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鱼台一中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哲学大会深入探讨了“人应该怎样生活”“如何培育人性”等面向人类、面向时代的命题,回应了当前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这表明( )</p><p>A.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p><p>B.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p><p>C.哲学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p><p>D.哲学对人类具有普世性的实用价值</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A: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A错误。</p><p>B:材料中,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哲学大会深入探讨“人应该怎样生活”“如何培育人性”等面向人类、面向时代的命题,回应了当前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表明哲学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B符合题意。</p><p>C: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与革命性,C错误。</p><p>D:“普世的实用价值”说法过于绝对,D错误。</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名哲学家,他曾经说过,“没有科学的哲学是跛子,没有哲学的科学是瞎子”。这句话告诉我们</p><p>A.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p><p>B. 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p><p>C.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p><p>D. 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联系、不可分割</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该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观点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B观点符合题意,C观点没有体现,D观点错误,不能说不可分割,故答案应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p><p>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p><p>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p><p>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p><p>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A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也不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A C不符合题意。</p><p>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说法错误。</p><p>D: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D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9月中旬,超强台风“山竹”如期而至。人类对天文现象的准确预报反映了</p><p>A. 存在决定思维</p><p>B. 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p><p>C. 思维和存在相互依赖</p><p>D.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人类对天文现象的准确预报反映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类能够根据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的把握,正确地认识事物,D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思维能够反映存在,A项与题意不符;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正确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思维是对存在的错误反映,B项说法错误;存在不依赖于思维,但思维依赖于存在,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p><p>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p><p>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形态</p><p>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世界的基本规律</p><p>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是逆向思维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p><p>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正确的,但其局限性在于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A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p><p>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水、火、气、土等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当成世界的本原,B错误,符合题意。</p><p>C: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C正确,不符合题意。</p><p>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积极意义在于: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D正确,不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是东西方哲学家追问内心、寻求知识、展开思索的原初起点,时至今日,依然是世界哲学领域的重要议题。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5个分主题,自我、社群、自然、精神和传统,都关乎人类未来发展和全球命运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都充分表达了哲学的时代关注。哲学之所以要关注时代是因为:</p><p>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能预见和指明时代发展的前进方向</p><p>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支配时代发展的有力工具</p><p>③哲学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巨大力量</p><p>④哲学应该反映时代特点和要求,发挥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p><p>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③④:哲学之所以要关注时代是因为哲学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巨大力量,哲学应该反映时代特点和要求,发挥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③④正确。</p><p>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能预见和指明时代发展的前进方向,①错误。</p><p>②:哲学对时代发展具有反作用,但不能支配时代发展,②错误。</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哲学命题中蕴含着唯物主义思想的是()</p><p>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p><p>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p><p>③气者,理之依也</p><p>④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p><p>A. ①③</p><p>B. ②③</p><p>C. ③④</p><p>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和“气者,理之依也”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①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马克思主义哲学</p><p>①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p><p>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p><p>③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p><p>④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的知识。选项③表述错误,提供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具体方法;选项④表述错误,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选项①②表述正确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8年5月5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p><p>①在科学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自然观的有机结合</p><p>②在科学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p>③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p><p>④坚持了从实际出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其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坚持了从实际出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①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②错误。故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十九大报告提出,围绕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由此可见</p><p>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p><p>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概括和总结</p><p>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p><p>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p><p>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围绕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故①正确;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由此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故③正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概括和总结,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故②④错误。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现行理论认为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时产生了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但我们很难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质。近期,欧洲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使其存在了0.17秒,这是物理学界的突破性发现,也是人类首次捕获到反物质。材料表明</p><p>A.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p>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p><p>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p><p>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可知性</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反物质的存在说明世界的物质性,A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不是主要标准,B说法错误。C错在“正确”上。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错误。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7月,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直径300米的小行星,它与地球有着相同的公转轨道,并始终在地球前方“打转”。这一发现再次印证了</p><p>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p><p>②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p><p>③人的意识是物质的 </p><p>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小行星的发现再次印证了自然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①④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意识的产生,②项与题意不符;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对物质的反映,但意识并不等同于物质,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7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广东深圳考察社会管理工作时强调,发扬特区精神,大胆探索实践,在不断破解难题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为全国当好排头兵、闯出新路子。强调发扬特区精神,是因为</p><p>A. 意识可以直接改造客观事物</p><p>B. 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p><p>C. 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p><p>D. 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强调发扬特区精神,是因为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B项符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不可以直接改造客观事物,A项说法错误;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C项说法错误;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随着每年中高考临近,拜“考试必过神”、选用“祈福笔”等一些另类的考前“讨彩头”方式在中学生群体中流行。心理专家认为,考生这样的行为可以看作一种心理减压方式,但切勿过度迷信。从世界观角度看,考生的上述做法属于:</p><p>A. 主观唯心主义</p><p>B. 朴素唯物主义</p><p>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p><p>D. 客观唯心主义</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题目中,中高考前一部分家长通过拜“考试必过神”、选用“祈福笔”等一些另类的考前“讨彩头”方式获得一定的心里上的安慰,从世界观角度看,考生的上述做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故D入选。其他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46.2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 </p></td><td style="width:173.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主观唯心主义</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客观唯心主义</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4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含义</p></td><td style="width:173.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p></td></tr><tr style="height:228pt"><td style="width:4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代表人</p><p>物及其</p><p>观点</p></td><td style="width:173.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p><p>②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p><p>③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p><p>④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p><p>⑤笛卡尔:“我思故我在”</p><p>⑥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p><p>⑦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p></td><td style="width:159.4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p><p>②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p><p>③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p><p>④上帝创造世界</p></td></tr><tr style="height:15.75pt"><td style="width:46.2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联系</p></td><td colspan="2" style="width:343.95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p></td></tr></table><p>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p><p>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p><p>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p><p>C.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p><p>D. 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根据题意,题中朱熹的观念“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是主观唯心主义,朱陆之争实质上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故C入选。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涉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朱熹和陆九渊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没有唯物主义,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朱熹与陆九渊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观点,没有唯物主义观点,不存在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故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望梅止渴,心灵手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上述的观点各体现了</p><p>A. 运动具有相对性,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p><p>B. 运动具有绝对性,客观唯心主义,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p><p>C.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客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运动具有绝对性</p><p>D. 形而上学的观点,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运动具有绝对性,客观唯心主义</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运动的绝对性,客观唯心主义,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B:“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意思是:人的一生少年时光怎能长久呢,即便是浪涛翻滚的大海也有变为农田的那一刻,说明运动是绝对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望梅止渴,心灵手巧”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B正确。</p><p>ACD:三项均错误,ACD排除。</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题文)惠施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下列观点中与其相近的是</p><p>A.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B. 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p><p>C.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惠施的观点意思是: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东西刚生下来,同时又走向死亡了。意思是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动之中。C与之相符,正确;A是相对静止的观点,与题意不符;B是唯心主义观点,错误;D夸大了相对静止,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首。其中“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p><p>A.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p><p>B.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p><p>C. 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幵运动谈物质都是不正确的</p><p>D. 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说的是事物的绝对运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说明事物又是相对静止的。所以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D符合题意;AC说的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而题干强调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错误,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本题答案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诗句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 )</p><p>A.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B.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流而不流</p><p>C. 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 D.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苏东坡的这段话意思是: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强调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的也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D项符合题意;“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体现的哲学道理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A项不合题意;“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流而不流”是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B项不合题意;“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强调的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项不合题意。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家发现,事实上失眠人员会失去大约83%也就是5/6的神经径,这些神经大多数位于人脑右侧,控制着情感和思考功能以及像光感、嗅觉和触觉这类感知功能区域。这一发现佐证了( )</p><p>①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p><p>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就不能产生</p><p>③大脑细胞决定了人生的发展方向 </p><p>④人脑细胞具有制约意识活动的功能</p><p>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④:依据材料,科学家发现,事实上失眠人员会失去大约83%也就是5/6的神经径,这些神经径大多数位于人脑右侧,控制着情感和思考功能以及像光感、嗅觉和触觉这类感知功能区域,这一研究成果表明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细胞具有制约意识活动的功能,①④符合题意。</p><p>②:题意主旨强调的是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材料不涉及意识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关系,②不符合题意。</p><p>③:不能说大脑细胞决定人生的发展方向,夸大了大脑细胞的作用,③错误。</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当天,官网发布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投票:你是否认为新年计划总是难以落实?72%的人选择了“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塞勒教授研究揭示,人们通常缺乏自我控制,总是屈服于短期诱惑,让长期计划落空。说明</p><p>①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具有两面性</p><p>②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p><p>③难以实现的新年计划缺乏目的性和客观性</p><p>④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p><p>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塞勒教授研究揭示,人们通常缺乏自我控制,总是屈服于短期诱惑,让长期计划落空。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学习科学的理论,题肢①和题肢②符合题意;难以实现的新年计划是缺乏目的性,但它不具有客观性,题肢③表述错误,排除;题干并没有体现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题肢④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4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坚持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这是基于</p><p>①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p><p>②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能够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p><p>③人们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p><p>④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p><p>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坚持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这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人们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③④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主观因素对意识活动的影响,①项与题意不符;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改造、创造或消灭,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9月18日17时,台风“山竹”已造成广东、广西、海南、湖南、贵州5省(区)近300万人受灾,5人死亡,1人失踪,160.1万人紧急避险转移和安置。据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台风“山竹”还造成5省(区)的1200余间房屋倒塌,800余间严重损坏,近3500间般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74.4千公顷,其中绝收3.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上述材料说明</p><p>①人类和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p><p>②灾害的发生是人类对自然界破坏的客观结果</p><p>③人类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p><p>④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②选项表述本身错误,且与题意不符。③选项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题目中,台风“山竹”致使广东、广西、海南等多个省份受灾,我国紧急避险转移和安置160.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这表明了人类和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说明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①④选项入选。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古人云:“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收兽,明年无兽。”这句话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p><p>A.规律具有普遍性</p><p>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p><p>C.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p><p>D.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发挥主观能动要尊重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D正确;AC与题意不符;规律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B错误。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传统的“木桶理论”认为,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但最新的观点认为,如果你把木桶倾斜放置,并且向最长的木板倾斜,木桶的容量则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这说明</p><p>A.规律是客观的  B.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p><p>C.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D.事物不可捉摸,难以认识</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略</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唐朝诗人王维在《杂诗》中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其中“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蕴含的哲理是( )</p><p>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p>B.人的感情来自对故乡的思念</p><p>C.实践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p><p>D.人的思维品质决定对故乡事的认知</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实践中,认识才会产生。“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符合题意。</p><p>B:材料强调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选项与题意无关,B不符合题意。</p><p>C:材料内容不涉及实践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C不符合题意。</p><p>D:“人的思维品质决定对故乡事的认知”说法绝对,D错误。</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p><p>A.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B.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p><p>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D.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A:题干主旨不涉及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A不符合题意。</p><p>B:材料强调的是真理与谬误的联系,不是区别,B不符合题意。</p><p>C: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不能相互融合,C说法错误。</p><p>D:“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表明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D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长霉的米饭都不能吃吗?答案是否定的,长霉的馊米饭显然是不能吃的,但有一种长霉的米饭不仅能吃,还很好吃,它就是酒酿,南方人称其为米酒,北方人称之为醪糟。随着我们的追问不断加深,生活当中的“常识”经常遭遇挑战甚至推翻其中的认识论道理是</p><p>①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p><p>②真理产生的过程受到实践水平差异的影响</p><p>③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认识的无限发展</p><p>④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异性</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生活当中的“常识”经常遭遇挑战甚至推翻,其中的认识论道理是真理产生的过程受到实践水平差异的影响,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异性,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他们对同一客体的认识不具有同样的真理性,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④项符合题意;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反复性。这是一个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所有认识都要经历一个先错误、后正确的发展过程,也不等于先前的认识都是错误的,①项说法错误;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实践的广阔性和无限性决定了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程开甲,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坚持真理,让科学保持纯粹。有一次,程开甲设计的核试验测试方法遭到一位副司令员反对,有人劝其屈服。程开甲说:“我不管他是不是副司令员,我只看他讲不讲科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p><p>①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p><p>②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p><p>③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p><p>④科学研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p><p>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程开甲所说的“讲科学”,就是说科学研究要坚持客观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②④两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不涉及真理的条件性,①项不合题意;材料主旨没有体现认识的反复性,③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材料一 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201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施行。《英雄烈士保护法》指出,要建立健全烈士陵园、纪念堂馆、纪念碑亭等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管理制度。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应当健全服务和管理工作规范,保持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庄严、肃穆的环境和氛围。</p><p>材料二 每个人继往开来的时代,都在呼唤英雄人物的诞生,都需要英雄精神。英雄烈士不仅以其顽强抗争推动了历史进步,更以其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人格,充实了民族的精神殿堂。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英雄和英雄精神。英雄精神能引领方向、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坚定信心,激励全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战胜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p>(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施行《英雄烈士保护法》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的依据。</p><p>(2)学习英雄是青年的使命担当,围绕学习英雄,以“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为主题召开班会。请你列出发言提纲的三个要点。</p></div></div>
<div><p>【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弘扬英雄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p><p>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思有利于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弘扬英雄精神能引领方向,激励全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战胜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p>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弘扬英雄精神能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坚定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p><p>(2)①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树立崇高理想。</p><p>②勤奋学习,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p><p>③重在行动,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p><p>【解析】</p><p>本题以“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为背景,考查学生快速获取信息、正确调用知识、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p><p>(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施行《英雄烈士保护法》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的依据。属于依据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学生可以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每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都在呼唤英雄人物的诞生,都需要英雄精神”可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角度作答;根据材料“激励全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战胜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有利于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的角度作答;根据材料“英雄精神能引领方向、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坚定信心”可从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p><p>(2)本题要求结合设问学习英雄是青年的使命担当,围绕学习英雄,以“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为主题召开班会,请你列出两条发言要点。属于开放性主观试题,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发言要点要体现正面积极的理念,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倡导性原则,考生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p><p>党报党刊要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发展网站、微博、微信、电子阅报栏、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p><p>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运用规律的客现性和普遍性原理加以说明。</p></div></div>
<div><p>【答案】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p><p>②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必须深刻分析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科学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p><p>③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既要尊重媒体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工作者的信心和斗志,认识利用媒体规律,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p><p>【解析】</p><p>本题以国家拟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为背景,以党对主流媒体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阐释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规律的客现性和普遍性原理分析说明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需要回顾规律的客现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然后结合材料与试题设问,浓缩知识要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根据设问要求提取材料信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说明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说明我们必须创新媒体传播的手段与形式,要顺势而为,必须遵循媒体发展的规律;“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说明要因势而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正能量更强动、主旋律更高昂。”说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最后根据规律的客现性和普遍性原理与材料分析结合在一起,答案要点可成。</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我国“十三五”既定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理论指南,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p><p>材料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新变化,必然要求“理念”给予解答,进而对“理念”进行检验、修正与完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念创新与制度创新,不仅科学地说明了理念对于实践的依赖性,更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p><p>材料二 全球治理关键在于发展治理,核心在于理念引领,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B20)建议实施成立G20科技创新基金、打造G20技术创新分享经济平台等计划,为公共机构和私营企业实现知识、资源和技术的协作与共享;“推动绿色投融资市场的发展”被写入B20政策建议报告,B20、G20高度关注绿色金融,希望能通过绿色金融推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这都是全球经济在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新动能的有益探索。</p><p>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关知识,说明发展理念与发展实践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p><p>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新变化,必然要求“理念”给予解答;</p><p>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对“理念”进行检验、修正与完善;</p><p>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科学理论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治理。</p><p>【解析】</p><p>本题以“五大发展理念”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及其正确性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从材料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p>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关知识,说明发展理念与发展实践的关系。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把握四个层次:来源、动力、标准、目的。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p><p>①来源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奋进。</p><p>②动力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新变化,必然要求“理念”给予解答</p><p>③标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实践对“理念”进行检验、修正与完善。</p><p>④目的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科学理论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治理。</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