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7 09:10:46

【“体”与“用”材料一:“以中国之伦理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2023年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

<p>问题:【“体”与“用”材料一:“以中国之伦理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2023年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
<p>答案:↓↓↓<p class="nav-title mt10" style="border-top:1px solid #ccc;padding-top: 10px;">李炳才的回答:<div class="content-b">网友采纳  (1)本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二、三可以得出变化是“名教为本、西学为用”(伦理纲常名教为本,富强之术为用)----“西方体制为本、技艺为用”(学校、议院等体制为本,技艺为用)----“器为体,道为用”,器变道亦变;“群为体,变为用”、“变官制为本”.  (2)本小问的历史背景,结合近代中国的史实可知,背景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内外交困;19世纪末,甲午战败,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对洋务运动只涉及器物的反思;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了解的深入.  (3)本小问的看待,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在清政府内外交困背景下,主张引进西方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统治,其进步性是突破中国传统观念,兴办洋务,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教育及军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路.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西学东渐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国人对东西方文化认识发生一定变化,看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主张在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体用观发生较大改变,反应了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到来.19世纪末,甲午战败,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从进化论思想出发,为宣传维新变法,提出新的体用说,强调器为体、群为体,道为用,变为用,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始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及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自醒”,从而加快了中国向现代转型的步伐.总之,体用观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人对西学认识的不断加深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反醒;这种反醒也在不自觉中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时来否定传统的文化价值,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影响.  故答案为:  (1)变化:“名教为本、西学为用”(伦理纲常名教为本,富强之术为用)----“西方体制为本、技艺为用”(学校、议院等体制为本,技艺为用)----“器为体,道为用”,器变道亦变;“群为体,变为用”、“变官制为本”.  (2)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内外交困;19世纪末,甲午战败,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对洋务运动只涉及器物的反思;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了解的深入.  (3)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在清政府内外交困背景下,主张引进西方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统治,其进步性是突破中国传统观念,兴办洋务,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教育及军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路.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西学东渐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国人对东西方文化认识发生一定变化,看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主张在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体用观发生较大改变,反应了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到来.19世纪末,甲午战败,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从进化论思想出发,为宣传维新变法,提出新的体用说,强调器为体、群为体,道为用,变为用,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始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及体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自醒”,从而加快了中国向现代转型的步伐.  总之,体用观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人对西学认识的不断加深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反醒;这种反醒也在不自觉中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时来否定传统的文化价值,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影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体”与“用”材料一:“以中国之伦理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2023年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