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高二下学期期末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这是因为:</p><p>A. 哲学的发展能够推动具体科学的进步</p><p>B. 哲学可以锻炼提高人们的各种能力</p><p>C.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D. 哲学能为人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A错误;提高人们的各种能力说法错误,排除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但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C错误;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世界哲学日致辞中指出: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各个学科知识的钥匙,并用我们可以把握的语言对分解成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概括,如生物学、遗传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法律、经济学和政治科学等学科知识。哲学让我们感知到的,是这些专业知识背后人的问题,即意义和规范的问题。这表明</p><p>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p><p>②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p><p>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p><p>④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各个学科知识的钥匙,并用我们可以把握的语言对分解成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概括,这表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②正确且符合题意;哲学让我们感知到的,是这些专业知识背后人的问题,即意义和规范的问题,这表明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霍金在《大设计》里说:“自然发生说是有物而非无物存在的原因,是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原因。没必要借助上帝引燃蓝色导火线,让宇宙诞生。”下列与斯蒂芬·霍金的世界观相一致的有</p><p>①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②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p><p>③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④道之为物,惟恍惟惚</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①:霍金认为“自然发生说是有物而非无物存在的原因,是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原因。没必要借助上帝引燃蓝色导火线,让宇宙诞生”,其观点属于唯物主义观点,“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符合题意,故①项正确。</p><p>②:“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与题意不符,故②不选。</p><p>③:“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符合题意,故③项正确。</p><p>④:“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故④不选。</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做出这一论断是基于:</p><p>A. 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p><p>B. 坚持科学的实践观</p><p>C. 坚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p>D. 坚持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观点强调的是“改变世界”的重要性,即实践的重要性,B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实践观,没有涉及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实践观,没有涉及坚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实践观,没有涉及坚持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一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工人运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活动,先后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光辉著作。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学说的缘由可以看出</p><p>A. 哲学都是在批判神学的宗教思想中产生的</p><p>B. 真正的哲学在于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p><p>C. 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前进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p><p>D. 哲学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的科学</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C选项错误,不是所有的哲学都能推动时代前进的步伐。D选项认为哲学就是科学,故错误。根据题意,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学说的缘由可以看出真正的哲学在于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B选项正确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p><p>①是当今时代精神上的精华</p><p>②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p><p>③源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p><p>④为各项工作提供了现成的方案</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此题考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知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当今时代精神上的精华,①②正确;一切理论均来源于实践,③说法错误,排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般的方法论指导,但不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的记忆由高峰和结束两个时段的体验决定,即人在一段经历后,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对“峰”与“终”的体验。当前,“峰终定律”已被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这启示我们</p><p>①人的心理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p><p>②人能够在把握规律基础上利用规律</p><p>③人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改变规律</p><p>④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材料提到人的心理运动是有“峰终定律”的,这说明人的心理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故①正确;材料中,“峰终定律”已被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这说明人能够在把握规律基础上利用规律,故②正确;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不能改变规律,故③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认识和利用规律,没体现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故④排除。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了,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体现了</p><p>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p><p>②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p><p>③静止作为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永恒的</p><p>④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了,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③错误;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p><p>①“桥上的风景”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p><p>②“你成为别人的风景”是诗人的主观想象</p><p>③“明月装饰窗户”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p><p>④“你装饰别人的梦”说明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桥上的风景”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明月装饰窗户”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形成离不开被反映的客观存在。“你成为别人的风景”不是一种纯主观的想象,②错误;实践而不是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鲁人身善织屦(用布或麻织成的鞋子),妻善织缟(白色的绢)。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光脚走路);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披)发。以子之长,游于不用之地,欲使不穷,其可得乎。”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p><p>A. 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的重要性</p><p>B. 有良好的愿望再加上坚定的意志就能成就一番事业</p><p>C. 劝阻者的意识活动缺乏主动创造性</p><p>D. 不同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题目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你们虽有编织的专长,却到用不着它们的地方谋生,想不受穷困,怎么可能呢,故这则故事的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A选项入选。B选项表述本身错误。C选项错误,题目中劝阻者充分发挥意识的主动创造性。D选项错误,题目中没有表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两山”关系的认识,就经历了三个阶段: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此的正确解读是</p><p>①真理具有直接现实性,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p><p>②没有终极的真理,人们的认识永远前进在接近真理的路上</p><p>③真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都会被后来更高的认识所超越</p><p>④人的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选项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②选项错误,该观点否认了人们可以达到真理性的认识。人们对“两山”关系的认识,就经历了三个阶段: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了真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都会被后来更高的认识所超越,人的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④选项入选。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四句名言分别体现的哲理依次为</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td style="width:225.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名言</p></td><td style="width:115.9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体现的哲理</p></td></tr><tr><td style="width:225.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p></td><td style="width:115.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r><tr><td style="width:225.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你把周围的人看做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p></td><td style="width:115.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r><tr><td style="width:225.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流水不腐,户枢不蠹</p></td><td style="width:115.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r><tr><td style="width:225.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语言是美丽的花朵,行动才能真正结果</p></td><td style="width:115.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r></table><p> </p><p>①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p><p>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p>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p>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p><p>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此题考查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原理(②),“你把周围的人看做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体现了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原理(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的原理(④),“语言是美丽的花朵,行动才能真正结果”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跨越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总长约55公里,它集桥、岛、隧于一体,从设计到建设前后历时14年,攻克了一系列难题,创造了一连串世界纪录。由此可见</p><p>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社会历史性活动</p><p>②把握联系的客观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性实现</p><p>③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p><p>④人们可以利用系统优化法创造性的建立事物的本质联系</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本题考查实践和联系的知识。①说反了,实践是主客观见之于客观的社会历史性活动,不选;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从设计到建设前后历时14年,攻克了一系列难题,创造了一连串世界纪录,说明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把握联系的客观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性实现,②③正确;人们不能建立事物的本质联系,④表述错误。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中央以总揽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眼光推进改革,着力加强各项改革间的配套组合、前后呼应,促进改革由点及面、串点成线,不断向中心目标靠拢,形成综合效应。上述举措的哲学依据是</p><p>①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发展</p><p>②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就能形成关于事物的完整认识</p><p>③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p><p>④整体居于主导地位,部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整体</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此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联系与发展的关系的相关知识。党中央以总揽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眼光推进改革,这是因为整体居于主导地位,部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④正确;改革要着力加强各项改革间的配套组合、前后呼应,促进改革由点及面、串点成线,不断向中心目标靠拢,形成综合效应。这是因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发展,①正确;②中的“就能形成”说法错误,排除;③说法正确但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经过几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动力电池、整车控制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到整车设计制造,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等完整的产业链,具备了产业基础,国家应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这休现了</p><p>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最变开始的,所以从发展的角度,量变比质变更重要</p><p>②最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可以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p><p>③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循环过程</p><p>④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p><p>A.②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量变比质变更重要”的表述本身错误,排除①。</p><p>②④: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动力电池、整车控制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到整车设计制造的能力,说明了最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可以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现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国家开始着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现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故②④选项正确。</p><p>③:“循环过程”的表述错误,排除③。</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这段话蕴含的哲理主要是</p><p>①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p><p>②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p><p>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p><p>④量的积累有助于促进质变、推动发展</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材料中的这段话体现了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①③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②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体现量的积累与质的变化,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黑为墨,白为纸,三笔两画,神韵皆出,这就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留白。水墨留白,虚实相生,惜墨如金,计白当黑,寥寥数笔丹青,于方寸之地勾勒天地,于无画处凝眸成妙境,留有让人想象的空间。留白的绘画技法体现的哲理是</p><p>①矛盾的差异和对立是相对的 </p><p>②矛盾双方相互依赖</p><p>③矛盾的同一性寓于矛盾的斗争性之中 </p><p>④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p><p>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①选项表述错误,矛盾的差异和对立是绝对的。③选项错误,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根据材料的表述,该画法利用水墨留白来营造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虚实相生的意境,通过寥寥数笔丹青,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这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故②④选项正确入选。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沟柴油”价格相对低廉,能有效降低尾气有害物质排放,不仅推动了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而且能有效解决“地沟油”回流餐桌问题,保卫人民群众的餐桌安全。餐厨废弃油脂的资源化再利用佐证了</p><p>①人为事物的联系都存在于人的意识中</p><p>②矛盾着的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基本属性</p><p>③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基础性的多样性</p><p>④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思想观念的创新</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地沟柴油”不仅是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而且能有效解决“地沟油”回流餐桌问题,这体现了矛盾着的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基本属性,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基础性的多样性,②③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④说法错误,思想观念的创新影响事物价值的转换。所以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方法有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对上述读书方法分析正确的是</p><p>①读书人是主体,不能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p><p>②入书与出书,是一个既肯定又否定的过程</p><p>③读书的目的在于博览群书,收纳全部知识   </p><p>④与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是古今不变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辩证否定的相关知识。“求”表明了读书人是主体,不能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①正确切题。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这表明了入书与出书,是一个既肯定又否定的过程,②正确切题。博览群书不是读书的目的,收纳全部知识说法错误,③说法错误;读书之法并不是古今不变的,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9月15日,中关村创业博物馆开业。馆里展出的“四通打字机、大哥大、小霸王学习机”等数百件物品,都是当时展现科技创新魅力、走在潮流前线的“黑科技”产品,而现在它们都已成为不为大众所知的古董。这些展品告诉我们</p><p>①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具有自我否定精神 </p><p>②坚定理想、勇往直前是发展的根本途径</p><p>③科技发展是新产品抛弃旧产品的过程 </p><p>④科技产品不会永生,科技创新永不停滞</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故②错误;科技发展是新产品对旧产品进行“扬弃”的过程,而不是抛弃旧产品的过程,故③错误;中关村创业博物馆里展出的当时展现科技创新魅力、走在潮流前线的“黑科技”产品,现在它们都已成为不为大众所知的古董,可见,这些展品告诉我们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具有自我否定精神,科技产品不会永生,科技创新永不停滞,故①④正确。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修宪体现了</p><p>①生产关系应该适应生产力的状况</p><p>②社会存在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变化</p><p>③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p><p>④客观与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材料体现的是对上层建筑的调整,没体现调整生产关系,排除①;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我国进行的了修宪,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变化,故②正确;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因此,材料中的修宪是对上层建筑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状况,故③正确;应该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④错误。故选C。</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450.75pt;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colspan="2" style="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基本矛盾</p></td><td style="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基本规律</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p></td><td style="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p></td><td style="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宅基地的“三权分置”即宅基地的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相互分离,最早是义乌提出的改革设计思路,并在义乌的改革中先行先试,取得明显成效后转化为中央顶层制度设计。材料蕴含的哲理是</p><p>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p><p>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p><p>③世界上事物无论怎么特殊总是包含着普遍性</p><p>④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可见,材料中关于宅基地的“三权分置”属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以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故①符合题意;该制度改革,在义乌先行先试,取得明显成效后转化为中央顶层制度设计,这说明世界上事物无论怎么特殊总是包含着普遍性,故③正确;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可见,材料没体现上层建筑,故②排除;材料强调是通过义乌“三权分置”改革试点,然后在全国推广,这没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故④排除。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说,人生之路要会唱三首歌。国歌:“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这要求</p><p>①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p><p>②坚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p><p>③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p><p>④在价值选择基础上作出判断</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材料强调,人生之路要靠自己去走,要靠自己去奋斗,这要求发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故②③正确;①选项强调,人生价值只有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可见,材料没体现,故①不符合题意;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故④错误。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这100名同志都有独一无二的称谓,有“推动者”、“探索者”、“创新者”、“先行者”、“开拓者”和“代表”等。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p><p>①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p><p>②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p><p>③每个人价值观是各不相同的</p><p>④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100名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同志都为改革开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他们都有独一无二的称谓,有“推动者”、“探索者”、“创新者”、“先行者”、“开拓者”和“代表”等。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①④项符合题意;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②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他们每个人的贡献都各有特点,不体现每个人价值观都各不相同,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是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的行动纲领。</p><p>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一直是突出问题,要着力改革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优势,顺势而为,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p><p>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原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必要性。</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是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一突出问题的客观需要。②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对“三农”工作作出科学部署,能够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③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按规律办事。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是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p><p>【解析】</p><p>本题考查唯物论的相关知识。首先,明确关于唯物论的主要原理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规律是客观的、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结合)等。其次,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于党和国家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重要信息: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对“三农”作出的部署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发挥优势,顺势而为,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体现规律是客观的,按规律办事)等。把所获得的这些重要信息与唯物论的相关原理一一对应组织答案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材料一:为了推进“机器换人”战略,江苏S市确定十家企业作为试点,提供700万元的财政补助,尝到了甜头的企业形成了强大的示范带动效应。同时该市启动了宣传推广“机器换人”活动,通过大数据引擎及时汇总并发布全省实施“机器换人”企业的相关数据。2016年以来,该市绝大多数企业主动咨询“机器换人”的相关政策及服务,实现了“要我换”到“我要换”的转变。</p><p>材料二:无论新科技革命的前景多么诱人,它所伴生的风险都不可轻忽。防范风险,需要分外关注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机器换人热潮,在目前还未见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深化,分工细化,还可能反生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当下从事重复性、常规性、高危性工作的员工,最有可能在人机竞赛中被替代出局。新技术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效应是多重的,许多未知的世界还有待我们去探索,许多争论的议题还有待实践去深化。</p><p>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1)企业“要我换”到“我要换”的转变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p><p>(2)请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新技术革命?</p></div></div>
<div><p>【答案】(1)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均工资成本增加及招工难等新问题的出现,使得S市相关企业机器换人意识提升。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大数据引擎的使用及时提供了“机器换人”企业的相关信息,促进了S市相关企业对“机器换人”的认识。③实践锻炼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试点企业在“机器换人”的实践中尝到了甜头,形成了强大的示范带动效应,从而提高了相关企业实施“机器换人”的自觉性。</p><p>(2)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对待新技术革命,我们要认识其效应是多重的,既要看到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也要看到它有可能的负面影响。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我们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对待新技术革命,我们应当分外关注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从而更从容地应对冲击,化解风险。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使新技术革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p><p>【解析】</p><p>本题以“机器换人”战略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矛盾主次方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设问是“企业‘要我换’到‘我要换’的转变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从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的角度回答即可。注意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p><p>(2)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设问是“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新技术革命”。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从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我们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的角度回答即可。注意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苏州田园之莫厘村围绕现有山水资源和历史底蕴,建设更加美丽富饶、有传承有记忆的乡村,并结合莫厘村碧螺春、枇杷、杨梅、橘子等特色农产品,加快特色果品基地建设和农旅融合发展。</p><p>莫厘村原种茶保护区内茶树年龄虽长,却老而弥香。而今,这些老茶树搭乘着“农企合作”的专列、“互联网+”的快车,奔向远方,在新时代的脉动中,叙说着自己的“青春故事”。为保护碧螺春原种茶,茶农以“农户+企业”的合作方式,来抵御种茶采茶还要看天“吃饭”的风险。面对风险,企业与茶农被逼另辟蹊径,尝试用群体小叶种青叶制作碧螺红茶,不仅发挥了老茶树的种质优势,延长了青叶采摘期,而且结合古法炒茶技艺,碧螺红茶甚至能卖到与碧螺绿茶一样的价格。为了保护碧螺春的质量和品牌,企业和茶农在遇到天不帮忙的年份,即使亏损也坚持绝不掺假,不做危害消费者权益的事情。虽然经过风风雨雨,但企业最终走出阴霾,享誉世界。</p><p>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p></div></div>
<div><p>【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莫厘村围绕现有山水资源和历史底蕴,并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加快特色果品基地建设和农旅融合发展。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莫厘村结合当地特色,制定发展战略体现了这一点。③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农企合作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体现。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农企合作有效地抵御了自然与市场的风险体现了这一点。④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企业和茶农另辟蹊径,尝试用群体小叶种青叶制作碧螺红茶,不仅发挥了老茶树的种质优势,延长了青叶采摘期,而且结合古法炒茶技艺,使碧螺红茶赢得了市场。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即使亏损也绝不掺假损害消费者权益体现了这一点。⑥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经历风雨,但最终走出阴霾,享誉世界,体现了这一点。</p><p>【解析】</p><p>首先,分析设问。从设问中明确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其次,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找出重要信息点:苏州田园之莫厘村围绕现有山水资源和历史底蕴,并结合莫厘村碧螺春等特色农产品(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茶农以“农户+企业”的合作方式,来抵御种茶采茶还要看天“吃饭”的风险(体现联系具有普遍性);企业与茶农被逼另辟蹊径(体现辩证的否定);即使亏损也坚持绝不掺假,不做危害消费者权益的事情(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虽然经过风风雨雨,但企业最终走出阴霾,享誉世界(体现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把所获得的这些重要信息点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点一一对应组织答案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