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第八中学届高中毕业班第4周质量检测文综政治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指出,贫困户退出,由村“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织民主评议后提出,经过“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在村内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并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销号。这表明</p><p>①基层政权开展民主管理、实行村民自治 </p><p>②村两委在村民自治中发挥重要作用</p><p>③基层民主制度有利于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p><p>④社会公示制度确保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p><p>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表明村“两委”在村民自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说明实行基层民主制度有利于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②③适合题意;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基层政权,①是错误的;社会公示制度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④不适合题意且说法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崇教育人耕读传家远,立身敦品礼义济世长”。近年来全国多地建设家风馆,集中展示当地历史悠久的门楣楹联、家规家训、村规乡约等优秀文化资源。设立家风馆旨在</p><p>①注重家风教化功能,共同建设文明和谐家园</p><p>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p><p>③引导群众向善向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④弘扬儒家传统文化,增强对儒学的自信与自觉</p><p>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立家风馆旨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家风教化功能,共同建设文明和谐家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向善向上,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④都要不是设立家风馆的目的,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在全民健身成为公共需求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公民健身与社会管理的关系,考验着社会各方的智慧。2017年7月,A市一出租车司机因操作不当,冲进占用机动车道的老年健身“暴走”队伍,造成一死两伤。客观地说,这起悲剧有着多重警示价值,如要尊重老年人的健身需求,司机要有安全意识。</p><p>越来越多的人质疑:为什么地方政府不能给老年人提供足够多的锻炼场所以避免悲剧发生?如果一开始对“暴走”队伍出现在机动车道上就“有人问、有人管”,何至于风险失控?</p><p>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在“悲剧”发生过程中,老年健身“暴走”队伍是否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及理由;为防止这一悲剧的发生政府应当如何作为。</p><p> </p></div></div>
<div><p>【答案】(1)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公民需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公民具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暴走”健身不应占用机动车道,妨碍交通。</p><p>(2)①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②履行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职能,加强对公共交通秩序的维护;③组织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职能,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完善公共健身的基础设施;④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p><p>【解析】本题以处理好公民健身与社会管理的关系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政治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公民参与政治的原则、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p><p>本题考查政治生活知识,设问指向在“悲剧”发生过程中,老年健身“暴走”队伍是否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及理由;为防止这一悲剧的发生政府应当如何作为。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参与政治需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自觉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做到有序参与政治。“暴走”健身不应占用机动车道,妨碍交通,故应该承担一定责任。第二小问指向政府如何作为,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原则、依法行政、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接受监督等知识,结合防止悲剧的发生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剧中检察官们不畏强权,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腐败犯罪,让国人感受到国家反腐败的坚强决心。材料表明( ) </p><p>①我国专政的范围不断扩大 ②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p><p>③我国公民平等地适用法律 ④我国保障人民民主的决心</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腐败犯罪,让国人感受到国家反腐败的坚强决心。这表明国家坚持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说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公民平等地适用法律,③④适合题意;①不符合现实;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关于读书,有一幅漫画被很多人转发:站在不同高度的书籍上,人们看到的风景各异;从低处的一叶障目到高处的霞光万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格局与眼界心胸。这告诉我们</p><p>①人们阅读的厚度影响着精神世界的丰富</p><p>②主动接受优秀文化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p><p>③优秀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往往起决定作用</p><p>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站在不同高度的书籍上,人们看到的风景各异;从低处的一叶障目到高处的霞光万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格局与眼界心胸。这告诉我们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①②适合题意;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错误;④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自正月初二于央视一套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2月7日落下了帷幕,《中国诗词大会》完成了综艺上口碑和收视率的双双逆袭,其获得无数个圈粉的理由,最重要的两个大概是文化益智节目的形式和传统诗词的内容。这给文艺工作者的启示是</p><p>①立足传统文化是原创综艺的突破口 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p><p>③满足观众对综艺节目多样化的需求 ④通过新媒体互动促进深入交流融合</p><p>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③</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②④选项不是对文艺工作者的启示。题目中,《中国诗词大会》完成了综艺上口碑和收视率的双双逆袭,其获得无数个圈粉的理由,最重要的两个大概是文化益智节目的形式和传统诗词的内容,故这启示文艺工作者应该立足传统文化是原创综艺的突破口,满足观众对综艺节目多样化的需求;故①③入选。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近期,一组名为“唐朝那些人和事”的微信表情包在网上走红。这组表情包以萌逗的表现形式传递大唐丝路文化,让文创产品从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转变为吸粉无数的寻常物件。这启示我们</p><p>①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播要善于运用大众传媒这一途径</p><p>②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能够增强传统文化的魅力</p><p>③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人时代精神的努力中</p><p>④只有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才能推动传统文化发展</p><p>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唐朝那些人和事”的微信表情包以萌逗的表现形式传递大唐丝路文化,这说明要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做到批判性继承,增强传统文化的魅力,②④适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交流传播的媒介,不是途径,①是错误的;③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非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p>法律文化是人类文明历史积淀的结果。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来源于西方法律文明的私法文化,主张独立人格、平等权利、自由意志。它以民法典为核心,其要义是对市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尊重,中国古代也有丰富的法律文化资源,但其核心是重刑(法)轻民(法),这阻滞了中国法律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必然伴随着私法文化的生成与发展。</p><p>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制订民法典的重要立法任务。制订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几代人因应时代,孜孜以求,力争编纂出一部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民法典。民法典由总则编和分则编组成,分则包含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婚姻家庭编和继承编等。民法总则已由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2017年3月15日表决通过,标志着中国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这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p><p>(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我国应该如何发展私法文化。</p><p>(2)结合材料并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实践的有关知识,谈谈中国制定民法典的意义。</p><p>(3)民法总则的通过标志着中国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进入新阶段。请你为民法总则的宣传普及提两条具体的建议。</p><p> </p></div></div>
<div><p>【答案】(1)①立足依法治国法治实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营造私法文化发展的制度环境。</p><p>②充分挖掘私法文化的本土资源,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p><p>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借鉴吸收外来优秀私法文化,以为我主,为我所用。</p><p>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规范、引领私法文化顺应社会生活变迁,促进社会发展。</p><p>(2)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民法典的制订立足于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顺应了时代要求,几代人的民法典立法实践将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p><p>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民法典的制订实践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发现依法治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利于检验和深化人们对依法治国的认识,从而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化。</p><p>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民法典的制订依赖于人民,同时有利于保障人民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p><p>(3)示例:组织民法总则学习活动;请法律专业人士宣讲民法总则知识;阅读民法总则读本;旁听法院民法案件等等。</p><p>【解析】本题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制订民法典的重要立法任务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途径、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p><p>(1)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我国应该如何发展私法文化,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私法文化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故本题主要考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教材基础知识的整合与运用,可以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等角度思考,并注意结合材料分析,实现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p><p>(2)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中实践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中国制定民法典的意义,属于意义类试题。意义类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解答时把握材料有效信息,调动运用优化种植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提高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有关知识进行分析。</p><p>设问指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二者的关系,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实际是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解答时首先明确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中国制定民法典”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p><p>(3)本题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