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不见,又来了
<p>问题:几个月不见,又来了<p>答案:↓↓↓<p class="nav-title mt10" style="border-top:1px solid #ccc;padding-top: 10px;">邀月的回答:很理解楼主的心情,孩子有大大小小的问题,当妈妈的不是铁金刚,会有沮丧痛苦的时候.别泄气,象王教授说的,不是典型的就有很大的宽心空间,继续加油,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能够好好的成长起来,给楼主一个拥抱.做再次充满力量的妈妈!<p class="nav-title mt10" style="border-top:1px solid #ccc;padding-top: 10px;">王文革的回答:这是孩子本身发育问题,你和我一样都不能实质性地改变他的这些行为。1、不爱运动你可以尝试进行室外活动。比如,滑轮、做追赶游戏、看谁能找到蟋蟀等等。少窝在家里,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了。2、对灯的反应当面对这些孩子感兴趣的灯时,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比如大家一起踩石子走。也可以尽快带离。亲子班上的可以告诉老师遮蔽掉这些电源指示灯。3、执着而机械地求解如果你确定孩子是理解了,那可以切换到其他问题,或者你们一起进行相关的操作。特殊的孩子需要特殊的教育,这方面没有什么成熟的套路,需要你结合孩子的感受和效果来自己摸索。<p class="nav-title mt10" style="border-top:1px solid #ccc;padding-top: 10px;">王文革的回答:医生会给一个是和否的答复,但这又有什么用呢?不是器质性原因造成的,吃药和手术都不能改变,那你说有必要求助医生吗?只有自救了。你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即你的孩子是比较特殊的孩子。虽然不是典型的自闭症,但极有可能是这个谱系内的,都是莫名的。不典型了你就有很大的宽心空间,不能因为他有些特殊就动不动崩溃,你崩溃了,那孩子怎么办?你说这个世界上谁还能照顾他?没有!他马上就变成一个没有亲人和没有机构照顾的孩子,更不要说受教育和正常的生活了。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你要活着,并且要比别人做的更多。平时我们看孩子写作文谈母爱的时候,多是自己生病了,妈妈着急;我们听别人谈爱孩子的时候,就是给买奢侈品。这算什么母爱,不是孩子和大人都无知,而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缺失母爱。母爱是用快乐去覆盖自己的痛苦,给孩子一个垫脚石。孩子还小,先不能一下子确定是和否,我们积极地去干预,肯定会有好的收成的。<p class="nav-title mt10" style="border-top:1px solid #ccc;padding-top: 10px;">王文革的回答:我认为还是先别早送幼儿园,他现在行为能力和其他同学还有差异,如果老师不理解,可能会更多地负面刺激他。而且现在入园也是插班,还是等到孩子入学年龄到了再说,因为那时刚入学会有一个入学适应教学。到时,你要和老师把孩子的情况如实地说一下,尤其是你对孩子类似行为的有效控制方法,这样老师就会有很好的心理和技术准备。他不喜欢和别人玩,这是他个人的一个特点,会持续很久的。不喜欢玩,并不等于不玩。你尽量给他结交固定的伙伴,这样会更好一些。还有,如果有大孩子带他,效果会更佳。<p class="nav-title mt10" style="border-top:1px solid #ccc;padding-top: 10px;">王文革的回答:哈哈,现在回复你。有时,你看在我在线,但可能是从后面回复,没有来得及回复你的。书上说遗传是相对的,但对一些特定的表征的遗传概率是很高的。你的担心和感受我是能理解的,可能每个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大多数只是片刻或者一闪而过。我孩子前些日子胸口痛,我紧张了好久,很多古怪的想法我都有,包括去非法赚钱等。我给孩子生命,给的是我自己的,当孩子需要我的时候,我会把自己当成没有命的人,这是我的真实想法,也会去做。你和堂弟家长现在考虑的是,孩子是有命,但质量不高。你们和我当时的想法比一下,其实你们都是自己的理解和担忧。毕竟堂弟能自理,能相对正常地生活,他有他的世界,干嘛要把他来到别人的世界中?这个时候,父母的责任是多尝试支持,找到适合他孩子工作和生活的领域,他一样成就事业,一样正常生活。--------------1、假扮游戏关于这类孩子的想法和思维,我还真不懂,没有办法分析给你。不过好像他们也会构想游戏,包括一些解决问题的推理,都有,只是我们不清楚他们是怎样进行的。包括下面你说的想象力,肯定有。自闭的核心不是这些基础能力的缺失问题,而是他们关注的领域和视角和我们不一样,缺少灵活的社会现实性(主要是指对人)。这方面的书估计不会太多,毕竟对此的了解太少。如果你接触了,一定抱着了解的心态去看,而不是相信那是真实的,或者是全部。能有1%的解释水平就算是不错了,事实上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平。2、如何愿意交往因为对人能力不足是它们之所以如此的核心,所以,可能很多方法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但被交往还是必要的,毕竟多少会有些影响。3、大胆练习只要孩子感兴趣并且能接受,那就应该让孩子接触,并支持他们,这可能就是因材施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