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2:22:52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是2013年至2016年三大需求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变化的原因有</p><p>&#xa0;</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9/f334a5db/SYS201801021903430747481123_ST/SYS201801021903430747481123_ST.001.png" width="578" height="16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①出口疲软,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p><p>②经济转型升级,投资和消费之间实现结构优化</p><p>③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居民消费的信心意愿增强</p><p>④就业充分,居民收入增长,个人消费结构更趋合理</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消费对GDP贡献率提高致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而不是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使消费对GDP贡献率提高,①颠倒了二者的因果关系;投资和消费之间的结构正在优化不是实现了结构优化,②不选;因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居民消费的信心意愿增强,促使了消费,使消费对GDP贡献率提高,③正确;因为就业充分,居民收入增长,个人消费结构更趋合理,促使了消费,消费对GDP贡献率提高,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盐是实行专卖时间最长、对经济影响最大的商品。从2017年1月1日开始,我国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允许现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盐业批发企业可开展跨区域经营。盐业体制改革所释放的效应是</p><p>①食盐的品种品牌增多、品质提升,食盐价格实现总体均衡</p><p>②食盐作为商品可真正实现自由买卖和交换的内在属性</p><p>③食盐的社会需求量相应增多,消费弹性也将随之不断增大</p><p>④现有食盐定点生产经营企业优胜劣汰,盐业资源优化配置</p><p>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中的盐业体制改革只是放开了盐业市场,并不能起到食盐品质提升等相关效应,①夸大了盐业体制改革的作用,不选;放开盐产品价格,取消食盐准运证等措施实施后,会使食盐作为商品可真正实现自由买卖和等价交换的内在属性,②正确;食盐作为生活必需品,它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小,盐业体制改革后它的社会需求也不会相应增多,消费弹性也不会有太多变化,③不选;放开盐业市场后,现有食盐定点经营企业将面临优胜劣汰,这会促使盐业资源优化配置,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右侧漫画(作者:朱慧卿)讽刺了某些扶贫项目“越扶越亏”,其根源在于</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1/02/19/f334a5db/SYS201801021903434341976742_ST/SYS201801021903434341976742_ST.001.png" width="194" height="16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p><p>①没有坚持实事求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p><p>②没有做到解放思想,创新扶贫项目的市场营销方法</p><p>③没有坚持全面观点,统筹“造血”与“输血”扶贫</p><p>④没有做好系统设计,加强扶贫项目的产业链条建设</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漫画表明某些政府扶持的扶贫项目不注重研究市场需求,而导致增产不增收,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政府没有坚持实事求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①正确;漫画不是强调扶贫项目的市场营销方法不对,而是强调政府不注重市场营销,②不选;漫画中政府发展扶贫项目,这已进行了“造血”扶贫,故其失败不是因为没有统筹“造血”与“输血”的关系,③不选;漫画中政府的扶贫项目只注重指导生产,而忽视了产品的营销,这说明该扶贫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加强扶贫项目的产业链条建设,没有做好系统设计,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1月13日,中巴经济走廊联合贸易车队首次自北向南成功穿越巴基斯坦落后的西部地区,这是中国控股和建设的瓜达尔港第一次大规模向海外出口集装箱,中国货物运到中东、非洲将比原先节约一个多月的时间,巴基斯坦也由此成为亚洲大陆的交汇点。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说明(   )</p><p>①以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成为经济全球化新常态</p><p>②我国主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向更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p><p>③区域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加速,国际产能合作深化</p><p>④区域经济发展日趋开放稳定,贸易保护主义被打破</p><p>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材料只体现出我国以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这不能说明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新常态,①不选;材料中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说明我国主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向更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②正确;材料中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说明区域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加速,国际产能合作深化,③正确;“贸易保护主义被打破”不符合现实,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家风”一词较早见于魏晋南北朝,唐以后大量使用。备受推崇的《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傅雷家书》,都堪称一定时代家风家教的典范。</p><p>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作为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构成了人们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成为一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对不少人而言,家风甚至决定了他的一生。有人据此认为: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还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根基。家风好,才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p><p>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良好家风建设。2016年开展的全国最美家庭评选活动,通过寻找最美家庭,发现身边感人的家庭故事,传播了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和优良家风,使最美家庭的家风在全社会产生了强大的蝴蝶效应。</p><p>(1)“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人。”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理由。</p><p>(2)运用联系的观点并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最美家庭的家风在全社会产生了强大的蝴蝶效应”。</p><p>(3)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引发了人们对好家风标准的广泛讨论。请你拟定两条评判好家风的标准。</p><p>&#xa0;</p></div></div>
<div><p>【答案】(1)示例一:认同。  文化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认识活动。  不同的家风,对人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优良的家风,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不良的家风,影响个人的健康成长。  当前大力弘扬优良家风,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四有”公民。  </p><p>示例二:不认同。  文化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认识活动。  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还受国家文化建设、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和主动接受多种文化熏陶的过程。  </p><p>(2)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部分与整体</p><p>之间的关系。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根基,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塑造典型人物,可以在全社会形成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增强优良家风在全社会的感召力;  可以推进传统家风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具体载体。</p><p>(3)答案示例:</p><p>标准一:既要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又要反映时代要求。  </p><p>标准二:坚持家庭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统一。</p><p>【解析】本题以家风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p><p>(1)本题考生可选择赞同也可以选择不赞同。如果赞同,考生可从优良的家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认识活动;优良的家风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优良家风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等角度说明赞同的理由。如果不赞同,考生可从家风的影响并不是影响个人成长的唯一因素;人们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和主动接受多种文化熏陶的过程等方面来说明理由。</p><p>(2)运用联系的观点,考生可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家风与社会风气有着密切联系,最美家庭的家风能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弘扬优良家风能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具体载体等角度展开回答。</p><p>(3)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发散思维,从既要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又要反映时代要求,坚持家庭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统一等角度拟定评判好家风的标准。</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p><p>材料一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直贯穿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设,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尸。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到二、三产业就业,家家包地、户户种田的局面发生了很大改变。为顺应农村改革新形势,2016年11月,中央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实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强调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p><p>材料二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 2020年)》,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45%。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要实现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为此,某地人大开展了专题调研,发现不少地区在推进户籍改革过程中,同步开展撤县设区、撤乡镇设街道,并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建设。但是仍有不少农业转移人口因为担心农村土地承包等方面的法规政策变化,以及进城后“就业难”“看病难”“土学难”等一系列问题,不太愿意退出承包地而落户城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成为了各地的难点。</p><p>(1)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实行“三权分置”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p><p>(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人大和政府应怎样发挥作用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p><p>&#xa0;</p></div></div>
<div><p>【答案】(1)“三权分置”改革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利于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落实集体所有权和稳定农户承包权,强化了对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物权保护,让农民放心流转土地经营权,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了土地流转,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释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为城镇化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有利于让流出土地经营权的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为农业转移人口的非农化、市民化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  </p><p>(2)人大: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制定、修改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户籍管理等相关法律,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提供法律保障;行使监督权,通过开展相关法律执法检查等,督促政府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各项措施。</p><p>政府:依法行政,完善和执行农村土地承包等方面的法规政策;科学民主决策,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激励机制;加强社会建设,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p><p>【解析】本题以城镇化建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集体经济、人大的职权、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政府职能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p><p>(1)实行“三权分置”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考生可从“三权分置”明晰了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权分置”落实了集体所有权和稳定农户承包权,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推进城镇化进程;“三权分置”促进了土地流转,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释放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为城镇化提供持续发展动力;“三权分置”有利于让流出土地经营权的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等方面展开论述。</p><p>(2)结合材料,回答本题考生可从人大行使立法权,为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提供法律保障;人大行使监督权,通过开展相关法律执法检查督促政府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各项措施的角度来说明人大是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考生可从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完善和执行农村土地承包等方面的法规政策;政府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激励机制;政府履行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等方面来说明政府是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政治试卷(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