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2:22:06

届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一)文科综合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土豆和西红柿原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但它们走到了一起。当土豆变成薯条,西红柿变成番茄酱,它俩便成了绝配。感情亦是如此,没有天生就合适的两个人,只有两颗彼此包容和理解的心懂得欣赏与珍惜,才能看得到长久!”。这段生活感悟告诉我们的哲学逆理主要是</p><p>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p><p>②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其特点</p><p>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依存和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p><p>④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这段生活感悟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主要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③④项符合题意;①②项与题意无关。正确选项为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6 年10 月17 日,国窖1573 窖泥和沪州老窖酒曲搭载神州十一号飞船进人太空,窖泥和酒曲中的微生物菌群接受太空考验,相关太空实验成果将为酿酒微生物的空间科学研究翻开新篇章。这表明:(    )</p><p>①实践水平的提高推动认识的发展    </p><p>②实践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p><p>③科学实验以获得真理性认识为目的  </p><p>④科学实验是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决定认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②题肢说法错误,不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题肢错误,不选。①④题肢符合题意,入选。</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为解决村里孩子上学行路难的问题,某村急需修建一座小溪桥。为此,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建立了村民协商民主理事会,该理事会就小溪桥要不要建、由谁建、资金来源等问题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该村理事会的建立(    )</p><p>①改变了村民自治的主体</p><p>②维护了村民的切身利益</p><p>③丰富了村民自治的实践形式</p><p>④规范了村民的行为方式</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该村理事会的建立,丰富了村民自治的实践形式,维护了村民的切身利益,②③项符合题意;村民自治的主体是村民,该村理事会的建立并没有改变这一主体,也没有涉及村民行为的规范,①④项错误。正确选项为 C。    </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对我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我国适时启动“全面二孩”政策。以下对实施该政策的传导预期分析正确的是</p><p>①二孩政策实施——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者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p><p>②二孩政策实施——适龄劳动力增加——劳动人口结构优化——经济活力增强</p><p>③二孩政策实施——消费需求增加——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持续增长</p><p>④二孩政策实施——遏制老龄化趋势——降低社会养老成本——释放经济活力</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启动“全面二孩”政策,既不能遏制老龄化趋势,也不能使劳动力素质提高。排除①④项;②③正确,正确选项为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解决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这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但由于它的公益性、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这个观点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p><p>A. 社会生活需要确立共同的价值观</p><p>B.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p><p>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p><p>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选项A、C、D均不属于唯物辩证法道理,排除;B项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故宫娃娃”“文物饼干”“宫门箱包”,近年来,国家博物馆立足馆藏文物,开发了文化创意产品两千多款,观众不仅可以把国宝文化带回家,更能在使用中了解国宝文化,使馆藏国宝的展览功能和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延伸,这说明</p><p>①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p><p>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p><p>③文化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p><p>④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材料说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①②项正确;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③项错误;④项与题意无关。正确选项为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2016年G20峰会“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一主题</p><p>①符合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的主题</p><p>②体现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p><p>③反映了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根本基点</p><p>④表明了国家间存在着共同利益</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G20峰会“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一主题反映出国家间存在着共同利益,也符合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的主题。选项①④符合题意;②③项与题意无关。正确选项为 B。</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近年来,某省围绕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引导老百姓“物质”和“精神”两条腿一齐走,着力打造充满“诗书礼乐”的美丽乡村。按照“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在全省广泛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并以此为依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充分融入农村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科学普及、继续教育、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目前,该省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约5000个,通过寓教于乐“接地气”的文化浸润活动,将文明之风播进农民心田,使广大农民共享文化之美,共筑精神家园。该省各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禀赋,注重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推进文化礼堂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到“一村一色”“一堂一品”,将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承载乡愁、展现乡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村庄客厅”。全省加大“文化三送”(送戏、送电影、送出版物)、“文化走亲”等文化惠农力度,依托文化礼堂,将农村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匹配起来,并广泛开展“种”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实现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1)假如你是报社记者,需要就该省的上述做法写两篇新闻报道,请你任意选择两个角度拟出新闻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p><p>(2)结合材料,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分析该省着力打造充满“诗书礼乐”的美丽乡村做法的理由。</p><p>(3)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说明该省是如何打造充满“诗书礼乐”的美丽乡村的。</p><p>&#xa0;</p></div></div>
<div><p>【答案】(1)参考标题:诗书礼乐沁心田,打造美丽乡村;打造文化礼堂,建设精神家园。</p><p>(2)①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打造充满“诗书礼乐”的美丽乡村有利于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老百姓“物质”和“精神”两条腿一齐走。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道德建设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该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充分融入农村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科学普及、继续教育、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因此,该省通过寓教于乐“接地气”的文化浸润活动,将文明之风播进农民心田,使广大农民共享文化之美,共筑精神家园,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实现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3)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该省在打造充满“诗书礼乐”的美丽乡村中,引导老百姓“物质”和“精神”两条腿一齐走,注重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并将农村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匹配起来,坚持了全面地看问题。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该省在打造充满“诗书礼乐”的美丽乡村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性要求充分融入农村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科学普及、继续教育、生活娱乐等多元形式中,做到了共性和个性的结合。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该省各地因地制宜,推进文化礼堂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到“一村一色”“一堂一品”。</p><p>【解析】第(1)问属于开放型问题,以报社记者的身份就该省的上述做法写两篇新闻报道,角度不限,有字数要求(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建议围绕优秀文化的作用来写。</p><p>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分析该省着力打造充满“诗书礼乐”的美丽乡村做法的理由。打造充满“诗书礼乐”的美丽乡村有利于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老百姓“物质”和“精神”两条腿一齐走;该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充分融入农村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科学普及、继续教育、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该省通过寓教于乐“接地气”的文化浸润活动,将文明之风播进农民心田,使广大农民共享文化之美,共筑精神家园,有利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p><p>第(3)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说明该省是如何打造充满“诗书礼乐”的美丽乡村的。属于措施类问题,可用的知识点有,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引导老百姓“物质”和“精神”两条腿一齐走;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看问题;用具体问题具体的观点看问题。</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发力攻坚。如何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考验着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的能力,决定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前景,也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p><p>材料一:“去”是为了给有效供给腾出空间。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我国经济存在资源错配、市场信号扭曲、市场主体活力不足、经济运行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去产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市场出清。去库存必须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特点,因地施策。去杠杆应针对政府和企业杠杆的不同特点,分类审慎操作。对互联网金融、民间借贷等领域的违法行为,加强专项清查整治,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降”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降低或取消行政性收费、全面清理“红顶中介”、降低第三方评审费等尽力为企业减负。“补”是为了补齐供给体系中的短板,要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继续抓好农业生产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p><p>材料二: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献策“供给侧管理和改革”,从房地产行业如何去库存、产能过剩行业如何化解产能、金融端如何助力供给侧改革落地灯方面建言献策。有的人大代表建议,去库存调供给,应取消限购、限贷政策;有的委员建议,供给侧改革,应从金融供给侧改革出发。</p><p>(1)结合材料一,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说明供给侧改革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三去一降一补”。</p><p>(2)结合材料二,运用我国政治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蕴含的政治生活道理。</p><p>&#xa0;</p></div></div>
<div><p>【答案】(1)意义:①供给侧改革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化解行业产能过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②有利于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并通过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企业竞争力。③有利于补齐供给体系中的短板,增加有效供给,有利于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农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p><p>举措:①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价格等市场信号引导人财物的流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②通过竞争机制,促使企业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有效供给,化解产能过剩。③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p><p>(2)①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或者: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就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出建议,是人大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表现。②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政协委员为“供给侧管理和改革”献言献策是政协委员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职能的表现。③人大、政协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有利于促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决策反映民意。</p><p>【解析】(1)问要求结合材料一,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说明供给侧改革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实际上是两问,第一问回答意义,从市场经济角度,把“三去一降一补”分开说明各自的意义,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三去”可回答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化解行业产能过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一降”有利于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并通过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一补”有利于补齐供给体系中的短板,增加有效供给,有利于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农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p><p>第二问回答举措,仍然是把“三去一降一补”分开来分别举措。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价格等市场信号引导人财物的流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竞争机制,促使企业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有效供给,化解产能过剩;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p><p>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我国政治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蕴含的政治生活道理。材料中人大代表就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出建议,是人大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表现。政协委员为“供给侧管理和改革”献言献策是政协委员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表现。</p><p>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有利于促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决策反映民意。</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届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一)文科综合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