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ili 发表于 2022-10-27 08:31:13

(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

<p>问题:(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
<p>答案:↓↓↓<p class="nav-title mt10" style="border-top:1px solid #ccc;padding-top: 10px;">寇春海的回答:<div class="content-b">网友采纳  (7分)思路提示:(1)若“赞成”,可从历次列强侵略后,中国人学西方的层次性(器物-制度-思想)着手回答。(2)若“反对”则可从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者的阶级属性,经济基础变化出发,突出强调中国社会变化的内在动力。(3)若认为有一定道理,但既不准确也不全面,则可从外因角度予以肯定,从内因角度予以否定。例如:“冲击——反映”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是属于停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的“冲击”,中国“反映”其“冲击”,这种模式凸显了外部的“冲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依然引不起足够的”反映”,于是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巨大的“冲击”下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开着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制度”,再到五四运动时的“思想”,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凡尔赛和约》等事件的发生。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影响,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