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高考政治备考专题十七:历史唯物主义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 2014年10月,习近平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是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因为( )<br />①文艺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br />②文艺的发展取决于文艺创作方法的创新<br />③文艺反映社会生活的形式与风格是统一的<br />④文艺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唯物史观看,文艺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文艺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而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发展取决于社会存在,文艺的发展取决于文艺创作方法的创新的说法是错误的,文艺反映社会生活的形式与风格的统一,这个说法不准确,因此本题选 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 上海) 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决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因为( )<br />A.人民群众的意愿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br />B.人民群众是社会改革的参与者<br />C.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改革的归宿点<br />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其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故D适合题意;A、B、C不构成本题的原因,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党的十八大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回答<br />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br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br />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br />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br />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br />A.②④ <br />B.①③ <br />C. ①② <br />D.  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 “依法治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内的变革,其直接影响是适合经济基础的变化,解诀社会基本矛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①②符合题目要求;我国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早已进入自觉的状态,③表述错误,从总体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开始对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规律的认识就是自觉的,④中的“由不适应走向适应”说法不正确,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时下,取自人名“亚历山大”谐音的“压力山大”一词颇受网友追捧。有评论指出,“蜗居族”“奔奔族”“捏捏族”的不断涌现,凸显了都市人生存状态新特点,局促的生活环境必然造成都市白领普遍感到“压力山大”的新问题。这表明( )<br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br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r />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br />D.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压力山大”等词凸显了都市人生存状态新特点,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与好逸恶劳、贪图享乐、不珍惜劳动成果、挥霍浪费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主要说明了( )<br />①社会意识的反作用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④社会存在具有客观物质性<br />A.①③④<br />B.②③<br />C.③<br />D.①③</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社会虽然发展了,但是落后的社会意识还会存在一段时间,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美国历史上,华盛顿创立和缔造了美利坚合众国;林肯避免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内部分裂。因此,有人认为正是这些英雄推动了美国历史的发展。这种观点错在( )<br />A.没有认识到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r />B.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r />C.没有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br />D.没有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认为英雄推动历史发展的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它否定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故排除A项,选B项;C、D两项与题意无关。</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一位成功的雕塑艺术家说:“在创作时,我常想人民在想些什么,想要些什么,时代需要些什么,我该怎样做才能使作品既有时代性,又能震动人心。”这位艺术家( )<br />①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③充分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④坚持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r />A.①②③<br />B.①③④<br />C.①②④<br />D.②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B项。</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原生态民歌,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在农民、船夫、赶脚人、牧羊汉以及广大的妇女中间,并在流传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歌词愈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可见( )<br />A.社会的发展进步可以离开领袖人物,但不能离开人民群众<br />B.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br />C.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为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br />D.人民群众可以直接创造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原生态民歌直接由人民群众创造,故选D;社会的发展进步也需要领袖人物,A排除;B、C不为材料所体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年初,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集中查处了一批传播淫秽色情、谣言、暴恐、赌博、诈骗等违法信息的网站,这一净网行动的哲学依据有( )<br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r />②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br />③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br />④人的各种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br />A.①③<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通读材料和选项后,确定④的说法错误,因为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排除BD,③必选;材料并没有涉及生产方式,所以①和材料无关,不选,正确答案是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br />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br />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br />③劳动者额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br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本题强调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而劳动者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而且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③说法不属于唯物史观,因此本题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从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世纪工程,到“蛟龙”潜海刷新中国深度,“嫦娥”飞天标注中国高度,再到经济总量突破60万亿元的“中国奇迹”,当代中国的每一次跨越,无不凝结着广大劳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无不昭示着中国梦的美好前景。这生动地体现( )<br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r />②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br />③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飞跃 <br />④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br />A.①②<br />B.③④<br />C.①③<br />D.②④</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③选项说法错误,量的积累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引起质变,故排除。④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我国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成就体现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通过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因此①②说法正确。本题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有一种解读说人们只有在首先满足了自己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其中也包括政治参与活动。这种解读说明( )<br />A.政治参与活动是建立在其他活动的基础之上的    <br />B.政治参与意识首先要解决自己的吃穿问题<br />C.政治参与的态度和行为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br />D.发展经济是公民政治素养提升的唯一途径</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政治决定着文化,本题是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影响和制约,A是错误的;自己的基本需求不仅仅指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B错误;材料中强调物质生活条件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制约,C符合题意;发展经济与文化是提升公民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D错误。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地区党委在多年实践基础上,积极建设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有效性得到加强,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不断提高。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创新反腐体制体现了( )。<br />A.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br />B.制度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br />C.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r />D.体制创新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保证</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材料中反腐体制的创新属于调整上层建筑,选A。其余三项不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10月17日,国内外775位嘉宾莅临第十六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共赴这场以“践行发展新理念、共建网络新生态”为主题的中国最大的网络媒体盛会。这一主题确立的哲学依据是( )<br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r />②人们的价值选择源于价值判断<br />③先进的意识能够推动社会发展<br />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r />A.①②<br />B.①③<br />C.②④<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二者均源于实践,故排除;之所以以“践行发展新理念、共建网络新生态”为主题,是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且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网络盛会的主题强调的是社会意识的重要性,故排除题肢④。故本题答案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这说明( )<br />A.系统优化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br />B.认识复杂事物要分清主流和支流<br />C.解决某矛盾时要把握主要矛盾<br />D.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其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D适合题意;A、B、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子女赡养负担加重。为适应人口发展政策新形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党中央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完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主要体现了( )<br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r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br />C.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br />D.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A不合题意,计划生育政策属于上层建筑,未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B不合题意,与材料内容无关;C符合题意,“为适应人口发展政策新形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党中央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完善”,体现了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D表述错误,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故本题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李克强总理在作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时引用了《后汉书》中“简除烦苛,禁察非法”的句子,来表明今年政府将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决心,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政府这样做意在( )<br />①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br />②通过改革使上层建筑不断适应经济基础<br />③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br />④调整生产方式,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r />A.①②<br />B.①④<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与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无关,排除①;②③符合题意,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属于变革上层建筑,目的在于通过改革使上层建筑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同时表明政府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故②③当选;④错误,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故排除④。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5年8月12日,在成绵高速绵阳往成都方向处,一辆货车发生侧翻,车上20多吨梨子散落一地,引起附近村民疯抢。哄抢者真的缺少这些物资吗?并非如此,一是占便宜的心态,二是凑热闹的本能,有好处为什么不去捞点儿?这是国人的常规心态,即便是我们早已是衣食无忧。这说明( )<br />①尽管客观上生活富足,但意识容易指导人们作出破坏社会的行为<br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r />③从众心理支配下的人的行为是错误的<br />④要完善上层建筑来化解社会矛盾<br />A.①③<br />B.②④<br />C.②③<br />D.③④</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①错误,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故排除;②正确,“这是国人的常规心态,即便是我们早已是衣食无忧”反映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故入选;③错误,因为对于从众心理应当辩证分析,理性的从众心理是可取的,从众心理支配下的人的行为不一定都是错误的,故排除;④正确,针对材料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完善上层建筑来化解社会矛盾,故入选。故本题选B。</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1年4月5日是清明节。清明扫墓时,民间旧习俗要烧纸钱、纸车等,好让“阳间”死去的人能享受好的生活。这种对所谓“阴间”生活的想象,无非是人们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br />(1)材料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哲理?<br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思考,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仍存在这种封建迷信思想说明了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p></div></div>
<div><p>【答案】<br />(1)</p><p>材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对‘阴间’生活的想象,无非是人们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充分说明了这一点。</p><p><br />(2)</p><p>①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仍存在这种封建迷信思想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社会意识会落后于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p><p><br />【解析】此题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第(1)问主要体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第(2)问重在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要结合材料迁移知识。</p></div>
题型:探究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材料:2014年7月13日,原创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届登陆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档。第二季节目升级了考题难度,增加了大量古人常用而现代人较少使用的冷僻字。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节目应该限于常用易错字的矫正。<br />但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看来,片面强调常用易错字,对相对冷僻的字词简单地加以排斥,反映了当下母语价值观存在的缺失。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向这种母语价值观发起挑战。关正文说,今年决赛考题的难度再次升级,节目的口号也变成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br />关正文说:“现在大家都讲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不是今天才有的,它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它的内容记载在历代经典古籍之中。不认识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我们就无法亲近经典,就谈不上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建树。”<br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树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一母语价值观的正确性。<br />(2)结合材料分析“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文化价值。<br />(3)结合材料,就如何树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一母语价值观提两点建议。不超过15个字。</p></div></div>
<div><p>【答案】<br />(1)</p><p>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片面强调常用易错字,对相对冷僻的字词简单地加以排斥,反映了当下母语价值观存在的缺失。树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一母语价值观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建树。</p><p>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树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一母语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更好地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p><p>③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一母语价值观符合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一般规律。</p><p><br />(2)</p><p>①汉字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p><p>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p><p>③“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有利于让全国人民领略汉字之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对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信心。</p><p>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母语价值观,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修养</p><p><br />(3)</p><p>书法陶冶情操、全民阅读、书香中国万里行</p><p><br />【解析】(1)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树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一母语价值观的正确性。回答正确性的问题,也即是回答某某政策或者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最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的设问方式。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可以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有关只是进行分析,并结合材料回答意义。(2)本题考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文化价值,属于意义类试题。意义类主观题的回答一般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的句型表达。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文化的交流传播、世界文化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修养等有关知识回答。(3)本题要求就如何树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一母语价值观提一点建议,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只要是围绕着发展我国的语言文字的内容,提出的措施确实可行,建议字数不超过15字,符合主题即可。</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变身为市民后,这就必须要打破二元化户籍结构,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意见》要求适应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化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br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进行户籍改革的哲学依据。</p></div></div>
<div><p>【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要打破二元化户籍结构,必须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br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说明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br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城镇化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br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进行户籍改革的哲学依据。根据本题设问可知,本题的知识范围是“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相关知识,切入点是我国进行户籍改革,题型属于原因、依据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转化为“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相关知识来组织答案:“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就必须要打破二元化户籍结构,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来分析说明我国进行户籍改革的必要性;“适应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可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角度来分析说明我国进行户籍改革的必要性;“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化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从改革的性质和作用角度来分析说明我国进行户籍改革的重要性。</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