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6月,南方一些地方不断遭受暴雨袭击,华北、东北等地则一直高温依旧。某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升至40摄氏度以上。对此,人们不可回避地思考一系列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生态环境为什么如此恶劣?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这表明</p><p>A.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p><p>B.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p><p>C.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大脑</p><p>D.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面对环境的恶化,人们不可回避地思考一系列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生态环境为什么如此恶劣?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这表明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而反思性是哲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哲学的来源,不体现哲学的作用,AD项均强调哲学的作用,与题意不符;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而不是产生于人类的大脑,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下列各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p><p>①“气者,理之依也”与“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p><p>②“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p><p>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p><p>④“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与“天不变,道亦不变”</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哲学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的,“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二者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②正确且符合题意;“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二者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④体现了矛盾观与静止观,都不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逻辑体系严密,实践特征鲜明,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要义,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这体现出“五大发展理念”:( ) </p><p>①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p><p>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p><p>③是科学的世界观,第一次实现了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p><p>④是科学的方法论,为实现我国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具体有效的办法</p><p>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五大发展理念”逻辑体系严密,实践特征鲜明,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要义,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故①正确;</p><p>②:“五大发展理念”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结合中国特殊国情加以发展与完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故②正确;</p><p>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搭配错误,故③错误;</p><p>④:哲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并非提供具体有效的方法,故④错误;</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要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稳步前进,不断创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前进,不断创新”体现了</p><p>①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的有机统一 ②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p><p>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属性 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选项②说法错误,因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排除。选项③说法错误,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排除。选项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1月31日,天空中出现了十分罕见的“血色满月”天象奇观。天文学家介绍,最近一次观测到这种现象是在150年前,而下次则是2028年12月31日。对此认识正确的是</p><p>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p><p>②太空天体的机械运动有其固有的规律性</p><p>③借助理性思维可以创造事物运动的规律</p><p>④掌握规律是提高征服自然能力的前提</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科学家能够预见“血色满月”天象奇观出现的时间,说明太空天体的机械运动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①②项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能创造或消灭,③项说法错误;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掌握自然规律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自然,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5月,袁隆平团队宣布,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在阿联酋迪拜热带沙漠试验种植的水稻最高亩产超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成功种植水稻,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增添“中国贡献”。沙漠成功种植水稻</p><p>①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客观条件制约的结果</p><p>②证明了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成功改造世界的前提</p><p>③说明应该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p><p>④凸显了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实践活动结果的重要因素</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沙漠成功种植水稻说明应该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凸显了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实践活动结果的重要因素,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条件的制约,①错误;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而不是成功改造世界的前提,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污染严重是造纸业饱受诟病的主要原因。某省根据当地造纸业发展状况,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造纸业地方环保标准。在环保高标准的倒逼下,该省造纸业摆脱了脏、乱、散的局面,实现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兼顾、环保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双赢。这说明 ( )</p><p>①重视意识的能动性,就能推动事物发展 </p><p>②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 </p><p>③事物能否发展,取决于意识能否反映客观存在 </p><p>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按客观规律办事相结合是成功之道</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重视意识的能动性,就能推动事物发展”说法绝对,①不选;“某省根据当地造纸业发展状况,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造纸业地方环保标准”这说明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②正确;事物的发展并不取决于意识能否反映客观存在,③不选;该省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造纸业地方环保标准,实现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兼顾、环保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双赢,这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按客观规律办事相结合是成功之道,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统计数字显示:2016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全年销量累计近9万台,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超过1/4。预计2018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12.7万台左右。在电脑的控制下,机器人能够“自动”调节,寻找目标并完成任务。因此,有人说“机器人也是有意识的”。这种观点否认了</p><p>①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p><p>②意识不仅仅是人脑特有的机能</p><p>③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p><p>④意识是生物特有的能力</p><p>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在电脑的控制下,机器人能够“自动”调节,寻找目标并完成任务。因此,有人说“机器人也是有意识的”。这种观点否认了意识的本质,即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②③项符合题意;①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某地结合当地特色,围绕“一溪三轴连四区,多点汇文湖”的布局,打造集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及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丝村。这说明该地</p><p>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p><p>②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提出具体发展思路</p><p>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统一</p><p>④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此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规律的相关知识。该地政府结合当地特色打造集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及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乡村。这一做法充分挖掘本地优势资源,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按规律办事,①④正确;“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犯了主观主义错误,②错误,排除;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③中的“坚持客观与主观相统一”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材料一: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时代大势所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的宪法保障。“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在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这是我国法治实践的一条基本规律。自1954年首部宪法通过,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1982年宪法公布实施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我国遵循宪法法律发展规律,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进行了5次修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第五次修宪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监察委员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入宪。</p><p>(1)结合材料一,阐述2018年我国第五次修改宪法的辩证唯物论依据。</p><p>材料二:2018年10月24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一桥飞架三地,将香港和珠海、澳门的陆路四小时压缩到30分钟,大大降低物流运输成本,促进三地的贸易投资、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和发展。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共有三座通航孔桥、七座桥塔,桥塔设计结合了美感、文化、气候和水文条件,寓意深刻: “中国结”桥塔寓意着三地文化的交融,“风帆”双塔象征着一帆风顺,“海豚”塔所代表的是栖息在此的“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针对跨海工程“低阻水率”“水陆空立体交通线互不干扰”“环境保护”以及“行车安全”等的苛刻要求,港珠澳大桥采用“桥、岛、隧三位一体”的建筑形式。大桥全路段呈S型曲线,桥墩的轴线方向和水流的流向大致取平,既能缓解司机驾驶疲劳,又能减少桥墩阻水率,还能提升建筑美观度。港珠澳大桥是我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建设者们克服恶劣的海洋施工条件等困难,发扬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港珠澳大桥精神,奋战8年,创造了新的“中国奇迹”。</p><p>(2)结合材料二,分析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如何发挥了意识的作用?</p></div></div>
<div><p>【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宪法修改是时代大势所趋,做到了从实际出发;</p><p>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修宪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有力宪法保障;</p><p>③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宪法修改遵循了宪法法律发展规律。</p><p>(2)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建设港珠澳大桥加强了三地联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大桥设计及建成体现了建设者的主动创造性。</p><p>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设计者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p><p>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在科学设计蓝图的指导下,通过建设者的实践活动,大桥顺利竣工。</p><p>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在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港珠澳大桥精神的激励下,建设者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世纪工程。</p><p>【解析】</p><p>本题围绕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选取唯物论、意识的能动作用等角度,以通过《宪法修正案》、港珠澳大桥通车等相关素材组织材料,全方位考察考生对于时政热点的把握,意在考察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政治认同、公众参与的学科素养。</p><p>(1)本题要求使用唯物论的知识进行作答。考生可以回忆唯物论相关知识,再从材料中寻找是否与此原理相关。</p><p>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宪法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着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要求。</p><p>宪法是一种意识,修改宪法的目的是推动意识的发展,使其能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树立正确意识,重视意识的作用。</p><p>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社会发展遵循一定规律,而宪法则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因此,修改宪法需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p><p>(2)本题限定使用意识的作用回答相关问题。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考生可以据此组织答案。</p><p>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港珠澳大桥计划修建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通过修建港珠澳大桥的方案则体现了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港珠澳大桥从无到有体现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p><p>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港珠澳大桥修建者充分认识当地的地质条件、区位布局,合理统筹全局。</p><p>人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港珠澳大桥并非天生存在,而是人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而成功修建的。</p><p>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港珠澳大桥的成功修建,离不开工程师、工人的艰苦奋斗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人们奋发前进,成功创造了港珠澳大桥这一伟大奇迹。</p></div>
题型: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 材料一 我国对待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 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p><p>(1)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p><p> </p><p> </p><p> </p><p> </p><p>材料二: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知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p><p>(2)结合材料二,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雷锋活动。</p></div></div>
<div><p>【答案】(1)①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合理开展经济活动。</p><p>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研究和把握规律,搞好生态文明建设。</p><p>③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p><p>(2)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时代要求开展学雷锋活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学雷锋活动。</p><p>【解析】</p><p>本题选取时代精神中的两大热点:生态意识与雷锋精神,综合考察唯物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考生科学精神、公众参与的学科素养。</p><p>(1)本题要求使用规律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考生可以抓住这一矛盾,为解答本题提供基本思路。</p><p>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关系的问题上,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否则人类必受自然的惩罚。</p><p>但是人在自然面前也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造福人类。</p><p>综上,我们必须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的建成。</p><p>(2)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因此既需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又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雷锋精神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不可照搬,应当合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雷锋精神,使雷锋精神继续焕发活力。</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40年前,深圳曾创造了3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并渐成高速发展代名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也开始走向全国。改革创新既是深圳特区的永恒主题,也是深圳实现新跨越的必由之路。特区成立后,深圳凭借毗邻香港、地处粤南的地缘优势,改革开放先行者的政策优势,聚合全国“闯家”的人才优势,发扬改革创新、敢闯敢试的精神,使一个边陲小镇迅速蜕变成一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大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p><p>然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深圳开始遭遇“高位过坎”的困难: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近2000万人口,可利用土地面积少之又少,空间、资源、环境局限的矛盾日益尖锐,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经济增长已难以为继。</p><p>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吹响了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新跨越的冲锋号。在经济新常态下,深圳坚持创新驱动、质量引领,扎扎实实走内涵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标准、质量、品牌、信誉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p><p>结合材料,运用相关哲学知识,说明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p></div></div>
<div><p>【答案】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深圳特区成立之初立足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人才优势,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创造了“深圳速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高位过坎”的困惑,主动实现由“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转变,体现了对变化发展的实际的正确把握。③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p><p>【解析】</p><p>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说明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p><p>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高位过坎”的困惑,主动实现由“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转变,体现了对变化发展的实际的正确把握,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可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并结合材料,说明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