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文言文之子翻译(6篇)
<p>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p><h3 class='h3_title'>郑人买履文言文之子翻译篇一</h3><p>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p><p>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p><p>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p><p>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p><p>2、欲:将要,想要。</p><p>3、者:。.。.。.的人。(定语后置)</p><p>4、先:首先。</p><p>5、度(duó):测量。</p><p>6、而:连词,表示承接。</p><p>7、置:放置,搁在。</p><p>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p><p>9、其:他的。</p><p>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p><p>11、至:等到,直到。</p><p>12、之:到……去,往</p><p>13、操:携带。</p><p>14、已:已经。</p><p>15、得:得到;拿到。</p><p>16、履:鞋。</p><p>17、乃:于是,这才。</p><p>18、持:拿。</p><p>19、度(dù):量好的尺码。</p><p>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p><p>21、市罢:集市散了。</p><p>23、遂:于是。</p><p>24、曰:说。</p><p>25、宁(nìng):宁可。</p><p>26、无:不。</p><p>27、自信:相信自己。</p><p>28、以:用。</p><p>【读音】履:lǚ 边音,第三声</p><p>【读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p><p>【读音】宁:nìng 鼻音, 第四声</p><p>【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p><p>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p><p>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p><h3 class='h3_title'>郑人买履文言文之子翻译篇二</h3><p>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p><p>《刻舟求剑》</p><p>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p><p>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p><p>①置之其坐 坐:( ) ②遽契其舟 遽:( )</p><p>③反归取之 反:( )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p><p>7.下面的“之”字用法跟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p><p>a.反归取之 b.何不试之以足</p><p>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p><p>8.翻译句子。(4分)</p><p>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p><p>②何不试之以足?</p><p>9.《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你能再写出两个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名字吗?(2分)</p><p>10.请用文中原话回答下列问题(4分)</p><p>《郑人买履》中郑人最可笑的“言”是:</p><p>《刻舟求剑》中楚人最可笑的“行”是:</p><p>11.这两则寓言故事共同包含了什么道理?(4分)</p><p>1、①同“座”,座位 ②立即、匆忙 ③同“返”,返回 ④、指示代词,这儿</p><p>2、c</p><p>3、①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②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p><p>4、守株待兔 自相矛盾 买椟还珠 滥竽充数 扁鹊治病 郢书燕说 (写出两个即可)</p><p>5、①宁信度,无自信也。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p><p>6、讽刺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的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p><h3 class='h3_title'>郑人买履文言文之子翻译篇三</h3><p>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p><p>【小题1】根据语境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p><p>【小题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4分)</p><p>①而置之其坐:___ _同_ , 。</p><p>②反归取之:___ _同_ , 。</p><p>【小题3】、翻译句子: (4分)</p><p>①何不试之以足?</p><p>②宁信度,无自信也。</p><p>【小题4】、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p><p>【小题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3分)</p><p>【小题1】(1)①量(量长短) ②尺寸(量好的尺寸)(2)①到……去②尺寸</p><p>【小题1】(1)“坐”同“座” (2)“反”同“返”</p><p>【小题1】略</p><p>【小题1】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画龙点睛、狐假虎威等等。</p><p>【小题1】略</p><h3 class='h3_title'>郑人买履文言文之子翻译篇四</h3><p>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①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②。”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p><p>注释:①度:量(长短) ②度:尺寸尺码</p><p>1、给划线字解释。</p><p>(1)而忘操之( )</p><p>(2)反归取之( )</p><p>2、翻译下列句子。</p><p>郑人有欲买履者 而置之其坐。</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 “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p><p>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p><p>反归取之( ) 何不试之以足( )</p><p>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p><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p>1、(1)拿</p><p>(2)同“返”,返回。</p><p>2、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重点字词要翻译正确)</p><p>3、(脚的尺寸)(到、往)(脚的尺寸)(脚的尺寸)(鞋子)</p><p>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意思对即可)</p><h3 class='h3_title'>郑人买履文言文之子翻译篇五</h3><p>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p><p>注释</p><p>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p><p>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p><p>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p><p>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p><p>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p><p>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p><p>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p><p>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p><p>译文:</p><p>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p><p>读完这郑人买履翻译,是不是对文章的含义,更加的了解。</p><h3 class='h3_title'>郑人买履文言文之子翻译篇六</h3><p>【甲】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p><p>【乙】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p><p>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p><p>【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词。(5分)</p><p>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悯其苗: 今日病矣: 苗则槁矣:</p><p>【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6分)</p><p>(1)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p><p>(2)宁信度,无自信也</p><p>(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p><p>【小题3】下列之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p><p>a.而置之其坐!</p><p>b.至之市</p><p>c.返归取之</p><p>d.而又害之</p><p>【小题4】这两则语言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6分)</p><p>答案</p><p>【小题1】量长短 量好的尺码 担心(忧患、忧愁 ) 劳累</p><p>【小题1】(1)等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终于没有买到鞋子。(2)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3)他儿子跑去一看,那些秧苗都已经枯死了。</p><p>【小题1】 b</p><p>【小题1】《郑人买履》告诉我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p><p>《揠苗助长》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万万不能单凭自己的意愿,否则只会适得其反。</p><p>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p><p>【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返、度、趋、槁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p><p>【小题1】b中是动词,到往其他的是代词。</p><p>【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p></div></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