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育儿知识让我愁
<p>问题:中报育儿知识让我愁<p>答案:↓↓↓<p class="nav-title mt10" style="border-top:1px solid #ccc;padding-top: 10px;">王文革的回答:从你讲话的视角来看,你好像是做政工的?我有那么恐怖吗?还一针见血,这不好,以后我会注意和改变的。不打针不验血,这是我们这个“门诊”的优点和不足。:) 慢慢来,我们今天不一针见血,而是需要你补充一些信息为主。孩子在上亲子班之前,你们没有看出她和同龄孩子相比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老人没有在意,而你们夫妻没有关注,或者就是同龄孩子在一起玩的机会很少。这确实是一种遗憾,我们缺少孩子该类行为的发展信息,这对各种判断是相当重要的。你们一直在上亲子班,可能现在也是你说的音乐亲子班。如果这个班有什么“疗效”的话,请转述给我,让我也见识一下。如果是单纯的兴趣和活动的话,那就不用反馈了。你用颜色字体标示的第一部分说的是孩子当时在兴趣班上的行为,让你感觉到紧张。这个时候,你运用了平行对比的方式,感觉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对不?因为我怕你标示的行为也是在幼儿园发生的。亲子班由于有父母在,孩子在入班早期的行为可能有些特殊,但持续这样,那肯定让人紧张的。下面请你补充给我:A、你说的孩子感兴趣的就做,不感兴趣的就回避。那这些“感兴趣”的内容和孩子的经验是否有关?现在也是这样吗?B、到这里,我总感觉孩子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的。这倒不像是什么问题或者障碍,很类似一种个人风格。假设我们暂时把它叫气质/个性,那你们夫妻间有人小时候是这样的吗?如果说c、她比较内向且对人经验少,那你认为这个说法有几分成立的可能?现在她还有特异的恐惧对象吗?比如声音、颜色、或者黑暗环境...?如果有,有什么明显的生理和情绪、表情表现吗?如果你安抚她,能比较容易安抚吗?d、孩子在家是否容易发脾气,而这些发脾气的情境有规律吗?e、“我怀疑她这件事儿记住了,但还会在另一件事儿犯错误。”这句话什么意思?你的意识是说——孩子的记性很好,只要批评就不犯类似的错误,但没有预防提醒过的错误会接踵而至?比如,不让她上课走动,她不走了,但马上又和别人讲话...是起彼伏的那种?还是受批评后就安静一段时间,过段儿时间就会再有其他事情发生?-------------先补充到这里----------1、奶奶和孩子的习惯这些都可以慢慢改变,但别让老师误解是你们嫌弃她,可能多准备几个家庭垃圾桶就轻松解决的。吃东西前不洗手的习惯,也可以慢慢改变,不同太紧张。这可能是一种仪式性行为,未必就是预防疾病的要诀。毕竟我们生存的环境是安全的,如果突发致病源环境,就是你把手皮洗掉也没有效果。2、要强、进取心、目的性...这些不是可以教出来的,也不是什么客观存在,这是我说你是搞政工的一个依据。js中的一种,专门批发帽子,而自己倒一个不买。比如,你说的要强。可能依存的条件有:绝对优势、宽松的竞争环境、好表现得个性...我不信她没有遇到过这些条件都满足的场合。如果你说学习上不要强,那就表示这些方面她不行、环境支持方式不利、比较内敛...你分析一下,看究竟是什么,然后你才能帮助她。进取心这个东西,我真的不知道是什么。如果你知道,就拿教养孩子的行为来给我举例说明,算是我的进修课程。目的性任何人都有的,这类似一种基本能力。简单的比如还是上厕所,她肯定会按程序到卫生间去完成的。但复杂任务的目的性,可能是指完成对人任务的经验和能力。如果不具备,那需要减低难度、教孩子对应的知识和技能。这个东西好像是有/无型的,根本没有听说某个目的性有水平上的差异。如果真是一种基本能力,那就是人人都有,也就不用你担心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