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临西县八年级(普通班)下学期月考(二)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苹果树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橘树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起制约作用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p><p>A. 水 B. 阳光 C. 温度 D. 空气</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p><p>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主要是南方、北方温度不同造成的,苹果是温带水果,适宜生长在温暖的北方,南方温度高不适宜苹果的生长,故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而柑橘是热带水果,适宜生长在高温的热带,北方温度低不适宜柑橘生长,因此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A水分、B阳光、D空气三者对于南北地区来说,差异不大,不会影响,所以,ABD错误;所以答案选择C温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若要设计“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时,要控制的变量是( )</p><p>A. 鼠妇的数量 B. 光照 C. 土壤的湿度 D. 温度</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中要探究的条件必须是惟一的变量才行,而该生物小组探究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变量应该是光。因此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必须遵照光是惟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p><p>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本探究实验所要探究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要探究的条件为光,就要设置以光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一组有光,一组无光。除了光照以外的鼠妇的数量、土壤的湿度和温度都要相同,ACD错误,所以变量是光照,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 )关系</p><p>A. 竞争 B. 捕食 C. 共生 D. 寄生</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1)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合作关系)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p><p>(2)寄生:从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取营养维持生活的方式,对寄主造成伤害。</p><p>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草盛,草多了,吸收的水、无机盐、阳光就多、还竞争生存的空间,影响豆苗的生长,因此有了“草盛豆苗稀”景象。所以A正确;草和豆苗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共生和寄生关系,所以B、C、D错误;答案选择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通过控制哪种非生物因素,可以培育反季节花卉( )</p><p>A.水分 B.温度 C.空气 D.光照长短</p><p> </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春天和秋天主要的差别是光照强度不同,牡丹一般在春夏季开花,而现在在秋冬季也能欣赏到雍容华贵的牡丹。这种现象主要是通过改变光照来实现的。</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中描述的是( )因素对鸭的影响</p><p>A. 光 B. 温度 C. 水 D. 空气</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p><p>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所以体现的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和空气一年四季都变化不大,对鸭子没有影响,ACD错误,所以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山地蝗为褐色,不易被鸟所食,一旦飞到草丛中,死亡率会剧增,原因是( )</p><p>A. 山地蝗不适应草丛生活</p><p>B. 草丛潮湿传染病多</p><p>C. 山地蝗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p><p>D. 山地蝗改变了食性</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达尔文认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山地蝗为灰褐色,不易被鸟所食,蝗虫在灰褐色的山地环境中,由于蝗虫的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敌害不易发现而多数蝗虫能够得以生存下去;把灰褐色的蝗虫放到绿色草丛中,蝗虫的体色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易于被敌害发现,因此生存下去的数量极少,甚至灭绝。由此说明: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由此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p><p>A、灰褐色的蝗虫放到绿色草丛中,蝗虫的体色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易于被敌害发现,因此生存下去的数量极少,甚至灭绝,并不是不适应草丛环境,A错误;</p><p>B、草丛中潮湿,传染病对蝗虫影响不大,B错误;</p><p>C、山地蝗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并不是绝对的适应,C正确;</p><p>D、山地蝗为褐色,不易被鸟所食,一旦飞到草丛中,其食性不会发生改变,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沙漠里限制植物生长的因素通常是( )</p><p>A. 强烈的日光 B. 土壤的盐碱化 C. 水 D. 温度</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p><p>A、热带地区阳光最强烈,而植物生长却最茂盛,可见强烈的日光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会限制植物的生长,A错误;</p><p>B、盐碱化土壤多出现在滨海、滨湖地区,沙漠缺水,一般不会发生土壤盐碱化,B错误;</p><p>C、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分,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沙漠里只要有水就会出现绿洲,可见水是限制植物生长的最主要因子,C正确;</p><p>D、现在地球上的植被分布格局就是湿度(水、降水量)和温度这两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只要无水,不管温度状况如何都会出现荒漠。因此在沙漠里温度不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因素,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 )</p><p>A.空气 B.水 C.温度 D.湿度</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描述的情境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p><p>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p><p>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说明了生物能影响环境。</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森林防治松毛虫的常用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和松毛虫、白僵病菌和松毛虫的关系分别是( )</p><p>A. 竞争和共生 B. 捕食和共生 C. 捕食和寄生 D. 寄生和捕食</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生物和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之间的联系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等。种间关系按性质包括两方面:一是种间互助性的相互关系,如原始合作、共栖、共生等;二是种间对抗性的相互关系,如寄生、捕食、竞争等。</p><p>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p><p>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p><p>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p><p>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p><p>招引灰喜鹊防治松毛虫,则灰喜鹊与松毛虫的关系是捕食,所以AD错误;施放松毛虫白僵病菌防治松毛虫,说明白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是寄生,B错误;所以答案选择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p><p>A. 河流中的一群鱼 B. 麦田中的小麦</p><p>C. 坝上繁茂的草原 D. 街道旁的两排杨树</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p><p>A、河流中的一群鱼,只包括了生物成分的消费者,没有其他成分,不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p><p>B、麦田中的小麦,只包括了生物成分的生产者,没有其他成分,不构成生态系统,B错误;</p><p>C、坝上繁茂的草原,既包括生物成分也包括非生物成分,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正确;</p><p>D、街道旁的两排杨树,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生产者,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地球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之中,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是</p><p>A. 农田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湿地生态系统 D. 湖泊生态系统</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调节气候、分解净化环境,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们喻为“地球之肾”,C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p><p>A. 森林生态系统 B. 农田生态系统</p><p>C. 海洋生态系统 D. 生物圈</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p><p>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1分)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p><p>A. 生物成分可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p><p>B. 生产者最为重要,消费者和分解者可有可无</p><p>C. 非生物成分对生物成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p><p>D. 非生物成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和土壤等。他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命世界和无机界的两个重要环节。</p><p>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农药可以杀灭害虫,但某些农药不易降解,易在生物体内积累。农药逐级富集主要是通过( )</p><p>A. 水 B. 空气 C. 食物链 D. 土壤</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p><p>A.植物→真菌→田鼠→蛇 B.黄鼠狼→蛇→田鼠→植物</p><p>C.阳光→草→野兔→狐狸 D.植物→田鼠→蛇→猫头鹰</p><p> </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B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植物与消费者田鼠、蛇、猫头鹰它们四者的关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如图表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10/31/08/8a3bf47e/SYS201910310809442393969287_ST/SYS201910310809442393969287_ST.001.png" width="179" height="11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草</p><p>B. 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p><p>C. 鹰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兔数量的减少</p><p>D. 蛇与鹰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因此图中有“草→兔→鹰;草→鼠→蛇→鹰;草→鼠→鹰”三条食物链。</p><p>A、图中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因此草是生产者,随着食物链的传递,生物的数量呈现逐级递减,所以草的数量最多,A正确;</p><p>B、图中有草→兔→鹰;草→鼠→蛇→鹰;草→鼠→鹰三条食物链,B错误;</p><p>C、由于鹰以兔为食,鹰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兔数量的减少,C正确;</p><p>D、鹰以蛇为食物,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又在同一营养级上,属于竞争关系,因此蛇与鹰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p><p>A. 无锡太湖及湖内的所有生物 B. 安徽黄山上的所有迎客松</p><p>C. 山东微山湖内的所有荷花 D. 黄河三角洲内的所有生物</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试题分析:无锡太湖及湖内的所有生物物,既包括了太湖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A正确;</p><p>安徽黄山上的所有迎客松只有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没有其它生物和非生物部分,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B错误;</p><p>山东微山湖内的所有荷花只有生物部分的部分植物,没有其它生物和非生物部分,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C错误;</p><p>黄河三角洲内的所有生物,没有非生物部分,不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D错误。</p></div>
题型: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 )</p><p>A. 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B. 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p><p>C. 生物能影响环境 D. 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同时又将新陈代谢的产物(氧、二氧化碳、水等)排放到环境中去,因此,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无机环境也有影响,例如,森林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进而影响降雨量,“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是大树的存在使环境温度降低了,体现的是生物影响环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的,体现的也是生物影响环境,C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p><p>A.只选择带有植物的地点进行测量</p><p>B.可以用温度计代替湿度计进行测量</p><p>C.在测量灌木丛的湿度时,把湿度计放在地上</p><p>D.选择3个不同的环境,分早、中、晚分别测试,每次测量3个数据,取平均值</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分析:只选择带有植物的地点进行测量,缺少对照组,不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A错误;温度计只能测量温度,不能测量湿度,因此不能代替,B错误;在测量灌木丛的湿度时,应把湿度计应放在树杈上,放在地上不能体现出灌丛对空气湿度的影响,C错误;选择同一地点,分3处测湿度,将算出的平均值作为这次测量的数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你不会到哪种环境中捕捉鼠妇( )</p><p>A. 草坪的石头堆里 B. 庭院的菊花盆下 C. 墙角的草丛中 D. 学校的篮球场上</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鼠妇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阴暗的环境中.因此,在草坪的石头堆里,庭院的菊花盆下,墙角的草丛中,都可能有鼠妇分布;在学校的篮球场上,比较干燥、坚硬,没有鼠妇生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其中表示生产者的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0/01a38eb4/SYS201712310024217814500512_ST/SYS201712310024217814500512_ST.001.png" width="284" height="6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甲</p><p>B. 乙</p><p>C. 丙</p><p>D. 丁</p><p> </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从图中看出两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甲.因此该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甲.绿色植物草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乙、丙、丁都是动物属于消费者.</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生活在水面以下100米以内的水层中,主要是因为100米以下水域缺少( )</p><p>A. 氧气 B. 阳光 C. 营养物质 D. 生存空间</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此题主要考察了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p><p>在距海平面100米以内的水层中阳光分布较多生长了大量的浮游植物,因此适合以浮游植物为食的动物的生存,故生物大部分生活在距海平面100米以内的水层中,因为100米以下的水域缺少阳光,几乎没有植物,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氧气产生,因此生物较少,所以B正确,其他的氧气、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都不是造成生物稀少的主要原因,ACD错误。所以但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和生物之间竞争关系的是( )</p><p>A. 螳螂捕蝉</p><p>B. 许多蚂蚁共同搬运食物</p><p>C. 农田中小麦和杂草</p><p>D. 蜜蜂采蜜</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p><p>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p><p>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p><p>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p><p>A、螳螂捕蝉,螳螂吃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A错误;</p><p>B、许多蚂蚁共同搬运食物,需要彼此密切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属于合作关系,B错误;</p><p>C、农田中小麦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种间竞争关系,C正确;</p><p>D、蜜蜂采蜜,蜜蜂吃花粉、花蜜,属于捕食关系,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语句描述的现象,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p><p>A. 春江水暖鸭先知 B. 葵花朵朵向太阳</p><p>C. 大树底下好乘凉 D. 春风又绿江南岸</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p><p>A、春江水暖鸭先知是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p><p>B、葵花朵朵向太阳是非生物因素阳光对生物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p><p>C、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的温度,增加了湿度,属于生物影响环境,C符合题意;</p><p>D、春风又绿江南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从生态学上看,它说明的是( )</p><p>A.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p><p>B.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p><p>C. 生物因素对非生物的影响</p><p>D. 非生物因素对非生物的影响</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p><p>“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粮食→雀,雀吃粮食属于捕食关系,兔吃草,没有草,兔子会饿死,狐也会因食物缺乏而死亡,草→兔→狐,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捕食关系,与非生物无关,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ACD都中提到了非生物,都是错误,所以答案选择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p><p>A. 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p><p>B. 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p><p>C. 人口急剧增长,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p><p>D. 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p><p>A、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A错误;</p><p>B、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也会造成生物的种类多样性下降,B错误;</p><p>C、人口急剧增长,呼出的二氧化碳量增加的不是太多,这个不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C错误;</p><p>D、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绿化草地,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D正确。</p></div>
题型:连线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连线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10/31/08/8a3bf47e/SYS201910310809460659963414_ST/SYS201910310809460659963414_ST.001.png" width="462" height="163"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div></div>
<div><p>【答案】<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10/31/08/8a3bf47e/SYS201910310809460659963414_DA/SYS201910310809460659963414_DA.001.png" width="437" height="165"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解析】</p><p>生态系统的类型: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p><p>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所以生物种类繁多,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森林生态系统。</p><p>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称为“地球之肾”。所以自然资源丰富,称为“地球之肾”的是湿地生态系统。</p><p>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动植物种类较少,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所以动植物种类较少,似人工生态系统的是农田生态系统。</p><p>草原生态系统的年降雨量少较为干旱,主要以低矮的草本植被为主,动物多善于奔跑。以草木植物为主,动物多善于奔跑是草原生态系统。</p><p>城市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人起支配作用,系统有很大依赖性的是城市生态系统。</p><p>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繁多,动物主要是水生动物,植物主要是藻类植物。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主要是藻类的是海洋生态系统。</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草原上生活的蛇、鼠、鹰形成的食物链是_____ 。</p></div></div>
<div><p>【答案】草→鼠→蛇→鹰</p><p>【解析】</p><p>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p><p>食物链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由题意可知,老鼠取食草,而老鼠被蛇吃,蛇被鹰吃,所以食物链为:草→鼠→蛇→鹰。</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_____。</p></div></div>
<div><p>【答案】生态系统</p><p>【解析】</p><p>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p><p>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存的环境二者形成的整体就叫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如:一片森林就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_____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_____。</p></div></div>
<div><p>【答案】吃与被吃 生产者</p><p>【解析】</p><p>试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食物链通常是由生产者开始的;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后一个环节的生物吃前一个环节的生物,如食物链草→兔→鹰中,鹰吃兔,兔吃草.因此后一个环节的生物与前一个环节的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故答案为:吃与被吃;生产者;</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能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并贮存能量的是__________;能将有机物变为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的是___________。</p><p> </p></div></div>
<div><p>【答案】 生产者 分解者</p><p>【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不仅满足自身的需要,还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来源;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物质和能量进入生物体内,分解者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把有机物转化成简单的物质被植物吸收。</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10/31/08/8a3bf47e/SYS201910310809471479220455_ST/SYS201910310809471479220455_ST.001.png" width="268" height="20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_____和_____.</p><p>(2)图中共有_____条食物链</p><p>(3)图中生产者是_____,蛇和鼠之间是_____关系,蛇和鹰之间有_____关系和_____关系。</p><p>(4)若图中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草的数量会_____,从而影响到生态平衡。这也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的。</p><p>(5)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是_____和____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_,传递过程中逐级_____.</p><p>(6)图中的土壤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p></div></div>
<div><p>【答案】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3 草 捕食 捕食 竞争 减少 有一定限度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太阳能 递减 鹰 </p><p>【解析】</p><p>(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p><p>(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p><p>(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p><p>(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p><p>(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而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p><p>(2)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图中的食物链有:草→兔→鹰;草→鼠→蛇→鹰;草→鼠→鹰三条食物链。</p><p>(3)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生产者是植物,草是生产者,蛇吃鼠,所以蛇和鼠之间是捕食关系,蛇被猫头鹰捕食,属于捕食关系,同时蛇和猫头鹰捕食老鼠,属于竞争关系,所以,蛇和猫头鹰之间有捕食和竞争关系。</p><p>(4)在草→鼠→蛇→鹰食物链中,蛇的数量大量减少,会导致老鼠的数量增多,以致草的数量大量减少,最后导致生态系统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p><p>(5)在生态系统中,如食物链:草→兔→鹰,兔吃草,草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兔的体内,鹰吃兔,兔体内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到了鹰的体内,因此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食物来源都是来自植物,所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生产者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沿食物链的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p><p>(6)土壤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进行积累,所以有毒物质在食物链总越来越多的,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最高等级的鹰。</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