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3-16 20:48:53

下学期沪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五章第1节生物与环境同步测试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p><p>A.家鸽前肢演变为翼,适于空中飞翔</p><p>B.野兔神经系统发达,能迅速躲避天敌</p><p>C.蝗虫有外骨骼,不易被天敌发现</p><p>D.鲫鱼身体呈纺锤型,用鳃呼吸,适于水中生活</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翼是家鸽的飞行器官,骨中空,减轻重量,适于空中飞翔,选项A不符合题意;兔神经系统发达,能够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作出迅速的调节,防止敌害的侵袭,选项B不符合题意;蝗虫的外骨骼,主要作用是保护内部柔软的身体,防止水分的蒸发,但是不能随身体生长而生长,每生长到一定时间要蜕皮,选项C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鱼的身体呈纺锤型可以减少游泳时的阻力,鳃呼吸可以吸收水中的溶氧,完成气体交换,这些特点有利于鱼在水中生活,选项D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稻田里的水稻与杂草之间的关系属于(  )</p><p>A. 竞争关系&#xa0;B. 合作关系&#xa0;C. 捕食关系&#xa0;D. 寄生关系</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同种生物之间有争斗,还有互助,不同种生物之间有捕食、竞争等。</p><p>解: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有:阳光、空气、水分、一定的生存空间、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稻田里的杂草和水稻争夺生存的空间、营养物质、水分等。杂草直接影响水稻的长势。杂草越多,水稻的长势就越弱;反之杂草越少,水稻的长势就越好。所以稻田里的水稻和杂草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关于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最合理的是</p><p>A. 影响植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指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非生物因素</p><p>B. 植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p><p>C. 植物开花结果时,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p><p>D. 可采取人工延长光照时间的方法,让菊花提前开花</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影响植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属于非生物因素,A不符合题意;生物适应环境,植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就不能适应环境了,如持续的干旱导致植物死亡,B符合题意;植物通过根吸收来的水大约只有1%被植物体利用,约99%都被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当中去了,因此植物开花结果时,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蒸腾作用而不是光合作用,C不符合题意;温度、光照、水分是影响开花的三要素,菊花为短日照植物,在每天14.5小时的长日照下进行营养生长,每天12小时以上的黑暗与10℃的夜温适于花芽发育;因此人工延长光照时间的方法,可以让菊花推迟开花,D不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p><p>A. 无二氧化碳</p><p>B. 无阳光</p><p>C. 无有机物</p><p>D. 水温太低</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深处几乎没有光线。</p><p>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绿色植物生存。</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骆驼排汗少,排尿也少,这是骆驼对陆地(  )生活的适应.</p><p>A.干旱   B.炎热 C.寒冷 D.潮湿</p><p>&#xa0;</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p><p>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在炎热的沙漠中非常干燥,水源罕见.骆驼尿液非常少,而且一般不出汗,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到了寒冷的冬天,北方的阔叶树纷纷落叶,而松树却郁郁葱葱,这说明(&#xa0;&#xa0;&#xa0; )</p><p>A.它们都适应了北方寒冷的天气</p><p>B.北方的阔叶树不适应寒冷的天气</p><p>C.松树比阔叶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p><p>D.阔叶树与松树进行生存斗争</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p><p>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到了寒冷的冬天,北方的阔叶树纷纷落叶,冬季落叶主要原因是冬季干旱少雨,落叶可有效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降低蒸腾作用,还可以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冬天北方的阔叶树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缺水环境的一种适应。松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和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夏天正午蝉鸣叫的最厉害,气温降到24℃以下就停止鸣叫,影响蝉鸣叫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p><p>  A.阳光.            B.水.               C.温度.               D.空气.</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蝉是否鸣叫的变量是温度的不同,说明温度是影响鸣叫的非生物因素。</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干旱造成农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xa0;&#xa0; )</p><p>A.水分&#xa0;B.无机盐&#xa0;C.有机物&#xa0;D.无机物</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蒸腾作用需要水,水是植物的重要成分,使植物保持硬挺、直立的姿势,因此植物的生活需要水。</p><p>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干旱造成农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这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极度缺乏;而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水,水严重不足,导致光合作用减弱,这一现象说明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一是水。</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    )</p><p>A. 生物能适应环境</p><p>B. 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p><p>C.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p><p>D. 生物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p><p>&#xa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水葫芦”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表明水葫芦适应滇池的环境;水葫芦后,水葫芦适应滇池的环境,又没有天敌控制,加上缺少消费者,因此大量繁殖疯长,挤占了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灾害.其水面被水葫芦无情地侵占,湖中68种原生鱼种已有38种面临灭绝;16种高等植物到20世纪90年代只剩下3种,这属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威胁了生物的多样性。表明生物又能影响环境。</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p><p>A. 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B.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p><p>C.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D. 环境影响生物生存</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使降雨量多、气候湿润,体现了生物(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中学生的下列做法不符合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是(  )</p><p>A.饭菜吃多少买多少,不浪费&#xa0;B.不乱扔垃圾,爱护环境卫生</p><p>C.购物时尽量用一次性包装袋&#xa0;D.自觉保护周围的野生动植物</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对生物圈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是直接破坏,如过度的砍伐、开垦、放牧、狩猎、捕捞等。二是间接地破坏,如:工业的排污、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大气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等,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p><p>A、饭菜吃多少买多少,不浪费,节约粮食,A不符合题意;</p><p>B、不乱扔垃圾,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B不符合题意;</p><p>C、使用一次性包装袋,浪费了能源也增加了污染,尤其一次性塑料袋降解困难,对环境污染严重,C符合题意;</p><p>D、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D不符合题意。</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热带雨林地区生物种类繁多,而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对这种现象起主要作用的环境因素是</p><p>A. 阳光    B. 温度    C. 水分    D. 土壤</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沙漠干旱缺水,而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分,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沙漠水分严重缺乏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稀少。</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关系是</p><p>A.合作          B.竞争          C.共生          D.捕食</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草和豆苗之间会争夺阳光、养料,所以是竞争关系。</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蚂蚁、蜜蜂往往成千上百只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种&#xa0;&#xa0;&#xa0;&#xa0;&#xa0; 关系</p><p>A. 竞争    B. 合作    C. 捕食    D. 寄生</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合作、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关系。像蚂蚁成千上百只生活在一起,共同寻找食物,分工合作是一种合作关系;蜜蜂和蜜蜂之间分工合作,例如:工蜂负责采集花蜜,蜂王负责繁殖后代,它们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div><div><p>【题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种现象说明(  )</p><p>A. 生物能适应环境    B. 生物能影响环境</p><p>C. 环境能适应生物    D. 环境能影响生物</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沙枣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很难成活.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p><p>“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的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实例中,主要属于适应温度因素变化的是(     )</p><p>A.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片变成刺状     B.蜈蚣白天藏在洞中,夜间出来觅食</p><p>C.合欢树的叶片白天舒展,夜间折合   D.在每年一定的季节鱼类会进行洄游</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A错误;蜈蚣白天藏在洞中,夜间出来觅食的行为属于昼夜节律行为.主要受光的影响,B错误;同样合欢树的叶片白天舒展,夜间折合此种现象主要受光照的影响,C错误;在每年一定季节有些鱼类会进行季节性洄的原因是: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影响鱼洄游的主要环境因素温度,温度不同导致鱼的食物多少不同,鱼通过洄游寻找温度适宜,食物丰富的生活环境。每年春季黄海北部水域温度回升,藻类大量繁殖,食物丰富,吸引鱼前来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中的实验变量是(  )</p><p>A.植被的数量&#xa0;B.裸地&#xa0;C.草地&#xa0;D.灌木丛</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1)植物的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p><p>(2)在不同的地点,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裸地最少、灌丛最多,植物多蒸腾作用大,空气湿度就大。</p><p>裸地上没有植物,草坪上有大面积的草本植物,茂密的灌木丛中有较高的灌木,若三处都无水洼影响,则三处空气湿度的不同主要是由植物引起的,所以该实验的变量是植被的数量。</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生物体的结构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p><p>A. 鱼体呈梭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p><p>B. 鸟类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生活</p><p>C. 蝗虫有外骨骼,适于陆地干燥环境生活&#xa0;</p><p>D. 蚯蚓的身体分节,适于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鲫鱼身体呈梭型,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用鳃呼吸,适于吸收水中的氧气,因此适于水中生活,A正确;鸟类前肢转化为翼,为飞行器官,有利于空中飞行,B正确;蝗虫有外骨骼,能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适于陆地干燥环境生活,C正确;蚯蚓的身体分节,使运动灵活,与适于生活在湿润的土壤中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p><p>A. 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B.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p><p>C.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D. 环境影响生物生存</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试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使降雨量多、气候湿润,体现了生物(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看成是( )</p><p>A. 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xa0;B. 一条食物链</p><p>C. 一个食物网&#xa0;D. 动物之间的竞争关系</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我国南方的马尾松林,往往较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如果马尾松和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就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这种生态效益是由复杂的(   )带来的。</p><p>A. 种间关系    B. 气候条件    C. 土壤条件    D. 温度条件</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由分析可知,南方的马尾松林常常是山林经砍伐后种植的人工林,其基因多样性流失,种类单一,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减少,森林的自动调节能力下降,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下降,所以较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如果将马尾松林与其它树种形成混交林,则能增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森林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因此我国南方的马尾松林,往往较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如果马尾松和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就能减少病虫害的大发生,这种生态效益是由复杂的种间关系带来的。故选A。</p></div>

    题型: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p><p>材料一:下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p><p>材料二:科学工作者发现,过去20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0%,平均厚度从3米减至1.5米;2005年北极冰盖面积为530万平方千米,2007年9月为413万平方千米,创历史最低点.这些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1/04/08/7ddeef7c/SYS202001040810146065237182_ST/SYS202001040810146065237182_ST.001.png" width="153" height="10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________所示为北极狐.其推测理由是________.    </p><p>(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________相适应.    </p><p>(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请你预测北极狐的命运将会怎样?________.    </p><p>(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至少答出两项).</p></div></div>
<div><p>【答案】B    因为耳朵小、短,热量不易散失    生存环境    减少甚至灭绝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减少工业排放,减少空调与冰箱的使用等)    </p><p>【解析】</p><p>(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p><p>(2)为减少地球变暖主要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和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p><p>(1)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北极狐耳朵小、短,(热量不易散失)适应北极寒冷气候;沙漠狐耳朵大、长,适应高温沙漠,故图B是北极狐。</p><p>(2)沙漠狐耳朵较大,嘴巴突出,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降低体温,适应高温的沙漠环境;极地狐耳朵较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这主要与它们生活地区的非生物因素温度有关。因此,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生存环境相适应。</p><p>(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北极地带的气温将升高、冰将消失,北极狐将不再适应环境,数量减少甚至灭绝。</p><p>(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必须降低产生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减少工业排放,减少空调与冰箱的使用)。</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下面图一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三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请据图回答:</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9388033c/SYS201712310151405662329416_ST/SYS201712310151405662329416_ST.001.png" width="506" height="13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____________。</p><p>(2)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p><p>(3)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此生物与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p><p>图二中的丁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p><p>(4)图三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_。</p><p>(5)如果某种原因狐和鹰的数量减少,对草数量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减少或增多) </p><p>(6)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打算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p>&#xa0;</p></div></div>
<div><p>【答案】  生态因素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蛇  捕食  竞争  减少  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绿色出行</p><p>【解析】图三表示了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生态系统的组成中生物成分在碳循环中的作用;D、A、B、C分别代表了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腐生细菌和真菌)、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A代表生产者--植物,B代表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C代表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甲代表分解者细菌和真菌,①表示分解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③④表示呼吸作用。</p><p>(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兔等影响草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br />(2)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br />(3)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图二中的甲对应的生物是蛇。鹰吃蛇属于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属于竞争关系,因此此生物与鹰存在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图二中的丁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草。<br />(4)图三中的A在生态系统中表示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植物,它通过生理过程②,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p><p>(5)如果某种原因狐和鹰的数量减少,兔和鼠的数量就会增加,所以草数量就减少。</p><p>(6)“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如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可以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p></div>

    题型:
    ※难度:较难
    <div><div><p>【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p><p>材料一:下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p><p>材料二:科学工作者发现,过去20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0%,平均厚度从3米减至1.5米;2005年北极冰盖面积为530万平方千米,2007年9月为413万平方千米,创历史最低点.这些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1/04/08/7ddeef7c/SYS202001040810146065237182_ST/SYS202001040810146065237182_ST.001.png" width="153" height="10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________所示为北极狐.其推测理由是________.    </p><p>(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________相适应.    </p><p>(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请你预测北极狐的命运将会怎样?________.    </p><p>(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至少答出两项).</p></div></div>
<div><p>【答案】B    因为耳朵小、短,热量不易散失    生存环境    减少甚至灭绝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减少工业排放,减少空调与冰箱的使用等)    </p><p>【解析】</p><p>(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p><p>(2)为减少地球变暖主要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和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p><p>(1)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北极狐耳朵小、短,(热量不易散失)适应北极寒冷气候;沙漠狐耳朵大、长,适应高温沙漠,故图B是北极狐。</p><p>(2)沙漠狐耳朵较大,嘴巴突出,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降低体温,适应高温的沙漠环境;极地狐耳朵较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北极环境。这主要与它们生活地区的非生物因素温度有关。因此,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生存环境相适应。</p><p>(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北极地带的气温将升高、冰将消失,北极狐将不再适应环境,数量减少甚至灭绝。</p><p>(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必须降低产生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石油或煤等矿物能源,减少工业排放,减少空调与冰箱的使用)。</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下学期沪教版八级下册生物第五章第1节生物与环境同步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