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检测题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哪种生物在校园、公园或农田里调查不到( )</p><p>A. 水稻</p><p>B. 蒲公英</p><p>C. 田鼠</p><p>D. 带鱼</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根据题意分析,校园、公园或农田里属于陆地,所以可以调查到在陆地生活的动植物。</p><p>带鱼属于海水鱼,在校园、公园或农田里不能找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李平准备调查我市常见的传染病,你认为下列哪一项不是开始调查时就能完成的( )</p><p>A. 确定调查目标</p><p>B. 制定调查方案</p><p>C. 得出调查结论</p><p>D. 选取调查对象</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的结果得出调查结论,撰写调查报告。</p><p>调查法的方法步骤:一、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二、选择调查方式,调查可分为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可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应选用普查;三、实施调查,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四、调查材料及数据的处理。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五、撰写调查报告。</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昆嵛山物种丰富多样,能有效控制松毛虫等生物类群的爆发式增长,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 )</p><p>A. 松毛虫的食物来源丰富 B. 各种生物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p><p>C. 不适合松毛虫的生存 D. 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昆嵛山物种丰富多样,可推知其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能有效控制松毛虫等生物类群的爆发式增长。</p><p>故A、B、C错误, D正确,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生态系统中,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是( )</p><p>A. 森林生态系统 B. 湿地生态系统</p><p>C. 海洋生态系统 D. 淡水生态系统</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以高大的乔木为主,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淡水生态系统中存在这样一条食物链:微小的水生植物→剑水蚤→蜻蜓的幼虫→小鱼→大鱼,其中含有毒物质最多的是( )</p><p>A. 水生植物</p><p>B. 蜻蜓幼虫</p><p>C. 小鱼</p><p>D. 大鱼</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而增加,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p><p>在食物链:微小的水生植物→剑水蚤→蜻蜓的幼虫→小鱼→大鱼中,大鱼的营养级最高,有毒物质最多的是大鱼;这是因为大鱼有更多机会通过其他食物链途径积累有毒物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森林中一棵树死了,倒在地上,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蜘蛛和鼠等均以这棵朽木为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p><p>A. 食物链</p><p>B. 食物网</p><p>C. 生态系统</p><p>D. 生物因素</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一个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构成了食物链,由许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p><p>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如题中叙述的,森林中一棵树死了,倒在地上,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蜘蛛和鼠等均以这棵朽木为生,腐木中有植物、动物、真菌等生物,还有腐烂木头、温度、水、无机盐、光等非生物部分,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整体,因此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走,这是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中</p><p>A. 生产者过多 B. 缺少生产者</p><p>C. 没有消费者 D. 很少分解者</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细菌等各种微生物能通过分解作用将生活垃圾分解,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不属于“生物圈II号”实验失败原因的是( )</p><p>A. 绿色植物的数量相对太多 B. 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越来越低</p><p>C.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 D. 由于环境日益恶化,很多物种逐渐死去</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生物种类关系失调,绿色植物的数量相对不是太多,而是绿色植物种类和数量减少,起其他生物的减少和失调,是失败的原因,A错误;氧气减少.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种类和数量减少会因为光合作用减弱使大气中氧气减少,是失败的原因,B正确;二氧化碳减少.绿色植物种类和数量减少会因为光合作用减弱使二氧化碳会增多,C正确;由于环境恶化,很多物种逐渐死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看到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这个美丽图案实质上是( )</p><p>A. 海洋</p><p>B. 森林和原野</p><p>C. 云彩</p><p>D. 生物圈</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据此解答。</p><p>海洋,是图案中的蓝色部分,A错误;</p><p>森林和原野,是图案中的绿色部分,B错误;</p><p>云彩,是图案中的白色部分,C错误;</p><p>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绿色是地球上的植物颜色是代表岩石圈,蓝色是海水的颜色,代表水圈;白色是大气在阳光下的白茫茫,代表大气圈。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特大地震,太平洋海啸接踵而至,被海啸卷走的人许多溺水死亡.这些人之所以溺水而亡,是因为缺少( )</p><p>A. 空气</p><p>B. 水分</p><p>C. 适宜的温度</p><p>D. 有机物</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四个环节。据此解答。</p><p>当人溺水时,水进入呼吸道阻碍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导致人体缺氧而死亡。因此人溺水而死的根本原因是肺通气障碍,导致全身缺氧而危及生命。故A正确,BC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调查活动中,下列行为不正确的是( )</p><p>A. 飞檐走壁,采摘高处的野果</p><p>B. 遇见不喜欢的动物,也如实记录</p><p>C. 看见新鲜的野果,不随便采来品尝</p><p>D. 全组同学要集体行动</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p><p>调查时,防止调查中断或发生危险,飞檐走壁,采摘高处的野果,易发生危险,不可取,A错误; 调查是一项科学工作。对你所看到的生物,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个人好恶取舍,B正确;看见新鲜的野果,不随便采来品尝,以免中毒,C正确;调查过程中,同学们要集体行动,注意安全,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p><p>A.黄山上的松树 B.巢湖及湖里的全部生物</p><p>C.长江中的中华鲟 D.淮河内的全部生物</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巢湖及湖里的全部生物属于生态系统。</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物圈中,大多数细菌是分解者,这是由于( )</p><p>A.大多数细菌营腐生生活 </p><p>B.细菌细胞内没有成型的细胞核</p><p>C.大多数细菌缺乏液泡 </p><p>D.大多数细菌没有叶绿体</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大多数细菌体内没有叶绿体,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必须依靠外界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靠分解动物的尸体、粪便或植物的枯枝落叶吸取有机养料,因此,生物圈中,大多数细菌是分解者,这是由于大多数细菌营腐生生活。</p><p>故B、C、D错误, A正确,故选A。</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的“放生热”便是最好的体现.</p><p>资料一:2014年10月12日,上百名长沙市民掏钱买鱼、龟,来到湘江边放生,当天至少放生了三货车共上万条鱼.</p><p>资料二:放生的龟当中大多是草龟,属半水栖动物.因此,最适合它们生活的地方是山溪,而不是湘江.</p><p>资料三:动物保护协会志愿者小彭带着从菜市场买来的黑眉锦蛇,将它们从长沙带到郴州的莽山进行放生,这里植被茂盛,地域相对辽阔,人烟稀少,还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黑眉锦蛇、乌梢蛇在当地均有分布.</p><p>(1)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盲目放生不仅没有益处,反而由于生态系统中的某种生物的数量急剧增加,会破坏________,因为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p><p>(2)一些市民将外来物种(如巴西龟)放生到环境中去,将会造成它们与某些本地物种争夺食物,形成________关系.</p><p>(3)资料二、三体现了怎样的生物学规律________</p><p>A.生物必须适应环境 B.环境必须适应生物</p><p>C.环境可以影响生物 D.生物可以影响环境</p><p>(4)根据资料三可知,关于放生蛇类,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________(写一点即可).</p></div></div>
<div><p>【答案】(1)生态平衡;自动调节(2)竞争(3)A(4)一方面要放生到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中去,即植被茂盛、人烟稀少的环境;另一方面,放生的地区需要有同种蛇类的分布,不然可能会造成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生态平衡.</p><p>【解析】</p><p>(1)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br />(2)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必须适应环境、生物又能影响环境。<br />(3)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p><p>(1)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盲目放生不仅没有益处,反而由于生态系统中的某种生物的数量急剧增加,会破坏生态平衡,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p><p>(2)一些市民将外来物种(如巴西龟)放生到环境中去,将会造成它们与某些本地物种争夺食物,形成竞争关系。</p><p>(3)资料二中指出,草龟属半水栖动物,因此,最适合它们生活的地方是山溪,在湘江放生不利于草龟的生存;资料三中的志愿者小彭带着从菜市场买来的黑眉锦蛇,将它们从长沙带到郴州的莽山进行放生,这里植被茂盛,地域相对辽阔,人烟稀少,还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黑眉锦蛇、乌梢蛇在当地均有分布,适宜黑眉锦蛇的生存,说明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故选A。</p><p>(4)根据资料三可知,关于放生蛇类,我们应该注意:一方面要放生到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中去,即植被茂盛、人烟稀少的环境;另一方面,放生的地区需要有同种蛇类的分布,不然可能会造成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生态平衡。</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图中甲~庚分别代表不同的生物。请据图分析回答: </p><p>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8/09/23/10/679123d9/SYS201809231039512495817464_ST/SYS201809231039512495817464_ST.001.png" width="337" height="116"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 </p><p>(1)此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是戊,图中其余的生物是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p><p>(2)该图只表示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有_______。 </p><p>(3)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p><p>(4)若此生态系统遭到重金属污染,体内积存重金属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 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消费者 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戊→甲→巳→乙→丁 丁</p><p>【解析】(1)由食物链和食物的特点即图中箭头可知:此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是戊。图中其余的生物是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r />(2)该图只表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等部分成分,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成分有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br />(3)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戊→甲→巳→乙→丁。<br />(4)根据生物富集的特点,有害物质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含量逐渐升高,若此生态系统遭到重金属污染,体内积存重金属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丁。</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下表是某生态学家跟踪一个鹿群的变化,收集了30年的研究数据,请据表回答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01/09/39c92226/SYS201905010927036507837534_ST/SYS201905010927036507837534_ST.001.png" width="512" height="4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表能客观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如图1是某同学利用上述图表绘制的一张直方图,请你查找一下该同学所画的直方图存在哪些缺陷?(至少找出两个要点)________.</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01/09/39c92226/SYS201905010927036507837534_ST/SYS201905010927036507837534_ST.002.png" width="437" height="14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2)根据图1所发现的缺陷,利用表格中的数据,再绘制一张表示鹿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在图2坐标系中画,要求画得科学标准):________</p><p>(3)如果鹿群数量的减少是因为鼠害严重,导致草原植被大量破坏形成的.你分析一下,鼠害严重发生的时间段最可能是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1)横坐标没有标出;柱状图分布不均(2)<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01/09/39c92226/SYS201905010927036507837534_DA/SYS201905010927036507837534_DA.001.png" width="321" height="158"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3)15到20年间</p><p>【解析】</p><p>(1)图表能客观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br />(2)分析数据,鹿增长最快的是5--15年间,减少最快的是15--20年间。</p><p>(1)如图1是某同学利用上述图表绘制的一张直方图,该同学所画的直方图存在横坐标没有标出和柱状图分布不均的缺陷。</p><p>(2)利用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表示鹿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01/09/39c92226/SYS201905010927036507837534_DA/SYS201905010927036507837534_DA.002.png" width="333" height="16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3)分析数据,鹿增长最快的是5﹣15年间,减少最快的是15﹣20年间,鹿群数量的减少是因为鼠害严重,导致草原植被大量破坏造成的,所以鼠害严重发生的时间段最可能是15到20年间。</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海洋中的珊瑚虫大多群居生活,虫体一代代死去,但它们分泌的外壳却年深日久地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千姿百态的珊瑚.珊瑚虫体内有藻类和它共同生活,并为其提供用于呼吸的氧气,而珊瑚虫的废物则可作为藻类的养料.</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09/10/9272417c/SYS201904091029035878321007_ST/SYS201904091029035878321007_ST.001.png" width="132" height="10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珊瑚是________ (选填“生物”或者“非生物”). </p><p>(2)珊瑚虫体内有藻类和它共同生活,藻类为其提供氧气的同时正在________ (选填“贮存”或“释放”)能量.</p></div></div>
<div><p>【答案】 非生物 贮存</p><p>【解析】(1)珊瑚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br />(2)珊瑚虫体内有藻类和它共同生活。藻类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换为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为珊瑚虫提供用于呼吸的氧气,而珊瑚虫的废物则可作为藻类的养料。</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