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7 09:45:17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七年级下学期生物3月月考试卷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br />A.老鼠产仔<br />B.钟乳石在“长大”<br />C.地球运行<br />D.风扇转动</p></div></div>
<div><p>【答案】A<br />【解析】A、老鼠产仔,体现了5.成熟的个体都能繁殖后代;.故符合题意;</p><p>B、钟乳石没有生命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不属于生命现象.故不符合题意;</p><p>C、地球没有生命的特征,故不属于生物,所以地球运行不属于生命现象.故符合题意;</p><p>D、风扇没有生命的特征,不属于生物,因而风扇转动不属于生命现象.故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A.</p><p>【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生物的特征,掌握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xa0;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解释,错误的是:(  )<br />A.蝉、螳螂和黄雀是消费者<br />B.螳螂、蝉和黄雀能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br />C.上述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br />D.蝉和螳螂属于节肢动物,黄雀属于鸟类</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A、蝉、螳螂和黄雀在生态系统中直接或间接以草为食属于消费者,A不符合题意;</p><p>B、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生活的环境,B符合题意;</p><p>C、动物的捕食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C不符合题意;</p><p>D、蝉和螳螂属于节肢动物,黄雀属于鸟类,D不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B.</p><p>【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门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还要掌握动物行为的类型(动物行为具有周期性和节律性,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性为、社群行为)的相关知识才是答题的关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香蕉在南方能正常生长,而在北方不能生长。与此相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br />A.水分<br />B.土壤<br />C.光照<br />D.温度</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香蕉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喜高温,忌霜冻.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要求气温在24℃以上,夏季不超过35℃.冬季不低于15℃.气温降至10℃时,植株生长缓慢,果实发育期延长,品质差,香蕉喜高温,通常生长温度20~35℃,最适温度24~32℃.因为在东北地区,温度达不到香蕉的生长的适宜温度,故D符合题意.<br />所以答案是:D.</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圈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r />A.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是生物圈保护的中心目标之一<br />B.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是保护生物圈的前提之一<br />C.保护生物圈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应尽的义务<br />D.人类的活动会强烈地干扰生物圈的自然发展</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A.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以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这是生物圈保护的中心目标之一;A不符合题意;</p><p>B.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了解生物圈的情况,是保护生物圈的前提之一,B不符合题意;</p><p>C.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保护生物圈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应尽的义务,C符合题意;</p><p>D.生物圈属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类活动会强烈地干扰生物圈的自然发展,如果人为的破坏超过了其调节能力,其平衡会被打破。D符合题意.</p><p>所以答案是:C.</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草→蝗虫→青蛙组成的食物链中,若青蛙要获得10千焦的能量,则最少需消耗蝗虫的能量为(  )<br />A.25千焦<br />B.50千焦<br />C.100千焦<br />D.125千焦</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大多数食物链一般只有3-4个营养级.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在草→蝗虫→青蛙组成的食物链中,若青蛙要获得10千焦的能量,则最少需消耗蝗虫的能量50千焦.</p><p>所以答案是:B.</p><p>【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能表示出一个生态系统的(  )<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3/19/8626872d/SYS201802231930196387538592_ST/SYS201802231930196387538592_ST.001.png" width="187" height="7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A.食物链与食物网<br />B.物质流动<br />C.组成成分及关系<br />D.能量流动</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利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属于(  )<br />A.能量输入<br />B.能量输出<br />C.能量流动<br />D.能量交换</p></div></div>
<div><p>【答案】C<br />【解析】解: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光能沿着食物链的单向传递叫做能量流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能量流动过程:太阳光能→绿色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分解者.</p><p>所以答案是:C.</p><p>【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渐递减才能正确解答此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属于(  )<br />A.生物因素<br />B.非生物因素<br />C.环境因素<br />D.物质因素</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其反应式可表示为:</p><p>二氧化碳+水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3/19/8626872d/SYS201802231930199712795715_DA/SYS201802231930199712795715_DA.001.png" width="55" height="2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所以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属于非生物因素.</p><p>所以答案是:B.</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br />A.相互影响,毫无作用<br />B.相互影响,毫无影响<br />C.毫无关系<br />D.相互影响,相互作用</p></div></div>
<div><p>【答案】D<br />【解析】环境对生物有影响如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如橘子主要分布在南方;在各种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如生长在水中的睡莲,其根和茎的内部都有发达并相同的气腔,以满足呼吸的需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应使大气中的氧气的含量提高,其蒸腾作用提高了大气的湿度;细菌等微生物及时的分解枯枝落叶和动植物的尸体,维持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生物影响环境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生物依赖环境而生存,生物适应环境,也能影响改变环境.</p><p>所以答案是:D.</p><p>【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需要了解适应: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 “水藻→水蚤→虾→小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若食鱼鸟全部迁移别处,那么在一个时期内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①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目会减少<br />②三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br />③次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br />④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会减少<br />⑤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减少<br />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增加<br />A.①③⑤<br />B.②④⑥<br />C.①③⑥<br />D.②③⑥</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在“水藻→水蚤→虾→小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水藻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水蚤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虾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小鱼是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食虫鸟是四级消费者,第五营养级.</p><p>解:在“水藻→水蚤→虾→小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若食鱼鸟全部迁移别处,那么在一个时期内将会发生的现象是小鱼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会增加,虾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减少,水蚤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增加,水藻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会减少.所以,①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目会减少、②三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③次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④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会减少、⑤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减少、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会增加.符合题意的是②④⑥.</p><p>所以答案是:B.</p><p>&#xa0;</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现象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是(  )<br />A.到了秋天,树木纷纷落叶<br />B.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br />C.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br />D.枯叶蝶的外形像枯叶</p></div></div>
<div><p>【答案】B<br />【解析】植物的根茎往往可以插入沙地很深,网状的根系就像是一张钢筋混凝土大网,将土壤牢牢绑定,故而起到固沙的作用,秋天树木要落叶是树木为了降低蒸腾作用,保持体温度过寒冷冬季,是树木对环境的适应,旗形树的树冠象一面旗帜,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枯叶蝶形状像树叶是枯叶蝶为保护自己对环境的一种适应.</p><p>所以答案是:B.</p><p>【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需要了解适应: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del>某</del>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即有角的雄性在一起活动,没有角的雌鹿在一起活动.有人提出“鹿角效应”<del>假说</del>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br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br />(1)在草原上,兔和鹿的关系是&#xa0;&#xa0;&#xa0; , 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写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xa0;&#xa0;&#xa0;。<br />(2)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三组模拟实验,以检验“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br />①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两个相同项圈;<br />②乙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两个相同棍棒;<br />③丙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一个项圈和一个棍棒。<br />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xa0;&#xa0;&#xa0;(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模拟的是该草原上的&#xa0;&#xa0;&#xa0;。<br />(3)上述实验中,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xa0;&#xa0;&#xa0;(填“相同”或“不同”) 。</p></div></div>
<div><p>【答案】<br />(1)竞争,草→鹿→狼(或草→兔→狼)<br />(2)小于,雄鹿或雌鹿<br />(3)相同<br />【解析】解:(1)兔和鹿都以草原上的草为食物,所以两者的关系为竞争关系,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由生产者开始,由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所以材料中的食物链为:草→鹿→狼(或草→兔→狼)。(2)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余条件都相同,该题的对照实验,变量是项圈还是棍棒,项圈或棍棒模拟的是该草原上的雄鹿或雌鹿,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要相同,狗是捕食者,若丙组平均时间小于甲、乙两者,说明结果支持假说.</p><p>所以答案是:(1)竞争;草→鹿→狼(或草→兔→狼);(2)小于;雄鹿或雌鹿;(3)相同</p><p>【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食物链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即可以解答此题.</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 自从用上沼气,村民做饭便告别了传统的“烟熏火燎”,一座8-10立方米的沼气池,一年的产气量达320-350立方米,相当于给每户沼气池用户节约800元左右的能源经费。在一个人工农业生态系统中,鸡、猪、人的粪便以及玉米秸秆放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和做饭,沼渣可以做肥料。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3/19/8626872d/SYS201802231930204918751582_ST/SYS201802231930204918751582_ST.001.png" width="313" height="18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1)在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是&#xa0;&#xa0;&#xa0;。<br />(2)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甲烷细菌等在 &#xa0;&#xa0;&#xa0;条件下,将动物粪便及玉米秸秆发酵形成的。<br />(3)如果工厂排放的有害物质如铅、汞等进入此生态系统,可以通过 &#xa0;&#xa0;&#xa0;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br />(4)在此生态系统中,有&#xa0;&#xa0;&#xa0;条食物链,请写出一条&#xa0;&#xa0;&#xa0;。</p></div></div>
<div><p>【答案】<br />(1)生产者<br />(2)无氧<br />(3)食物链<br />(4)2,玉米→猪→人(或玉米→鸡→人)<br />【解析】解:(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没有了生产者,也就没有了能量来源,消费者、分解者就不能获得有机物和氧气,因此在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是生产者,鸡吃玉米,玉米被鸡吃,因此鸡和玉米之间是捕食关系。(2)一些杆菌和甲烷菌,能将鸡、猪、人的粪便以及玉米秸秆在沼气池内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产生甲烷,因此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分解者。(3)有害物质如铅、汞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就越多,即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4)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的食物链有:玉米→人,玉米→猪→人,玉米→鸡→人,一共有3条食物链,营养级越多,食物链越长,较长的一条食物链是玉米→鸡→人(或玉米→猪→人)。</p><p>所以答案是:(1)生产者;(2)无氧;(3)食物链;(4)2;玉米→猪→人(或玉米→鸡→人)</p><p>【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没有了生产者,也就没有了能量,消费者、分解者就不能获得有机物和氧气.因此在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是生产者.(2)有害物质如铅、汞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即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据此解答.</p><p>【考点精析】利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题目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需要熟知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p></div>

    题型:实验探究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br />(1)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xa0;&#xa0;&#xa0; ,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xa0;&#xa0;&#xa0;。<br />(2)请写出兔、草、狐构成的食物链:&#xa0;&#xa0;&#xa0;。<br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生物部分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如&#xa0;&#xa0;&#xa0;(填两项),等等。<br />(4)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部分对生物的生活与分布有影响。有同学想了解水分对蚯蚓的生活与分布有无影响,进行了下面的探究活动。<br />提出问题:水分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xa0;&#xa0;&#xa0;<br />作出假设: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水分对蚯蚓的生活与分布有影响。<br />方法步骤:<br />Ⅰ制作下图所示装置;<br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2/23/19/8626872d/SYS201802231930207682460037_ST/SYS201802231930207682460037_ST.001.png" width="336" height="20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br />Ⅱ将20条蚯蚓放到隔离带上,然后盖上鞋盒;<br />Ⅲ一段时间后,打开鞋盒盖子,数出两边土壤中的蚯蚓数目,并记录;<br />Ⅳ重复步骤Ⅱ和步骤Ⅲ几次;<br />Ⅴ根据几次记录的实验数据,分别求出两种土壤中蚯蚓数目的&#xa0;&#xa0;&#xa0;。<br />实验结果与结论:<br />预期结果有三种情况,湿润土壤中的蚯蚓数目明显少于、基本等于或明显多于干燥土壤中的蚯蚓数目。若该同学的实验结果为湿润土壤中的蚯蚓数目&#xa0;&#xa0;&#xa0;干燥土壤中的蚯蚓数目,则假设成立。<br />实验分析:<br />本实验的变量为&#xa0;&#xa0;&#xa0;。像该实验这样,除了一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xa0;&#xa0;&#xa0;实验。</p></div></div>
<div><p>【答案】<br />(1)生产者,生物圈<br />(2)草→兔→狐<br />(3)阳光<br />(4)空气(和水),平均值,明显多于,水分,对照<br />【解析】解:(1)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能够在光照的条件下将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属于生产者。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作食物链。食物链一般以植物为基础,由植物到食草动物,再到食肉动物,后者可以捕食前者,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如果某一环节发生“故障”,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紊乱。兔、草、狐构成的食物链可表示为:草→兔→狐。(3)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4)为了使探究的结果更趋于准确,要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该实验的变量是水,结果湿润土壤中的蚯蚓数目明显多于干燥土壤中的蚯蚓数目,说明蚯蚓适于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p><p>所以答案是:(1). 生产者;生物圈;(2)草→兔→狐;(3)阳光;(4)空气(和水);平均值;明显多于;水分;对照;</p><p>【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食物链(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还要掌握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的相关知识才是答题的关键.</p></div>

    题型:实验探究题
    ※难度:困难
    <div><div><p>【题目】回顾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活动过程,回答下列问题。<br />(1)作出的假设是&#xa0;&#xa0;&#xa0;。<br />(2)该实验中的变量是&#xa0;&#xa0;&#xa0;。<br />(3)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黑暗和明亮两种环境,以便对照。每个实验装置中放入10只鼠妇,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和阴暗土壤中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计算10次统计数的&#xa0;&#xa0;&#xa0;值。<br />(4)得出的结论是&#xa0;&#xa0;&#xa0;。<br />(5)如果“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则实验中的变量是土壤湿度,需要给鼠妇提供&#xa0;&#xa0;&#xa0;和&#xa0;&#xa0;&#xa0;两种环境。<br />(6)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xa0;&#xa0;&#xa0; 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p></div></div>
<div><p>【答案】<br />(1)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br />(2)光<br />(3)平均<br />(4)鼠妇喜生活在阴暗环境中,所以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br />(5)干燥 和潮湿,相同(一致)<br />(6)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或光对鼠妇的生活没有影响。统计10次,计算10次统计数的平均值,可减小偶然性。当实验中的变量是土壤湿度时,要设干燥和潮湿两种环境,那除了所研究的变量外,其余条件都要保持一致<br />【解析】解:(1)作出假设:提出问题后,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是: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作出假设的依据是:在花盆、石块下等比较阴暗的地方看到了鼠妇,而在明亮的地方没有看到.当把花盆、石块搬开后,看到鼠妇很快地爬走了.(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光”,实验变量是光照,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的鼠妇若干只,过一段时间后,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如果阴暗环境中鼠妇多,则说明假设是正确的;如果明亮环境中鼠妇多,则说明假设是错误的.这样就形成了以光照为惟一变量的对照实验.(3)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或设置重复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计算平均值是为了减少误差.每个实验装置中放入10只鼠妇,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和阴暗土壤中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计算10次统计数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由偶然性引起的误差.(4)分析现象,得出结论:阴暗环境下的鼠妇数目多,明亮环境中鼠妇数目少,说明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5)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外,还有水分、温度、空气等因素对鼠妇生活都有影响.如果“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则实验中的变量是土壤湿度,需要给鼠妇提供的两种环境是潮湿和干燥.(6)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样就说明了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实验变量引起的,使实验具有说服力.</p><p>所以答案是:(1)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2)光;(3)平均;(4)鼠妇喜生活在阴暗环境中,所以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5)干燥;潮湿;(6)相同(一致)</p><p>【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科学探究的过程,需要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才能得出正确答案.</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七级下学期生物3月月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