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0:57:55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我国一系列新政新规陆续实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面新政新规中,会引起右图中需求曲线D向D1移动的有 </p><p>①政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钢铁行业“去产能”</p><p>②2017年汽车下乡政策再度回归,加强对农民购车进行补贴</p><p>③我国首个民用防护口罩国家标准实施,吸进“良”风才合格</p><p>④自2017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对购置1.6升及以下</p><p>排量的乘用车减征收车辆购置税,从原来的l0%减至7.5%</p><p>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此题考查价格变动的影响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以及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需求曲线D向D1移动,意味着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增加。政府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钢铁行业“去产能”,强调对商品供给量的调节,不符合题意,①排除;③强调对民用防护口罩质量标准的要求,属于调整商品的使用价值,与题不符,排除;加强对农民购车进行补贴,对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减征收车辆购置税,都会在商品售价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其需求量,符合题意,②④正确。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医学表明:胃肠是有感情的器官,人在愉快情绪下进餐,消化液会大量分泌,胃肠蠕动加强,从而有益于健康。相反,长期在紧张、忧虑等恶劣情况下进餐,会使胃肠的血管收缩,阻碍正常的消化活动。这表明  </p><p>①存在与思维之间有必然关系                          </p><p>②意识具有的能动创造性</p><p>③意识对人体活动有调控作用                         </p><p>④事物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p><p>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人在愉快情绪下进餐,消化液会大量分泌,胃肠蠕动加强,从而有益于健康。相反,长期在紧张、忧虑等恶劣情况下进餐,会使胃肠的血管收缩,阻碍正常的消化活动”,说明意识对人体活动有调控作用,事物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故选项③④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材料一: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全党要坚定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把文化自信与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结合起来,既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重视,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紧密相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必然强化文化自信;而坚定文化自信又能使道路自信更持久、理论自信更科学、制度自信更完备。</p><p>材料二: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中国人民对自己创造的文化的信念与信心。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于内主要表现为人民对中华文化创造力的灵活运用;于外则表现为中国人民“不拒众流”“海纳百川”的包容姿态,以及积极“走出去”等具体行动上。可见,文化自信归根结底要通过人民来实现,一旦离开人民,文化自信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p><p>(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多样性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四个自信”的结合?</p><p>(2)人民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经验。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p><p>(3)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从青年学生做起。请你就青年学生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p><p>&#xa0;</p></div></div>
<div><p>【答案】(1)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等,这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注重道路、制度等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理论、文化等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历史条件,又要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现实条件。</p><p>(2)①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文化自信的内外表现,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己创造的文化的信念与信心。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可以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p><p>(3)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努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肯定中华文化自身价值等。</p><p>【解析】本题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背景考查联系的多样性、文化创作的主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p><p>(1)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考查联系的多样性,要求考生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四个自信”的结合。考生首先要指出联系多样性的原理和方法论,然后要结合材料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注重道路、制度等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理论、文化等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历史条件,又要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现实条件。</p><p>(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人民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经验”观点的合理性。该观点首先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即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人民群众是文化创作的主体,同时该观点强调文化自信,即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考生据此分析即可。</p><p>(3)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要求考生就青年学生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考生只要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成语“纲举目张”,是说在撒网捕鱼时举起网上的大绳,所有网眼就都张开了。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它的哲学寓意是:(   ) </p><p>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②特殊性的事物都有其独特的一面</p><p>③主次矛盾的不平衡表现&#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④矛盾中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是主次矛盾的不平衡表现,矛盾中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故选项③④符合题意,应选;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这表明,要走好新长征路必须</p><p>①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p><p>②维护人民的具体利益</p><p>③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p><p>④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p><p>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知识。“同欲”意指上下有共同的理想,即共同的价值取向,表明要用共同的价值观凝聚人心,①正确;“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表明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④正确。②的观点不恰当,应为维护人民的整体利益。③与题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你所做的事情,也许暂时看不到成功,但不要灰心.你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这启示我们要</p><p>①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p><p>②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p><p>③正确认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p><p>④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p><p>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途径。“你所做的事情,也许暂时看不到成功,但不要灰心.你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性和前进行的统一,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选C;①③与材料无关。</p><p>【点晴】区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道路、途径</p><p>(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指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的总体方向,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事物向前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p><p>(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事物发展中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这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能是螺旋式或波浪式的,有曲折、有起伏。</p><p>(3)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都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提高公民意识,是近些年我国在人文思想教育中经常提到的一个口号,并以此作为公民精神的落实,显示其超越自我的精神。这种公民意识突出表现为(&#xa0;&#xa0; )</p><p>A. 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p><p>B.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p><p>C. 提升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会有序参与</p><p>D. 以积极热情的态度进行民主管理</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突出表现为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故A选项符合题意,应选;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房价出现了非理性上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高房价不仅增加居民的购房压力,而且损害经济的健康发展。高房价对经济影响的传导途径</p><p>①居民用于购买住房的资金增加——消费支出增加——拉动经济增长</p><p>②居民购买其他消费品能力下降——消费需求减少——货币流通速度放缓</p><p>③房价严重背离价值——房地产市场占用资金过多——市场秩序遭到破坏</p><p>④大量资本流入房地产市场——实体经济融资困难——经济增长乏力</p><p>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高房价意味着房价严重背离价值,大量资本流入房地产市场,从而导致房产库存增加,故选项③符合题意,应选;房价比较高,大量资本流入房地产市场,这会导致实体经济融资困难,不利于经济的增长,故选项④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①说法错误,居民用于购买住房的资金增加,消费支出增加,但是不一定能拉动经济的增长,排除;选项②说法错误,房价高不意味着居民购买其他消费品能力下降,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