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1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合格考)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到哲学时说:“哲学很重要,很多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数学是这样,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都是这样。所以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他之所以这么讲,主要是因为()</p><p>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p><p>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p><p>C.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p><p>D.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D:“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是因为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对科学家的具体科学研究可以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说法正确。</p><p>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不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A说法错误。</p><p>B:题意主旨不是讲哲学是如何产生的,而是要强调哲学对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B不合题意。</p><p>C: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C说法错误。</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小源在撰写哲学小论文时,引用了下面一段学术资料: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就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你认为小源所要论证的问题最有可能是</p><p>A.哲学与时代精神 </p><p>B. 哲学的基本问题</p><p>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p><p>D.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就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他们探讨的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排除AC;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D错误。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 )</p><p>A.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p><p>B.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p><p>C.物质存在是否依赖意识的问题</p><p>D.物质和意识是否均是本原的问题</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对“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问题的回答,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A符合题意。<br />B: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但与题目无关, B不合题意。<br />C:物质存在是否依赖意识的问题也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与材料内容无关,C不合题意。<br />D:选项D说法与材料中的内容无关,D不合题意。<br />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p><p>A. 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p><p>B. 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p><p>C. 是否承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p><p>D. 是否承认人们能认识和改造世界</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B正确;A、C、D不符合设问要求。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神话故事常常反映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思考。下列古代神话中,反映了我国先民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思考的是</p><p>A. 精卫填海 B. 夸父追日 C. 盘古开天 D. 愚公移山</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世界的本原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的问题。盘古开山是我国先民对世界的本原的思考的表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由盘古等古神创造的,是错误的,但确是对世界本原的思考,故C符合题意;选项ABD都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强调世界的本原问题,故A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写道:“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上述说法同属于( )</p><p>A.唯心主义观点</p><p>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p><p>C.科学的物质观</p><p>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B: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与中国春秋时期《管子》都认为水是万物之源,即把物质看作世界的本原,同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符合题意。</p><p>A:唯心主义观点是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从根本上是错误的,A与题意不符。</p><p>CD:泰勒斯与中国春秋时期《管子》都认为水是万物之源,即把物质看作世界本原,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方向,但他们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概念,相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言,具有局限性,是非科学的物质观,CD说法错误。</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之所以做出上述判断,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p><p>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p><p>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p><p>③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p>④全面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将哲学发展推向更高阶段</p><p>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②③: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之所以做出上述判断,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②③符合题意。</p><p>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④说法错误。</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右图体现的哲理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10/12/08/cc3d44a6/SYS201910120806119088989775_ST/SYS201910120806119088989775_ST.001.png" width="258" height="14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意识具有主动计划性</p><p>B. 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p><p>C. 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p><p>D.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漫画型选择题利用生动形象的漫画对某些思想、行为进行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或赞扬,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漫画型选择题总体设计新颖别致、构思精巧,全面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上述漫画体现了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D适合题意;A、C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没有直接现实性,B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鱗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p><p>①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p><p>②一切观念都是人的头脑自生的</p><p>③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p><p>④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此题考查意识的本质的相关知识。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鱗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①④正确;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②中的“头脑自生的”说法错误,排除;意识不都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也有对事物现象的反映,③中的“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要和周围的事物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要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教学理念和学生情况之间的关系,医生要考虑处方和病情之间的关系。从哲学上归纳,就是要处理好</p><p>A.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p><p>B.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p><p>C. 必然和偶然的关系</p><p>D.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材料中所列举的问题从哲学上归纳,就是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项符合题意;ABC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法国的奥维小镇风景优美,许多画家曾在此创作。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画作与实景既“似”又“不似”,对此合理的解释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26/08/f70a2028/SYS201905260832517050252827_ST/SYS201905260832517050252827_ST.001.png" width="249" height="10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画作不仅是对物象的描摹和再现,更是思想的表达</p><p>②画作是画家通过头脑对实景加工改造的结果</p><p>③画家的意识活动能够反映客观存在的景象</p><p>④画家的意识活动能将美丽的幻想变为现实</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画作与实景很“似”是因为画作是客观存在的景象在画家头脑中的反映,这表明画家的意识活动能够反映客观存在的景象,入选。①②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画作与实景又“不似”,这是因为画作不仅是对物象的描摹和再现,更是思想的表达,是画家通过头脑对实景加工改造的结果,入选;④选项说法错误,意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将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而意识本身不具有这一功能,“能将美丽的幻想变为现实”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p><p>A. 世界的本质并不是物质 B. 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p><p>C. 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D.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此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的相关知识。人类对反物质的发现进一步表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世界的本原,D项正确,A项错误;反物质的客观存在并不意味着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的,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认识自然界的活动,未涉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分析了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p><p>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p>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在于“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即士大夫没有亲自将小船停于绝壁之下去考察。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A项正确;材料夜泊绝壁之下,强调实践对于获取认识的重要性,并未涉及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特点,也未涉及实践推动认识发展,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相关内容,B、C、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高考江苏卷政治25)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由此可见</p><p>A.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p><p>C.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国人内心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是通过传统手工艺动手的方式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获取的,体现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运动与静止的特点,AC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意识的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的解释不可能达到完善的程度,它们常常是暂时的。”这是因为</p><p>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p><p>②正确的认识是不存在的</p><p>③认识必须不断深化扩展</p><p>④人类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科学的解释常常是暂时的,这是因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①正确;正确的认识是存在的,②错误;认识必须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人类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所以科学的解释常常是暂时的,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p><p>①月亮绕着地球转 ②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p><p>③水往低处流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p><p>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此题考查规律的相关知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其存在于事物内部,不能通过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有通过人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月亮绕着地球转”能够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是一种现象,不是规律,①不符合题意,排除;“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之一,②正确;“水往低处流”这是万有引力定律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现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④正确。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地地处百花山南麓,煤炭资源丰富,过去“靠山吃山”采煤致富,但“黑经济”造成植被破坏、粉尘污染、地质灾害频发。近年来,该地积极转型,依然“靠山吃山”,发展壮大特色种植、生态旅游等“绿经济”,让百姓充分享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红利。该地的成功转型得益于</p><p>①转变价值观念,不再追求经济利益</p><p>②坚持科学发展,提高了经济持续增长能力</p><p>③改造自然规律,有效恢复生态环境</p><p>④践行绿色发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此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相关知识。该地从过去靠“黑经济”转向现在的发展“绿经济”,让百姓充分享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红利。这得益于该地践行绿色发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了科学发展,提高了经济持续增长能力,②④正确;“绿经济”是既要经济效益,又要生态效益,①中的“不再追求经济利益”说法错误,排除;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既不能创造、消灭规律,也不能改造规律,③中的“改造自然规律”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高考天津卷政治6)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委员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这说明</p><p>A.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p><p>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p><p>C. 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p><p>D. 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正确且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新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p><p>A. 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p><p>B. 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p><p>C. 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p><p>D. 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把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的关系看成是新旧事物的关系是错误的,A排除;与“人”字形铁路相比较,京张高铁在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方面要高得多,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B正确;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成功的前提和基础,C说法错误,排除;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D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修身、齐家做起,而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大学》的这一思想反映出</p><p>A. 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p><p>B.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p><p>C. 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p><p>D.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大学》的这一思想反映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从自己做起,修身养性,之后就可以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家庭后可以治理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就可以安抚天下百姓,B项符合题意;联系具有普遍性,不等于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因为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项说法错误;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C项表述错误;只有当部分以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否则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澳大利亚,受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的“侵害”,桉树生长缓慢,成为一种优质木材。19世纪被引进美国后,桉树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又有好的水土环境,生长极快,成为易开裂和弯曲的“废材”。桉树从优质木材变成“废材”进一步印证了( )</p><p>①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p><p>②人能够改变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不能建立人为事物的新联系</p><p>③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一切以条件为转移</p><p>④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愿而改变</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①:稳定的联系存在,①错误。</p><p>②:联系是客观的,包括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自在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但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②错误。</p><p>③: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受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的“侵害”桉树成为优质木材,桉树被引进美国后,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又有好的环境,成为“废材”说明联系多种多样,一切以条件为转移,③符合题意。</p><p>④:桉树被引进到美国,桉树失去了天敌的危害,变成了“废材”,这说明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④正确。</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物钟又称生物节律,即生物的行为都按照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在运行。观察下图,下列判断合理的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7/16/06/fc510e63/SYS202007160603055464704664_ST/SYS202007160603055464704664_ST.001.png" width="138" height="8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生物行为的周期和规律是人的创造和发明</p><p>②生活方式与生物节律长期不符,患病风险增加</p><p>③夜深人静时,学习效率与身体健康可以兼得</p><p>④应当按生物节律恰当安排工作和生活</p><p>A.①② B.①③</p><p>C.②④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C:材料中关于生物节律的揭示及对人的身体的影响,说明应当按生物节律恰当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生活方式与生物节律长期不符患病风险增加,②④符合题意,C入选。</p><p>A、B:①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类不能创造和发明,A、B不选。</p><p>D:夜深人静时,学习效率也许可以提高,但会影响身体健康,③说法不科学,D不选。</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循环经济链条中,没有废物,废物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一家企业的“废弃物”及副产品可能就是另一家企业的原料。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p><p>①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p><p>②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于人们的方向转化</p><p>③在循环经济链条中,企业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无条件的</p><p>④发展循环经济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于人们的方向转化,发展循环经济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①②④项符合题意;在循环经济链条中,企业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8年高考全国2卷文综政治20)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哲学依据是</p><p>①社会的发展受人的意志和意愿的支配</p><p>②社会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p><p>③社会的发展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p><p>④社会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此题考查发展的相关知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表明社会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②符合题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这表明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性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动推动社会的发展,④符合题意;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①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记笔记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下图为高二某同学的笔记本,“记录区”用来在上课时快速记录,“整理区”用来课后归纳重点、补充疑问,“提示区”用来写下整个笔记的提纲或延伸说明。原始的记录→逻辑的整理一→关键的提示,这一方法体现的哲理主要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26/08/f70a2028/SYS201905260832520794171371_ST/SYS201905260832520794171371_ST.001.png" width="122" height="13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p><p>B.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p><p>C.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p><p>D. 必然与偶然的关系</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的相关知识。该同学的笔记本是一个系统,由“记录区”“整理区”和“提示区”等要素构成,这一方法体现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B项正确;整个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但材料未涉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相关内容,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但材料未涉及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相关内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也未体现必然与偶然的关系的相关内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能够揭示联系的根本内容及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p><p> A. 矛盾 B. 量变与质变 C. 前进性与曲折性 D. 共性与个性</p><p> </p></div></div>
<div><p>【答案】 A</p><p>【解析】略</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哲理的是</p><p>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p><p>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失败是成功之母</p><p>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本题考查矛盾双方的关系。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阐释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①不符合题意。</p><p>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阐释了只看部分,没看整体,属于孤立的观点,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②排除。</p><p>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阐释了祸和福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③符合题意。</p><p>④:失败是成功之母,阐释了失败和成功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④符合题意。</p><p>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漫画的哲学寓意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7/16/06/fc510e63/SYS202007160603067075635961_ST/SYS202007160603067075635961_ST.001.png" width="162" height="33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p>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p><p>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现实的</p><p>④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p><p>A.①②③ B.①②④</p><p>C.①③④ D.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此题考查联系、全面的观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主旨。漫画中的两个人代表矛盾的双方,他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互相依存;他们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客观的现实的,所以应该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故②③④正确;漫画不能体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故排除①。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楹联上下相接、词性相对、平仄相合、意境相连。这种表达方式与下列哲学相通的是( )</p><p>A.矛盾双方相辅相成</p><p>B.矛盾双方相互平衡</p><p>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p><p>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中国楹联上下相接、词性相对、平仄相合、意境相连。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矛盾双方相辅相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A符合题意。</p><p>B:事实上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B说法错误。</p><p>CD:中国楹联上下相接、词性相对、平仄相合、意境相连。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矛盾双方相辅相成,不体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也不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D与题意不符。</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面的漫画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力、体力以及各种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在各方面都优秀,也许你在某个方面略胜一筹,但在其他方面,别人却会领先”。下列说法与漫画寓意相符的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10/02/06/42beb551/SYS202010020602356886588903_ST/SYS202010020602356886588903_ST.001.png" width="257" height="23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B.尺有所长,寸有所短</p><p>C.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D.动中有静,静中有动</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联系、发展、矛盾。“每个人的智力、体力以及各种能力都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在各方面都优秀,也许你在某个方面略胜一筹,但在其他方面,别人却会领先”是说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A: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强调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不符合题意,A排除。</p><p>B: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揭示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符合题意。</p><p>C: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思是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强调矛盾的对立统一,不符合题意,C排除。</p><p>D: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强调的是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不符合题意,D排除。</p><p>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同学的书桌上贴着这样两个公式:</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12/28/10/6d512b72/SYS201812281003432796956306_ST/SYS201812281003432796956306_ST.001.png" width="358" height="10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注:公式中的1代表现有学习水平,1%代表在原有基础上的增加或减少,365代表一年。</p><p>这两个公式启示我们</p><p>A.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p><p>B.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p><p>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p>D.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这两个公式启示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D项符合题意;ABC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p><p>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p><p>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孝”的内涵既有个性,但是也有共性,故说“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是错误的,①观点错误,排除;<br />从题干来看,“孝”的表现不同,有差异,故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r />“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③④符合题意,入选。<br />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道德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孙子兵法》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增广贤文》有言:“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有 </p><p>①遵守规则,不必去改变已有现状 ②严守底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p><p>③明辨是非,生活中不应见利忘义 ④适可而止,要防止出现过犹不及</p><p>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道德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孙子兵法》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增广贤文》有言:“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有严守底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明辨是非,生活中不应见利忘义;适可而止,要防止出现过犹不及,②③④适合题意;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①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漫画中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并不少见。这启示我们</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9/20/10/645d40a0/SYS201809201005202640268312_ST/SYS201809201005202640268312_ST.001.png" width="137" height="9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要重视精神力量,坚持不懈</p><p>B. 要关注事物量变,防微杜渐</p><p>C. 应从事物的共性中发现个性</p><p>D. 要善于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漫画型选择题利用生动形象的漫画对某些思想、行为进行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或赞扬,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漫画中主人公人物治理问题的方法启示我们要善于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D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p><p>A.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p><p>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p><p>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p><p>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D:少年、壮年、老年,三个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这说明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D符合题意。</p><p>A:材料体现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A体现的是不同的事物,与题意不符,不选。</p><p>B:材料体现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B强调的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与题意不符。</p><p>C:材料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C体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与题意不符。</p><p>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心理学家提出“一万小时定律”,大意是:作出杰出贡献的人,除了他们的天赋外,还要做足够数量的“练习”。如莫扎特用了十年创作出惊世作品;曹雪芹历经十年写出鸿篇巨制《红楼梦》。“一万小时定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p><p>A.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p><p>B. 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p><p>C.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否定一切</p><p>D.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A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一万小时定律强调量的积累,并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一万小时定律强调量的积累,并不是系统优化,排除。C选项观点表述错误,辩证否定的实质并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有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一万小时定律,强调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入选。故本题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大数据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了世界,也让各国站在科技革命的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曾屡次与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今天面对互联网技术的浪潮,我们应该</p><p>A. 循序渐进,不断积累</p><p>B. 捕捉机遇,促成质变</p><p>C. 立足长远,不计得失</p><p>D. 权衡利弊,三思后行</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的表述“中国曾屡次与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所以当我们再次面对互联网技术的浪潮时必须要捕捉机遇,促成质变。故B选项入选。A选项与题意不符。C选项表述错误。D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下图漫画“低头族”讽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7/16/06/fc510e63/SYS202007160603070708554505_ST/SYS202007160603070708554505_ST.001.png" width="158" height="7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主次不分,没有抓住主要矛盾</p><p>B.急功近利,没有注重量的积累</p><p>C.墨守成规,没有坚持发展的观点</p><p>D.囫囵吞枣,没有坚持辩证否定观</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漫画“低头族”讽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不管做什么事情时(比如看书、吃饭等),都在看手机,这一做法是不分主次,没有抓住主要矛盾,A符合题意。</p><p>B:漫画讽刺的是不分主次,而不是量的积累,B与题意不符。</p><p>C:发展的实质是前进的、上升的,漫画没涉及到这一点,C不选。</p><p>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漫画中没体现这一点,D与题意不符。</p><p>故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兵法有云:“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韩信背水一战大破赵军,马谡照搬兵法却兵败街亭。在哲学课上,同学们对两场战役结果不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下列选项所蕴含的哲理与这一原因最为接近的是</p><p>A.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p><p>B.走不以手,缚手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p><p>C.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p><p>D.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体现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可以互相转化;韩信背水一战大破赵军,马谡照搬兵法却兵败街亭,同是根据兵法却造成不同的结果,体现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解决矛盾的关键。<br />A错误,该项认为白马非马,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与题意不符;<br />B错误,该项意思为:走路不用手走,但把手束缚起来便不能走快。飞翔的时候不用尾巴飞,但是把尾巴弯曲蜷缩起来又不能飞远。体现的是事物之间都有很紧密的联系。该项与题意不符;<br />C错误,该项意思为:经历了种种困难才达到现在的景象,做任何事情都是很不容易的,都要经历磨难,体现的是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题意不符;<br />D正确,该项意思为:聪明的人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有大智慧的人伴随着事物的不同而制定的管理方法,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br />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p><p>A. 想问题办事情要从正确的思想出发</p><p>B.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事情办成功</p><p>C. 真理不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p><p>D.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略</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有时只在举手之劳间:换用节能灯、使用再生纸、自带购物袋……我们能否逃脱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灾难?答案由你我的行动决定!”这段话启示我们( )</p><p>①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②必须重视局部作用,推动整体的发展</p><p>③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④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①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局息息相关,说明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故④符合题意;答案由你我的行动决定!”说明必须重视局部作用,推动整体的发展,故②符合题意;选项③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说法中与下侧漫画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10/02/06/42beb551/SYS202010020602360059591875_ST/SYS202010020602360059591875_ST.001.png" width="224" height="23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p><p>B.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p><p>C. 吐故纳新,兼收并蓄</p><p>D.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此题考查人的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的相关知识。漫画中的四个人由于欣赏角度不同,对同一件展品作出了不同的评价,这表明人的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蕴含的哲理是外因影响事物的发展,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蕴含的哲理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作出了不同的认识,B项符合题意,正确;“吐故纳新,兼收并蓄”蕴含的哲理是辩证否定观,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蕴含的哲理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实行走班制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方向和教师,安排自己的课堂学习。“走班制”体现了</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12/28/10/6d512b72/SYS201812281003430654586277_ST/SYS201812281003430654586277_ST.001.png" width="247" height="19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观点</p><p>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p><p>C. 外因对内因的决定作用</p><p>D. 部分大于整体的思想</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走班制”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B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不符;内因与外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他们之间不存在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C项说法错误;整体统帅部分,应着眼整体,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这集中体现了</p><p>A.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B.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p><p>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D.事物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A符合题意,要正确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br />B表述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r />C表述错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说法违背了联系的条件性;<br />D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的问题。<br />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们经常引用老话儿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有些老话儿之间似乎也有冲突,如“好马不吃回头草”与“浪子回头金不换”,“退一步海阔天空”与“狭路相逢勇者胜”,等等。这些看似相互冲突的老话儿</p><p>①各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p><p>②其正确性无法被检验</p><p>③不应被机械地照搬套用 </p><p>④会导致人们无所适从</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看似相互冲突的老话儿说明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故不应被机械地照搬套用,①③适合题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是错误的;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我们要把握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不会导致人们无所适从,④是错误的;故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调整疏解北京的城市功能,必须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舍过高速度,得更好效益;舍“大而全”,得“高精尖”,舍局部和眼前利益,得京津冀的协同长远发展。“舍”与“得”体现的思维方法是</p><p>①树立全局观念 ②坚持两点论和重论统一</p><p>③坚持发展观点看问题 ④坚持实践第一</p><p>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④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题目中,调整疏解北京的城市功能,必须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舍过高速度,得更好效益;舍“大而全”,得“高精尖”;舍局部和眼前利益,得京津冀的协同长远发展,体现了树立全局观念,同时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坚持发展观点看问题;故①②③选项入选。选A。</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学校开展模拟创业大赛,学生们对创业项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p><p>如何才能找准市场定位?企业经营什么产品和服务?大家各抒己见,难以定夺。其中一位同学找来SWOT分析模型并介绍说:公司要根据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短处、机遇、威胁,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相应的结论,合理确定市场目标,赢得市场。</p><p>SWOT分析示意图</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10/02/06/42beb551/SYS202010020602363432848997_ST/SYS202010020602363432848997_ST.001.png" width="518" height="17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运用所学哲学的一个知识,说明SWOT分析过程的合理性。要求:结合图示相关内容,写出分析过程。</p></div></div>
<div><p>【答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确定市场目标时,SWOT分析方法要求公司分析自己的长处、短处、机遇 、威胁等实际情况,找准营销定位,具有合理性。</p><p>【解析】</p><p>本题以企业经营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SWOT分析模型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p>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所学哲学的一个知识,说明SWOT分析过程的合理性。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考生要先选定知识角度,“根据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短处、机遇、威胁”属于企业面对的实际情况,属于物质的范畴,“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从中得出一相应的结论,合理确定市场目标,赢得市场”意味着企业的经营策略,属于意识的范畴,因此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知识角度:写出主干知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在确定市场目标时,SWOT分析方法要求公司分析自己的长处、短处、机遇 、威胁等实际情况,找准营销定位,具有合理性。</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如何获得真知?明朝书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指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p><p>教育部在2017年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方案指出普通高中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高中生要积极参与社会考察、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共计14学分。</p><p>根据材料提示,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论证高中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p></div></div>
<div><p>【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高中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了解社会,获得对社会的直接经验。</p><p>②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深化所学。</p><p>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检验所学。</p><p>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学以致用,克服“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端,增长本领。</p><p>【解析】</p><p>本题以高中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背景材料,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p><p>可结合材料,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等方面,论证高中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了解社会,可以深化所学并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可以学以致用,克服“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端,增长实际本领。</p><p>根据材料提示,本题要求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论证高中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p><p>从材料可以看出,高中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了解社会,获得对社会的直接经验。可以深化所学并在实践中检验所学,可以学以致用,克服“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端,增长本领。</p><p>可运用认识论的知识,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等方面,论证高中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辩论通常指双方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辩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得到正确的认识。辩论双方一辨的主要任务是开篇立论,简明托要地阐明本方观点。</p><p>以“成大事者必拘小节”(正方)VS“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反方)为辩题,任选正方或反方,</p><p>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撰写一辩的辩词。</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9/20/10/645d40a0/SYS201809201005234639563765_ST/SYS201809201005234639563765_ST.001.png" width="548" height="15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div></div>
<div><p>【答案】本题答案不唯一。</p><p>水平一:理论运用准确,阐述问题条理清楚,逻辑严密,事例恰当,显示出较高的学科素养。</p><p>水平二:理论运用比较准确,阐述问题有条理,能用事例说明问题,显示出基本的学科素养。</p><p>(3—4分)</p><p>水平三:理论与事例存在明显欠缺。(1--2分)</p><p>水平四:答非所问或观点错误。</p><p>【解析】本题以辩论通常指双方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自己对辩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得到正确的认识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撰写一辩的辩词。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从正方分析,理由主要是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启示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对小节不可大意。如果选择反方,理由是整体和部分是有区别的,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这启示我们,应着眼于整体和全局。现实生活角度的原因,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分析。</p></div>
题型: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 新中国七十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段上下探索、自我革新的历史。</p><p>七十年中,我们走过弯路、绕过远路,有过“大跃进”的急于求成,有过“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但最终我们党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p><p>经过七十年的砥砺奋斗,我国经济实力从建国之初的600多亿元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从解决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迈向全面小康。</p><p>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大会上发表讲话。习近平强调:70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p><p>结合材料,谈谈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新中国七十年的辉煌历程?</p></div></div>
<div><p>【答案】①新中国七十年的历程,是自我革新的历史,这体现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p><p>②七十年走过弯路、绕过远路,但最终我们党在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这体现了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p>③通过七十年的艰辛奋斗,我们党、国家、人民一步步走向了成熟,这体现了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p><p>④七十年辉煌成就的取得主要依靠我们自己艰苦奋斗,体现了在发展中,抓住了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p><p>【解析】</p><p>本题以新中国七十年的历程为背景材料,考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p><p>可结合材料,从发展的实质、发展途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发展的状态等方面,说明新中国七十年的历程,是自我革新的历史。既走过弯路、绕过远路,又能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依靠艰苦奋斗取得辉煌成就并一步步走向了成熟。</p><p>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谈谈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新中国七十年的辉煌历程?</p><p>从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七十年的历程,是自我革新的历史。七十年走过弯路、绕过远路,但最终我们党在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七十年辉煌成就的取得主要依靠我们自己艰苦奋斗。通过七十年的艰辛奋斗,我们党、国家、人民一步步走向了成熟。</p><p>可运用发展的观点,从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等方面,谈谈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新中国七十年的辉煌历程。</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垃圾分类,势在必行。</p><p>材料一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1吨废纸可以造出850公斤好纸;1吨塑料可回炼300公斤无铅汽油和柴油;1吨废玻璃能造出2万个500毫升容量的玻璃瓶。</p><p>(1)“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体现了什么哲理?</p><p>材料二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市规定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北京市则规定垃圾分为: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对此网友有不同的观点:</p><p>网友小李:全国垃圾分类标准应该统一,这样便于宣传、实施,也有利于支持垃圾桶生产企业、垃圾回收利用企业规模化生产。</p><p>网友小赵:不同地方因为人们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应该因地制宜制定垃圾分类标准,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垃圾分类工作展开,反而还会使人们在对垃圾分类的不同标准问题的讨论中,使垃圾分类更加科学。</p><p>(2)你支持小李还是小赵的观点?运用哲学原理,说明理由。</p><p>材料三 北京市生活垃圾全年产生约902万吨,日均2. 47万吨,全市垃圾填埋场的填埋容量基本饱和,日益增长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与现实垃圾处理能力存在很大缺口。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这项工作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参与,贡献智慧和心力。</p><p>(3)北京市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两点意见和建议,并阐明哲学理由。</p></div></div>
<div><p>【答案】(1)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p><p>(2)答案示例:</p><p>我同意小李观点。</p><p>因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都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全国垃圾分类标准制定具有共性,如果统一标准,更有利于垃圾分类的推广和实施。</p><p>我同意小赵的观点。</p><p>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各个地方因为生活习惯、地理环境不同,就应该因地制宜制定垃圾分类标准,这样才有利于垃圾分类的开展。 </p><p>如果回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同地方制定不同的垃圾分类标准,使人们在对垃圾分类的不同标准问题的讨论中,使垃圾分类更加科学。可以酌情给2分。但总分不超过6分。</p><p>(3)①要加强宣传,在群众中树立垃圾分类的意识。因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②垃圾分类要建立起社区、物业和回收企业之间的联系,多方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垃圾分类难题,因为联系构成发展。</p><p>其他意见和建议言之有理,也可以酌情给分。</p><p>【解析】</p><p>本题以垃圾分类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垃圾分类对居民生活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p><p>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回答“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体现了什么哲理?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要认真分析“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垃圾、资源,考生可以联想到矛盾双方的转化问题,然后回答: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p><p>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回答支持小李还是小赵的观点?运用哲学原理,说明理由。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试题分为两步,考生先断定支持谁的观点:同意小李观点或者同意小赵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选择分析说明理由。第一种情况,同意小李观点“全国垃圾分类标准应该统一,这样便于宣传、实施,也有利于支持垃圾桶生产企业、垃圾回收利用企业规模化生产。”,这一观点只看到了普遍性,而没有看到特殊性。考生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知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都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结合主干知识和试题情境全国垃圾分类标准制定具有共性,如果统一标准,更有利于垃圾分类的推广和实施。第二种情况:同意小赵的观点“不同地方因为人们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应该因地制宜制定垃圾分类标准,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垃圾分类工作展开,反而还会使人们在对垃圾分类的不同标准问题的讨论中,使垃圾分类更加科学。”,这一观点强调了不同地方的不同,考生应联想到矛盾的特殊性,然后运用这一知识角度对小赵观点予以分析。知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结合主干知识和试题情境各个地方因为生活习惯、地理环境不同,就应该因地制宜制定垃圾分类标准,这样才有利于垃圾分类的开展。考生从其他角度分析,合情合理,亦可。</p><p>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两点意见和建议,并阐明哲学理由。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试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围绕主题,把握要求,多角度思考。结合材料,考生可以从思想宣传、行为实践上予以分析作答。思想宣传上,要加强宣传,在群众中树立垃圾分类的意识。哲理意识的能动作用;行为实践上,垃圾分类要多方合力,共同解决。哲理普遍联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考生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