>C. 真正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正统一</p><p>D.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哲学”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出自古希腊。它是由“爱”和“智慧”组成的,意思是爱智慧。这说明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光明生活的路途上点亮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适合题意。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人人都有,A错误;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B错误;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C是不科学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p><p>A. 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p><p>B. 认识世界需要智慧</p><p>C.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p><p>D. 哲学是从人脑中凭空产生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C适合题意,D是错误的;A、B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p><p>【1】“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其意是指( )</p><p>A.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p><p>B. 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p><p>C.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p><p>D. 哲学是世界观,各门具体科学是方法论</p><p>【2】“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说明( ) </p><p>A. 各门具体科学的产生以哲学为基础</p><p>B.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没有区别的</p><p>C. 具体科学与哲学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p><p>D. 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p><p> </p></div></div>
<div><p>【答案】</p><p>【1】B</p><p>【2】D</p><p>【解析】</p><p>【1】试题分析: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故B符合题意,A错误。C错误,哲学与具体科学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D错误,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p><p>【2】试题分析: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故D符合题意,A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B错误,二者有明显的区别。C错误,二者相互影响,但不是相互决定的关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于命运,有人认为“人生曲线的走向,皆是上天的预先安排,个人无能为力。”这种观点是属于</p><p>A. 主观唯心主义</p><p>B. 客观唯心主义</p><p>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p><p>D. 机械唯物主义</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该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题干说人生曲线的走向,皆是上天的预先安排,上天即代表的是上帝、神等,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应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第三位学者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体是万物之源。下列与这一哲学观点相一致的是</p><p>①“水”是万物的始基,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于水(泰勒斯)</p><p>②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陆九渊)</p><p>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p><p>④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朱熹)</p><p>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第三位学者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体是万物之源。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①认为世界起源于水,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适合题意;②是主观唯心主义,不适合题意;③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适合题意;④是客观唯心主义,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的严重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种价值观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p><p>上述材料表明</p><p>①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p><p>②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促进作用</p><p>③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p><p>④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的严重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种价值观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这说明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④适合题意,排除②;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 )</p><p>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p><p>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迄今为止唯一的真正的哲学</p><p>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p><p>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②是错误的。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①③适合题意;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不适合题意;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天人合一”是太极核心理念,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强调人与自然密切相连,不可分割。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引导人们</p><p>①承认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 </p><p>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p><p>③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p><p>④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天人合一”是太极核心理念,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强调人与自然密切相连,不可分割。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引导人们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①④适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是错误的;③违背了自然界的客观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集中体现为</p><p>A.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p><p>B.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p><p>C.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p><p>D.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具有客观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D适合题意;A、B均是从人类社会的产生角度分析,不适合题意;C是从人的意识的产生角度分析,不适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p><p>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p><p>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p><p>③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也离不开物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p><p>④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p><p>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强调的是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物质与运动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通过以上分析发现,②③④适合题意,①是错误的,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观点中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认识错误的是</p><p>①飞鸟之影,未尝动也</p><p>②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p><p>③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p><p>④静即含动,动不舍静</p><p>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①否定了运动,适合题意;②④是关于运动与静止关系的正确描述,不适合题意;③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这是个全民刷屏的时代。刷微博、刷微信、刷淘宝、刷外卖、刷网剧、刷直播,刷票房、刷流量、刷存在感——我刷故我在。中国的高铁刷新了中国形象,刷出了国人的自豪感。“刷”已成为中国的年度汉字、国人的流行网络语言。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p><p>①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p><p>②人们在实践中获得认识</p><p>③新观念的产生源自认识的深化 </p><p>④认识是不断发展的</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①适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②适合题意,③是错误的;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之一,它是通过神舟一个系列的飞船,一步一个台阶,解决许多核心问题来开展的。回答下列小题。</p><p>【1】在科技人员精确控制下,“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经过多次变轨,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交会对接成功表明</p><p>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p><p>②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p><p>③人能够依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p><p>④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2】我国航天员对“神舟十一号”飞船上搭载的实验材料样品进行了装置热特性测量实验,以期揭示在地面环境下难以获知的材料物理和化学过程的规律,获得优质材料的空间制备技术和生产工艺,指导地面材料</p><p>加工工艺的改进与发展。这一实验表明</p><p>①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都是真理 </p><p>②科学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p><p>③社会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 </p><p>④科学实验是人们探索世界规律的活动</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3】由香港中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太空养蚕”随神州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实 验,目的是想验证在失重情况下蚕吐出的丝会比较粗且韧性较强,可应用于不同领域,包括制作航天服。这说明</p><p>①意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p><p>②实践是客体通过中介系统作用主体的过程</p><p>③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p><p>④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p><p>【1】B</p><p>【2】D</p><p>【3】C</p><p>【解析】本题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之一为话题,考查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p>【1】“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交会对接成功揭示了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但是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①③适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是错误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认识世界的可靠保证,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p>【2】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但不一定都是真理,①错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错误;我国航天员对“神舟十一号”飞船上搭载的实验材料样品进行了装置热特性测量实验,以期揭示在地面环境下难以获知的材料物理和化学过程的规律,获得优质材料的空间制备技术和生产工艺,指导地面材料加工工艺的改进与发展。这一实验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科学实验是人们探索世界规律的活动,③④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p><p>【3】由香港中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太空养蚕”随神州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实 验,目的是想验证在失重情况下蚕吐出的丝会比较粗且韧性较强,可应用于不同领域,包括制作航天服。这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④适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①错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②是不科学的;故本题答案选C。</p><p>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德国作家席勒曾说:“真理不会由于有人不承认它而蒙受丝毫的损害。”这意在说明</p><p>A.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p><p>B.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p><p>C.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p><p>D. 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德国作家席勒曾说:“真理不会由于有人不承认它而蒙受丝毫的损害。”这意在说明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适合题意;A、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是错误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交通运输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首次明确网约车的合法地位。对此,有人喝彩,认为网络约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打车难、运力资源浪费、经济与环境效益低等问题,前景光明;但也有人质疑,认为网络约车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民众出行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前景不容乐观。对网约车的不同看法反映了</p><p>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 </p><p>②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p><p>③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真理性的认识 </p><p>④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p><p>A. ②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人们对网约车的不同看法反映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④适合题意;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p><p>请你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如何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的?</p></div></div>
<div><p>【答案】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认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就是唯心主义。另一方面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认为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的,就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即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属性,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坚持了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物质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则坚持了可知论。</p><p>【解析】</p><p>本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设问指向请你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如何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解答时首先明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认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就是唯心主义。另一方面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认为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的,就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然后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最后分析二者的关系。“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先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近几年来“雾霾”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究其成因,人们开始深刻反思目前生产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开始呼吁一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现在低破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p><p>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雾霾造成的危害引导了人们探究雾霾的成因,让人们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雾霾气候问题的出现推动人们反思生产生活方式。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低碳生活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具有改善作用,必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p><p>【解析】</p><p>本题以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说明“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必然性。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低碳生活”成为新生活方式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发现花圃里的玫瑰花开了。他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清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为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p><p>(1)阅读材料,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p><p>(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追求真理。</p></div></div>
<div><p>【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是一个立足实际、事实求是,尊重认识发展规律的过程。②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是一个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反复实验的过程。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是一个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的过程。</p><p>(2)①波义耳关注紫罗兰遇盐酸后的变化并展开实验,说明追求真理要以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波义耳反复实验,验证自己的认识,说明人类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谬误,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逐渐把握真理。③波义耳由紫罗兰遇盐酸后颜色偶然变化开始,不断尝试实验验证新的变化,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追求真理的过程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p><p>【解析】</p><p>本题以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关注紫罗兰遇盐酸后的变化并展开实验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唯物论、认识论等知识点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设问指向阅读材料,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解答时首先明确唯物论的知识主要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注意解答时按照世界观、方法论、材料分析的顺序答题。</p><p>(2)本题考查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说明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追求真理。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是认识论,指向如何追求真理,侧重于方法论要求。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