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津县育新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下列各组中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p><p>A.含羞草、真菌、水 B.珊瑚、病毒、小草</p><p>C.猫、蘑菇、细菌 D.蝴蝶、小鸟、钟乳石</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试题分析:生物的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水、珊瑚、钟乳石属于非生物;含羞草、真菌、病毒、小草、猫、蘑菇、蝴蝶、小鸟属于生物。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哪种现象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p><p>A. 兔子发现狼之后迅速奔跑 B. 种子萌发长成幼苗</p><p>C. 绿色植物的叶由小长大的现象 D. 鸟产卵</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生物的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p>A、兔子发现狼之后迅速奔跑,反映了兔子受到狼的刺激,能够迅速逃离敌害的现象,属于生物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A符合题意;</p><p>BC、种子萌发长成幼苗,绿色植物的叶由小长大的现象,均体现了生物能生长的现象,BC不符合题意;</p><p>D、鸟产卵,体现了生物能繁殖的特征,D不符合题意。</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哪种现象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p>A. 冬季人们穿上厚厚的棉服 B. 仙人掌的叶变成刺</p><p>C. 秋天大雁南飞越冬 D.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疏松土壤</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现存的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这些适应性的特征是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骆驼、骆驼刺对荒漠缺水环境的适应,警戒色、拟态等。</p><p>A、冬季,人们穿上厚厚的棉服,可以保温,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故A不符合题意;</p><p>B、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故B不符合题意;</p><p>C、季节节律是指有些动物的活动随季节的改变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大雁南飞是大雁的迁徙行为,鸟类的迁徙是对环境因素周期性变化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是候鸟迁徙的主要原因,因此大雁南飞是节律行为,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故C不符合题意;D、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蚯蚓的粪便中含有多种无机盐增加了土壤肥力,表明蚯蚓影响环境,故D项符合题意。</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p><p>A. 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的特征</p><p>B. 影响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p><p>C. 自然灾害是破坏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p><p>D. 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的生物类群是不同的</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试题分析:A.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地,如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等,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故A不符合题意;B.生物必须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食物、水才能生存;若栖息环境被破坏,生物不能获得食物将无法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当植物十分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变成单一的农田后,生物种类会迅速减少,破坏了食物链,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一些生物不在适应环境,迁走或死亡,如鸟类和哺乳类大量减少.鸟类减少,各种农林害虫失去天敌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和树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也会加速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是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故B不符合题意;C.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都导致了生物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甚至消失,影响物种的正常生存,故C符合题意;D.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地,如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等.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类群,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p><p>A.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了生物圈</p><p>B.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p><p>C. 生物圈是指陆地以上和海洋以下各约100米厚的范围</p><p>D. 生物圈能为生物生存提供所需的基本条件</p><p> </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A正确;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B正确,C错误;生物圈能为其中的所有生物生存提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条件,故D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研究光对豌豆发芽的影响,在两个花盆里种了豌豆,并设计如下实验: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style="width:100%; border:0.75pt solid #000000; border-collapse:collapse"><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95.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花盆</p></td><td style="width:95.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阳光</p></td><td style="width:95.7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温度</p></td><td style="width:95.7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水</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95.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A</p></td><td style="width:95.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向阳</p></td><td style="width:95.7pt; border-style:solid; border-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20℃</p></td><td style="width:95.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border-bottom-style:solid; border-bottom-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充足</p></td></tr><tr style="height:16.5pt"><td style="width:95.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B</p></td><td style="width:95.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暗室</p></td><td style="width:95.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right-style:solid; border-right-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30℃</p></td><td style="width:95.7pt; border-top-style:solid; border-top-width:0.75pt; border-left-style:solid; border-left-width:0.75pt; padding:3.38pt 5.03pt; vertical-align:middle"><p>充足</p></td></tr></table><p> </p><p> </p><p>A. 两个花盆应该都放在向阳的地方 B. 两个花盆应该都放在暗室里</p><p>C. 两个花盆应该放在同一温度的环境中 D. 两个花盆浇的水不应该同样充足</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对照实验是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p><p>通过分析该生物小组设置的对照实验组中发现,该对照实验中有两个变量,一个是光,另一个是温度。这样的话,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就不能说明结果仅是由光所导致的,因为温度也是变量,也可能是温度所导致的,实验就没有了说服力。所以要探究光对豌豆发芽的影响,应只有一个变量,那就是光照,应该要把两个花盆应该放在同一温度的环境中。</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对海洋中的植物进行调查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而在深海处没有绿色植物生存,这是因为那里缺少( )</p><p>A. 阳光 B. 温度 C. 水 D. 空气</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试题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性有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是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利用起来用作光合作用的只剩蓝紫光,褐藻有利于吸收蓝紫光,是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是红藻;最深处没有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只有一些硫化菌.</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为探究温度与蟋蟀呜叫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某同学将蟋蟀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 鸣叫次数。该研究过程主要采用了( )。</p><p>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测量法 D. 实验法</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试题生物探究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调查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相应的对象和明确的实验目的。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生物研究最基本的方法,观察法可以独立进行,实验法离不开观察法,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进行的。实验法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施加了不同程度的外界影响,再观察研究动物的行为,根据自已研究对象的需要而改变了动物的生活条件,研究者设计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为探究温度与蟋蟀鸣叫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某同学将蟋蟀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研究者设计了温度这个变量进行控制的条件下来观察其鸣叫的次数,属于实验法。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的实验中,漱口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 )</p><p>A. 自来水、生理盐水、稀碘液 B. 生理盐水、自来水、稀碘液</p><p>C. 凉开水、生理盐水、稀碘液 D. 稀碘液、生理盐水、凉开水</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制作口腔上皮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记为:擦→滴→漱→刮→涂→盖→染。</p><p>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用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放在实验台上备用;滴一滴生理盐水在载玻片中央,目的是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原有形状;用凉开水漱口,以去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用消毒的牙签在口腔侧壁上轻轻刮几下,取得口腔上皮细胞,再在把牙签附有碎屑的一端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均匀涂抹;盖上盖玻片,先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让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然后轻轻盖上,避免出现气泡;染是指染色,把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直到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因此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用于漱口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凉开水、生理盐水、碘液。<br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甲、乙两瓶内装有等量的同种肉汤,甲瓶煮沸,乙瓶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瓶的瓶颈打断(如丙图),数日后,瓶中的肉汤也变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2/14/08/c1a0af63/SYS202002140809191103159504_ST/SYS202002140809191103159504_ST.001.png" width="193" height="8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瓶颈打断后肉汤变质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p><p>B.未打断瓶颈时肉汤变质的是乙瓶</p><p>C.甲、乙形成对照实验的变量为是否煮沸</p><p>D.此实验证明肉汤中的细菌来自空气</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甲瓶煮沸相当于灭菌,因此甲瓶内无菌,而乙瓶不做处理没有灭菌,因此乙瓶内有细菌,故肉汤仍然保鲜的是甲瓶,容易变质的是乙瓶;将其瓶颈打断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并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p><p>A、瓶颈打断后肉汤变质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并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A正确。</p><p>B、未打断瓶颈时内汤变质的是乙瓶,因为乙瓶不做处理没有灭菌,乙瓶内有细菌,B正确。</p><p>C、甲、乙形成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否有细菌,而不是否煮沸,C错误。</p><p>D、此实验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肉汤中的细菌是由空气中存在的细菌产生的,D正确。<br />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我国在2010年进行人口普查,人口普查属科学探究常用方法中哪种方法?( )</p><p>A. 测量 B. 观察 C. 实验 D. 调查</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很多,如观察法、实验法、资料收集法、调查法等。</p><p>测量法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A不合题意;</p><p>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B不符合题意;</p><p>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C不符合题意;</p><p>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人口普查就是调查,D符合题意。</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具体用到的方式方法可能不同,但是其基本思路都是一样的。这种基本思路是( )</p><p>A. 问题——假设——实验——结论 B. 假设——问题——实验——结论</p><p>C. 问题——实验——假设——结论 D. 问题——结论——假设——实验</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是否成功,取决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否科学合理。</p><p>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所以,“关于探究实验的基本思路”正确的是“问题-假设-实验-结论”。</p><p>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是( )</p><p>①对光 ②观察 ③整理和存放 ④安放装片.</p><p>A.①②④③ B.④③②①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显微镜使用包括取镜、安放、对光、安放装片、观察和整理几个步骤。</p><p>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p><p>1、取镜和安放: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p><p>2、对光: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p><p>3、观察: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象,物象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p><p>最后整理实验台收镜。</p><p>综上所述,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步骤应该是: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p><p>故选:D。</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一台显微镜,它的三个目镜分别是5×、10×、15×,两个物镜分别是10×、40×,那么用这台显微镜看到的细胞最大时物像的放大倍数是( )。</p><p>A. 400 B. 200 C. 600 D. 300</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它是指物像的大小对物体大小的比例。因此,在目镜不变的情况下,物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越大。同样,在物镜不变的情况下,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越大。求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应该是目镜的最大倍数与物镜最大倍数的乘积即可。</p><p>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所以,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应该是目镜的最大倍数15×与物镜最大倍数40×的乘积,即15×40═600。</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你知道起放大作用的结构是()</p><p>A. 目镜和物镜 B. 反光镜和目镜</p><p>C. 反光镜和物镜 D. 折光器和反光镜.</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目镜是用眼观察的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显微镜中起放大作用的结构是物镜和目镜,物像的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之积。</p><p>显微镜的镜头有目镜和物镜两种,物镜是安装在转换器上的,因此物镜有螺丝纹;目镜是直接放在镜筒里的,因此目镜无螺纹。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光线通过载玻片后,由物镜进入镜筒,再通过目镜进入人的眼睛,其中物镜和目镜中含有凸透镜,具有折光作用,使物像放大,所以在显微镜中起放大作用的是目镜和物镜。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某同学将显微镜的使用环节与目的相匹配,得到下列四组结果,其中错误的一组是( )</p><p>A. 转动转换器﹣﹣换用不同的物镜</p><p>B. 用较大的光圈﹣﹣看到更大的视野</p><p>C. 移动玻片标本﹣﹣找到要观察的物像</p><p>D. 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取镜和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放。</p><p>A、物镜固定在转换器上,因此转动转换器一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A正确。</p><p>B、光圈控制通过光线的多少,因此调节光圈可以调节控制光线进入镜筒,B错误。</p><p>C、移动玻片标本﹣﹣找到要观察的物像,C正确。</p><p>D、调节细准焦螺旋能使焦距更精确,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故D正确。</p><p>故选:B</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如果在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最可能( )</p><p>A. 气泡 B. 污物 C. 细胞 D. 墨水</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本题考查显微镜视野中细胞和气泡的辨别方法,只有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使用才能较好的解答本类题目。</p><p>显微镜下气泡辨别:气泡往往有粗而黑的边缘,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和移动。所以,在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可能是气泡。A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图中的甲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何图形,要将甲转换成乙,载玻片移动方向和视野内的明暗变化是( )</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05/19/09/873e4e7c/SYS201905190913105233804183_ST/SYS201905190913105233804183_ST.001.png" width="105" height="77"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右上方变暗 B. 左下方变亮 C. 左下方变暗 D. 右上方变亮</p></div></div>
<div><p>【答案】A</p><p>【解析】</p><p>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亮度越暗,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看到的数目越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大,亮度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看到的数目细胞数目就越多。②显微镜看到的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在观察物像时,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p><p>显微镜中物像的移动方向和实际的相反。甲图视野中被观察的物像在右上方,因此物像要向左下方移动,玻片应向右上方移动。从乙图中看出物像放大了,表明显微镜放大倍数增大;而显微镜放大倍数增大后视野变暗,因此还要调节光圈,用大光圈使视野变亮。因此要将图甲转换成图乙,载玻片移动方向和视野内的明暗变化分别是右上方、变暗。故选A。</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当显微镜视野很暗影响观察时,应调节光亮程度,此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p><p>A.缩小光圈 B.换用高倍镜</p><p>C.换用凹面镜 D.调节细准焦螺旋</p></div></div>
<div><p>【答案】C</p><p>【解析】</p><p>增加显微镜的亮度可以通过增加到达视野的光线的强度实现,也可以通过增多到达视野的光线的数量实现。</p><p>A、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在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使用大光圈,使进入的光线更多,光线更亮,A不符合题意。</p><p>B、高倍镜是放大物像的,与调节视野明暗没有关系,B不符合题意。</p><p>C、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所以当外界光线较暗时,为了不影响观察效果,应选用凹面镜,C符合题意。</p><p>D、细准焦螺旋是调节物像的,使物像更清晰,与调节视野明暗没有关系,D不符合题意。</p><p>故选:C。</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p><p>A. 在显微镜视野内观察到的物像是“bpdq”,则载玻片上的实物为“bpdq”</p><p>B. 下降显微镜镜筒时,眼睛应从侧面注视物镜</p><p>C. 在安放显微镜时,应把显微镜放在离身前实验桌边缘7厘米左右的地方</p><p>D.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镜的放大倍数。</p></div></div>
<div><p>【答案】D</p><p>【解析】</p><p>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的放大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p><p>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的放大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在显微镜视野内观察到的物像是“bpdq”,旋转180度后得到“bpdq”,则载玻片上的实物为“bpdq,A正确;<br />下降显微镜镜筒时,眼睛应从侧面注视物镜,防止物镜碰到玻片标本或损伤镜头,B正确;<br />在安放显微镜时,应把显微镜放在离实验桌边缘7厘米左右的地方,以避免人体碰撞显微镜,C正确;<br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D错误。</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喷洒在蔬菜上的农药一般很难渗入蔬菜的细胞内,从细胞结构看,其主要原因是( )</p><p>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细胞质 D. 细胞核</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其中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p><p>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具有全透性;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细胞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和各种细胞器,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农药很难渗入蔬菜细胞内,是由于蔬菜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细胞膜既不让有害的物质进入细胞内,也不让有用的物质轻易出细胞,B正确。</p></div>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div><div><p>【题目】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如图),不易看清楚的细胞结构是</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1/09/08/afce5e01/SYS202001090811413098751731_ST/SYS202001090811413098751731_ST.001.png" width="101" height="10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A. 细胞壁</p><p>B. 细胞膜</p><p>C. 细胞质</p><p>D. 细胞核</p></div></div>
<div><p>【答案】B</p><p>【解析】</p><p>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p><p>细胞膜在显微镜下看不清,因为细胞膜是透明的并且紧贴细胞壁,在光学显微镜根本看不到;而且细胞膜厚度为7.5-10纳米,这么薄的厚度一般的显微镜是无法分辨出来的。</p><p>所以答案选择B。</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猫和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生物,以下是它们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p><p>(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________。 </p><p>(2)猫生小猫属于________。 </p><p>(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________。 </p><p>(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 </p><p>(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 </p><p>(6)除外________,生物大多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进行呼吸属于 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生长和发育繁殖遗传变异应激性病毒能够进行呼吸</p><p>【解析】</p><p>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p>(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生物能生长和发育。<br />(2)猫生小猫属于繁殖。<br />(3)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性状上的相似性,如猫生猫,鼠生鼠,属于遗传现象。<br />(4)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如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变异。<br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这种现象属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叫做应激性。<br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下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请回答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7/12/31/01/ef18786f/SYS201712310152264501887499_ST/SYS201712310152264501887499_ST.001.jpeg" width="126" height="172"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 进入瓶内。</p><p>(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p><p>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p><p>(3)乙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 。</p><p>(4)“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 )</p><p>A.巴氏消毒法 B.腌制法 C.脱水法</p><p>(5)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键是( )。</p><p>A.运气好 B.动脑设计了曲颈瓶</p><p>C.观察时认真 D.实验用具好看</p><p> </p></div></div>
<div><p>【答案】:(1)细菌;</p><p>(2)B;</p><p>(3)高温灭菌;</p><p>(4)A;</p><p>(5)B</p><p>【解析】试题分析:(1)甲图A瓶用酒精灯高温加热即高温灭菌,因此A瓶内无菌,而B没有高温灭菌,因此B瓶内有细菌,故肉汤仍然保鲜的是A瓶;将其瓶颈打断后,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肉汤,并大量繁殖,使肉汤变质。</p><p>(2)甲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是细菌的有无,乙图中A瓶空气能进入瓶中而细菌会落在弯曲部位,不能进入;B瓶将瓶颈打断,空气中的细菌可以落入肉汤,因此它们的控制变量也是细菌的有无。</p><p>(3)乙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高温灭菌。</p><p>(4)这个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控制变量的方法是进行严格的高温灭温消毒。</p><p>(5)将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即两瓶中都高温灭菌,A瓶的瓶口是竖直向上的,因此空气中的微生物会通过竖直的瓶口进入A瓶的肉汤中,使肉汤变质腐败.而B瓶的瓶口是拉长呈S型的曲颈的,空气中的微生物就会被S型的曲颈阻挡住,微生物就不能进入B瓶的肉汤中,肉汤保持新鲜。由此证明细菌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空气中已经存在的细菌,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设计了曲颈瓶,与直颈瓶做对照。故B符合题意。</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据显微镜的结构图1回答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19/12/28/08/0235da4b/SYS201912280810158901450228_ST/SYS201912280810158901450228_ST.001.png" width="551" height="214"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1中主要起放大作用的是_____和_____.</p><p>(2)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能使镜筒升降的是_____和_____.</p><p>(3)某同学在用低倍镜观察切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黑点.移动装片黑点不动,转换物镜后黑点仍在.请问黑点在____上.</p><p>(4)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看到的物像如图1中①所示,若要观察的物像达到图2中②所示效果,他应将装片向____移动.当他画出其中的一个细胞,在画细胞核时,不能涂抹或用阴影表示,而应该用疏密不同的____表示.</p><p>(5)在观察中物镜由10×换为40×时,视野的亮度变化是_____.这时,你应该调节_____和_____使视野明暗适宜.</p><p>(6)在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头盒里有4个镜头(如图3所示),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少应选用哪一组镜头_____</p><p>A.甲和丙 B.乙和丁 C.乙和丙 D.甲和丁</p></div></div>
<div><p>【答案】1 目镜 4 物镜 11 粗准焦螺旋 12 细准焦螺旋 目镜 右下方 细点 变暗 遮光器 反光镜 A </p><p>【解析】</p><p>观图可知:1目镜,2镜筒,3转换器,4物镜,5载物台,6通光孔,7遮光器,8压片夹,9反光镜,10镜座11粗准焦螺旋,12细准焦螺旋,13镜臂,14镜柱。</p><p>(1)显微镜的镜头有目镜和物镜两种。物镜是安装在转换器上的,因此物镜有螺丝纹;目镜是直接放在镜筒里的,因此目镜无螺纹。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因此,显微镜中主要起放大作用的是1目镜和4物镜。</p><p>(2)准焦螺旋:在镜筒后方有准焦螺旋,包括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因此,在显微镜结构中,能使镜筒升降的是11粗准焦螺旋和12细准焦螺旋。</p><p>(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黑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黑点移动就在装片,不动就不在装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装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题干中,移动玻片时黑点不动,转换物镜,黑点仍存在,那么黑点在目镜。</p><p>(4)由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在显微镜下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当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时,移动玻片应与玻片的位置一致,即当玻片位于视野的右边时,只有向右移动玻片时,物像正好向左移动到视野的中央。所以图物像位于①视野的右下方,只有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才能使得物像到达视野的中央。达到图中②所示效果;在画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时,画细胞核,不能涂抹或用阴影表示,而应该用疏密不同的细点表示,细胞核密度越大,所画细点越密集。</p><p>(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反之越亮。使用低倍镜时物象清楚,焦距适宜,当换用高倍镜时,由于物镜的长度不同,焦距就不同,如果不调焦距物像就模糊。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窄,透光量变少,视野就会变暗,反之,越亮。所以用低倍物镜观察到清楚的物像后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的亮度变化是变暗。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在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使用小光圈,使进入的光线更少,光线更暗,凹面镜有汇聚光线的作用,增加进入镜筒内的光线,提高亮度,因此,在观察中物镜由10×换为40×时,视野的亮度变化是变暗。这时,应该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使视野明暗适宜。</p><p>(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与实物相反,上下倒置,左右反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最少,应选用放大倍数最大的目镜和物镜,又甲、乙一端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短目镜甲和长物镜丙。</p></div>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如图为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2/14/08/c1a0af63/SYS202002140809210260968195_ST/SYS202002140809210260968195_ST.001.png" width="294" height="110"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1)图中的_______是动物细胞结构模式图,_____是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动物与植物细胞相比不含______(填结构名称)</p><p>(2)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是[ ]_____;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结构是[ ]______。</p><p>(3)西瓜有甜味,而山楂有酸味,带甜味或酸味物质存在于[ ]______。</p><p>(4)将菠菜浸泡在凉水中,水不会变绿,而将菠菜浸泡在开水中,水会变绿。原因是开水破坏了菠菜细胞的[ ]_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图1 图2 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叶绿体 线粒体 液泡 细胞膜 </p><p>【解析】</p><p>(1)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和线粒体。细胞壁:支撑细胞结构形态和保护细胞;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能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液泡:保持细胞的渗透压和膨胀状态,内有水、糖类等酸、甜、苦、辣、咸味的物质就在液泡中;细胞质:为细胞新陈代谢提供物质和场所;细胞核: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生命活动控制中心,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它是DNA 的载体。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它具有选择性,细胞内的废物可以出去。有用的物质不能出去;细胞外的营养物质可以进入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细胞。</p><p>(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p><p><img src="https://picture.zhihuicn.com/2020/02/14/08/c1a0af63/SYS202002140809210260968195_DA/SYS202002140809210260968195_DA.001.png" width="506" height="139" alt="" style="-aw-left-pos:0pt; -aw-rel-hpos:column; -aw-rel-vpos:paragraph; -aw-top-pos:0pt; -aw-wrap-type:inline" /></p><p>(3)图中,1细胞膜、2细胞质、3细胞核、4线粒体、5液泡、6细胞壁、7叶绿体。</p><p>(1)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不同时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图中的1是细胞膜;2是细胞质;3是细胞核;4是线粒体;5是液泡;6是细胞壁;7是叶绿体。可见图二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是植物细胞。图1是动物细胞。</p><p>(2)植物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两种,叶绿体是绿色植物所特有的,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含有线粒体,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给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p><p>(3)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如各种蔬果汁中含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是来自于细胞中液泡的细胞液。西瓜有甜味,而山楂有酸味,带甜味或酸味物质存在于液泡。</p><p>(4)是菠菜细胞质中的叶绿体被损伤了,使叶绿体里面的叶绿素流出叶绿体,进入细胞质中,再在细胞膜内外浓度差作用下,叶绿素流出细胞膜,进入开水中,使开水变成绿色。</p></div>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div><div><p>【题目】有一次小明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小明觉得奇怪,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他们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于是他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究。 </p><p>(1)你能帮他提出问题吗?是________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吗? </p><p>(2)针对你的问题,再作出假设吧:________。 </p><p>(3)设计实验方案:</p><p>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甲、乙两个容器中。这一步是为了设置________实验  </p><p>B.把甲放在光下,乙放在________处培养。</p><p>C.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p><p>(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________绿,乙中的黄豆芽________绿。(填“变” 或“不变”) </p><p>(5)该实验的结论是:叶绿体的形成需要________。</p></div></div>
<div><p>【答案】光(或光照) 光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或叶绿体的形成需要光) 对照 无光(或黑暗) 光 变 不变 光 </p><p>【解析】</p><p>(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p><p>(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p><p>(3)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p><p>(1)黄豆芽被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因而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光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吗?</p><p>(2)做出的假设是依据问题做出的,假设的做出又与我们对结果的基本预测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黄豆芽是在遮光的条件下形成的,豆苗是在有光的条件下形成的,因而做出的假设应是:光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p><p>(3)设计实验方案:</p><p>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甲、乙两个容器中,这一步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p><p>B、设计对照实验时,要坚持变量唯一的原则,此处我们探究的是光照能否影响到叶绿素的产生,因而实验的变量应是光,甲放在有阳光处培养,乙放在阴暗处培养;</p><p>C、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p><p>(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变绿,乙中的黄豆芽不变绿;</p><p>(5)该实验的结论是: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