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5-11 20:56:56

浙江省诸暨市浬浦中学届高三文综测试(四)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G市发布了新修订的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的“1+9”系列政策文件,确立民资“非禁即入”原则,支持包括个人在内的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制重组盘活国有老品牌,并计划未来五年内培育两家千亿级民企。这意味着该市</p><p>A.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p><p>B. 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是相同的地位</p><p>C. 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市场机会平等</p><p>D. 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界限逐渐淡化</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A选项表述错误,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B选项表述错误,二者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相同的,但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同。D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故排除法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反复温习中医古籍,不断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并从中获得灵感和启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启示我们</p><p>①学习传统中医药文化是获得认识的来源</p><p>②传统中医药理论对中医药研究具有指导作用</p><p>③获得真理是中医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p><p>④实践基础上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了研究的不断发展</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反复温习中医古籍,这启示我们,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故传统中医药理论对中医药研究具有指导作用,②符合题意;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这启示我们,实践基础上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了研究的不断发展,④符合题意;实践是获得认识的来源,①错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医药研究的出发点,中医药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于医疗实践,故③错误。</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td style="width:98.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br />&#xa0;</p></td><td style="width:132.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正确理解<br />&#xa0;</p></td><td style="width:115.9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认识误区<br />&#xa0;</p></td></tr><tr><td style="width:98.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r />&#xa0;</p></td><td style="width:132.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br />&#xa0;</p></td><td style="width:115.9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br />&#xa0;</p></td></tr><tr><td style="width:98.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r />&#xa0;</p></td><td style="width:132.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br />&#xa0;</p></td><td style="width:115.9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br />&#xa0;</p></td></tr><tr><td style="width:98.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r />&#xa0;</p></td><td style="width:132.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br />&#xa0;</p></td><td style="width:115.9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br />&#xa0;</p></td></tr><tr><td style="width:98.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vertical-align:middle"><p>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r />&#xa0;</p></td><td style="width:132.4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br />&#xa0;</p></td><td style="width:115.95pt; padding:3.75pt 5.03pt 3.38pt 5.4pt; vertical-align:middle"><p>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br />&#xa0;</p></td></tr></table><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取代“立案审查制”以来,公民诉权得到了进一步保障,“打官司”变得更加便利。立案登记制改变过去“信访不信法”的观念,将更多的社会矛盾纳入法治渠道解决,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由此可见</p><p>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立案登记制的改革</p><p>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推动社会的进步</p><p>③立案登记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p><p>④立案登记制度改革调整和完善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p><p>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p><p>&#xa0;</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材料中的“立案登记制”是对上层建筑的调整,目的是让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将更多的社会矛盾纳入法治渠道解决,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体现了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推动社会的进步,立案登记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②③正确;①④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材料无关。</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材料一: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举措。某服装企业把互联网用于经营的全流程:利用互联网积累的大数据,更加精准地判断未来流行趋势;利用互联网重塑产业链和供应链,提高生产效率,并实现服装的个性化定制。同时,该企业还注重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产品美誉度与品牌知名度。</p><p>材料二: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普通工人李世峰,凭着一把得心应手的榔头和对技术的执着,成为我国飞机制造领域知名的钣金工大师。榔头在他的手里是那样的听话和灵活,在加工零件时想敲哪儿就敲哪儿,想敲成什么样就敲成什么样。当然,这样的高超技术不是天生的,用李世峰自己的话说,他的技术是用数十年如一日平凡的坚持、磨练,敲榔头敲出来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正是经过一次又一次难活、苦活的磨炼,李世峰的钣金工技术才日益精湛,零件一次交验合格率多年来一直是100%,人们称他为出神入化的榔头大师。平凡岗位上的李世峰,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知识,为企业顺应新的发展趋势提出合理建议。</p><p>(2)李世峰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是用数十年如一日平凡的坚持、磨练,敲榔头敲出来的。从事物发展的状态角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给你带来的启迪。</p><p>(3)加快推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离不开工匠精神。请就企业如何培养员工的工匠精神提出两条建议。</p><p>&#xa0;</p></div></div>
<div><p>【答案】(1)</p><p>①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与互联网深度融合。</p><p>②利用互联网获取的大数据指导生产经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p><p>③利用互联网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满足多样化需求。</p><p>④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产品质量,走品质化、品牌化的内涵式发展道路。</p><p>(2)</p><p>①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我们要在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中推动发展,在永无止境的追求中不断砥砺自我、超越自我。</p><p>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脚踏实地,在点滴小事中促进自己的成长与成熟。  </p><p>③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善于把握人生中的每一次机会,赢得成功。</p><p>④反对形而上学的“激变论”,不投机取巧,忌急于求成,在每一天的专注和坚守中铺就成才之路。</p><p>(3)答案示例:  </p><p>号召员工向技术能手学习,培养敬业精神和专业精神;</p><p>制定相关激励制度,激励员工提高职业技能;</p><p>    创造有利条件,组织员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p><p>【解析】本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工匠精神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知识,为企业顺应新的发展趋势提出合理建议。该题命题指导思想是重视基础、回归教材、重点知识重点考,基础技能重点考,学生薄弱环节重点考。故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着重可以从经营战略的制定、竞争优势、利用互联网开展个性化定制以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角度进行即可。</p><p>(2)本题要求考生从事物发展的状态角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李世峰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带我们的启示。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解析试题。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归纳。考生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首先可以从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的角度说明,我们要在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中推动发展;其次,可以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角度说明要重视量的积累,而且要善于抓住机遇。最后,需要说明反对形而上学的“激变论”,不投机取巧、不急于求成即可。</p><p>(3)本题要求考生就企业如何培养员工的工匠精神提出两条建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往往是融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价值性等为一体,突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号召员工向技术能手学习,培养敬业精神和专业精神;制定相关激励制度,激励员工提高职业技能;    创造有利条件,组织员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或将成为中国制造崛起的一条新路径。</p><p>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支持力度空前,出台了减免购置税等一系列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优惠政策。《&lt;中国制造2025&gt;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明确提出了“要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支持”、“完善相关标准法规体系”等,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明了方向。截止2015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生产14.42万辆,销售13.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0倍和2.3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p><p>材料二: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也面临充电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消费者与社会群体对新能源汽车认知度不高、政策扶持方式相对单一、地方政府缺乏扶持本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灵活性等突出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市场化进程,需要引起足够重视。</p><p>(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p><p>(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知识,为政府部门解决新能源汽车发展问题提出建议。</p><p>&#xa0;</p></div></div>
<div><p>【答案】(1)①通过优惠政策激励消费者选购新能源汽车产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长。</p><p>②运用经济手段对生产者进行引导,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p><p>③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支持,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p><p>④完善相关标准法规体系,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p><p>(2)①加强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p><p>②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工作,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p><p>③创新政策扶持机制,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进程。(本点答: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给2分,但本点不重复给分)</p><p>④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引导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p><p>【解析】本题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或将成为中国制造崛起的一条新路径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p><p>(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解答本题首先要求考生对所给的材料要进行充分解读,通过提取关键性的信息,找到答题切入点然后在结合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即可。本题中考生着重可以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p><p>(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知识,为政府部门解决新能源汽车发展问题提出建议。通过审读设问找出答题的主体即:政府。故在答案的组织过程中着重可以从政府职能的角度,着重从政府的社会建设职能说明要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从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角度说明,做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普及工作,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第三,可以从政府应创新政策扶持机制的角度以及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即可。</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浙江省诸暨市浬浦中学届高三文综测试(四)政治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