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同步测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各组成成分相互依存关系图,以下不合理的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05/09/d2cccf5a/SYS201905050927464790823925_ST/SYS201905050927464790823925_ST.001.png" width="129" height="5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甲是生产者 B. 若把该图变为生态系统,还需增加非生物部分</p><p>C. 丁包含的生物种类有细菌和真菌等 D. 乙不是消费者</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br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br />(3)生物部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的遗体、遗物都能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因此图中丁属于分解者,生产者被消费者吃,因此甲属于生产者,乙和丙属于消费者。</p><p>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甲是生产者,A正确;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题中甲是生产者,乙和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所以还缺少非生物成分,B正确;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所以丁是分解者,C正确;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所以乙是消费者,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各项中,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p><p>A. 赤壁陆水水库 B. 嘉鱼潘家湾蔬菜基地</p><p>C. 向阳湖奶牛场的一群牛 D. 九宫山国家森林公园</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A.B.D都是既包括了生物生存的环境,又包括了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都是由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A.B.D不符合题意;向阳湖奶牛场的一群牛:只有动物,没有植物、细菌真菌等生物,也没有环境,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因此不是生态系统。C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几位同学针对食物链“草→食草昆虫→鸟”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p><p>A. 多条食物链就可构成生态系统 B. 食草昆虫和鸟都是消费者</p><p>C. 保护食虫鸟对人类有益 D. 草属于生产者</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多条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能构成生态系统,故A符合题意;食草昆虫和鸟都是动物,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吃草,因此都是消费者,故B符合题意;保护食虫鸟,可以控制食草昆虫的数量,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因此保护食虫鸟对人类有益,故C不符合题意;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草属于生产者,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p> <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05/09/d2cccf5a/SYS201905050927468093503973_ST/SYS201905050927468093503973_ST.001.png" width="272" height="161"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此食物网中,包括植物、动物,生物成分是齐全的</p><p>B. 此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食物链:阳光→青草→鼠→蛇→鹰</p><p>C. 如果大量捕捉蛇,鼠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可能会处于一种新的平衡状态</p><p>D. 该生态系统中数量和能量最多的是鹰,若受到某种重金属污染,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是青草</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p><p>A、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图中没有标出分解者,A错误;<br />B、此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共5条,其中最长的一条是草→鼠→蛇→鹰,且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B错误;<br />C、生态系统中当大大增加或减少某一种生物的数量时,会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如人们大量的捕捉蛇,因为蛇是鼠的天敌,因此该生态系统在短期内鼠的数量会增加,而鼠又是狐和鹰的食物,因此狐和鹰的数量也增加;而鹰和狐是兔的天敌,因此兔的数量会减少。但如果捕捉不是太多,经过较长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会由于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而达到一种新的稳定状态,C正确;<br />D、通过生物富集作用,环境中的低浓度有害物质,在食物链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体内积累最多,因此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鹰,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p><p>A. 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相对稳定</p><p>B.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和相对的平衡</p><p>C. 生态平衡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p><p>D.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自然因素不会破坏生态平衡</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任何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右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2/13/10/561c52d3/SYS201902131007492288779325_ST/SYS201902131007492288779325_ST.001.png" width="143" height="12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甲、丙、丁的数量均增加</p><p>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p><p>C.甲、丁的数量下降,丙的数量增加</p><p>D.甲的数量下降,丙、丁的数量增加</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为:丙→甲→乙→丁.当乙的数量增加时,因乙是以甲为食的,所以 甲由于天敌增加,数量就会相应减少;由于甲是以丙为食,也就是甲是丙的天敌,丙的天敌数目减少其数目就增加;又由于丁是以乙为食,乙的数量增加,导致丁因 食物充足而数目增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右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各成分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14/19/6c09ec79/SYS201904141943050789728273_ST/SYS201904141943050789728273_ST.001.png" width="96" height="10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此草原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p><p>B.草和鼠共有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p><p>C.鹰和蛇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p><p>D.该生态系统中,鹰的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归根到底来自太阳能</p></div></div>
<div><p>【答案】 B</p><p>【解析】</p><p>试题A、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故此草原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A正确;</p><p>B、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草属于植物,无系统,鼠属于动物,有系统,B错误;</p><p>C、鹰和蛇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高级消费者,处在不同营养级鹰以蛇为食,为捕食关系;同时又处于同一营养级,都以鼠为食物,故又为竞争关系,C正确;</p><p>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都来自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因此,该生态系统中鹰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源于太阳能,D正确。</p><p>考点定位: 此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概念、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如图甲乙丙分别代表某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部分,它们的关系如图所示。那么该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的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05/09/d2cccf5a/SYS201905050927472137839580_ST/SYS201905050927472137839580_ST.001.png" width="88" height="6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甲 B. 乙 C. 丙     D. 乙和丙</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以甲为食物,丙为分解者。因为在生态系统中动物都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物,植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组成成分。</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哪项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p><p>A.牛吃草 B.蛇吞蛋</p><p>C.蛙吃蝗虫 D.兔吃松蘑</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生产者是的绿色植物,因为植物能制造有机物,消费者指的是动物,因为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牛吃草中牛是动物,是消费者。草属于植物,是生产者。蛋、蝗虫、松蘑都不是生产者。</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______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______。</p></div></div>
<div><p>【答案】 生物 生态系统</p><p>【解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生态系统由 和 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p></div></div>
<div><p>【答案】生物;非生物(顺序不限);生物圈。</p><p>【解析】</p><p>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部分指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湿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部分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p><p>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两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的家园。因此,生态系统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请根据此成语写出一条食物链_____.</p></div></div>
<div><p>【答案】植物→蝉→螳→黄雀</p><p>【解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描述的是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具体为螳螂以蝉为食,黄雀以螳螂为食,但这里面只包含了动物,即消费者,要想使之成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应从生产者开始,我们还知道蝉是以植物为食的。故此食物链应为:植物→蝉→螳→黄雀。</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完成概念图。<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15/10/fff6d7eb/SYS201904151035435563576348_ST/SYS201904151035435563576348_ST.001.jpeg" width="405" height="19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div></div>
<div><p>【答案】<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4/15/10/fff6d7eb/SYS201904151035435563576348_DA/SYS201904151035435563576348_DA.001.png" width="361" height="12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解析】</p><p>试题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分子组成的。在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就是一个基因,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因此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也有显隐性之分,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3/10/10/c0645101/SYS201903101004188890330896_ST/SYS201903101004188890330896_ST.001.png" width="166" height="14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中生物③主要是________,它们能促使生物遗体不断地腐烂、分解,最终使它们消失,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 </p><p>(2)图中①和②分别是生物分解生物遗体后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它们可被植物吸收利用. </p><p>(3)图中的树木,草地等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它们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放进氧气.</p></div></div>
<div><p>【答案】 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 二氧化碳 水和无机盐 生产者</p><p>【解析】(1)图中阳光、土壤、空气属于非生物部分;树、草属于生产者,兔属于消费者,③细菌、真菌,它们促使生物遗体不断地腐烂、分解,最终消失,属于分解者。<br />(2)图中③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②表示的水和无机盐等物质,归还土壤,其中分解产物是①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和无机盐,可以被植物吸收和利用。<br />(3)在生态系统中,图中的草、树木等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非生物的能量--太阳能、非生物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