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8-21 11:10:44

2021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新高考)(十八)文化生活主观题

※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方俗谚语是人民群众口语中使用的简洁又深刻的熟语。<br>许多方俗谚语虽浅近易懂,但不失深刻。例如,用“鞋子合不合适,自己穿了才知道”比喻对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人人都能理解的大白话儿比抽象复杂的政治语言更易深入人心。“先甜后苦如割骨,先苦后甜如过年”与家训的直陈训诫相比,方俗谚语的形象比喻与回环反复更让人印象深刻。“树怕根烂,人怕无志”“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还嫌少”则是对学习者的提醒、告诫和劝谏。<br>有些负面俗语混杂在谚语中,影响了谚语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与群众的认可度。如俗语“无利不起早”“看人下菜碟”“人靠衣裳,马靠鞍”常被当作谚语使用,甚至成了庸俗的处世哲学。<br>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方俗谚语仍然停留在口耳相传的层面,甚至走向消失。目前,我国方言志、地方志中所收录的方俗谚语的数量严重不足。<br>结合材料,从文化角度来谈谈对方俗谚语的思考。<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answer/1/8/2020/3169754185264acface1c2a23197a552/BD492D3320556056704806B95C70CEA7.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explain/1/8/2020/07c652bc9d8b4f87b54d57420237cd37/DF528C21436D6DD0ACFF783D3B1F99C0.png"><br><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br>完成下列要求。<br>&nbsp;&nbsp;“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出自(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天下万物各不相同,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孟子这段话强调了事物的差异性。<br>&nbsp;&nbsp;习近平在谈及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时,多次引用孟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观点。习近平指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br>结合材料和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分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在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中的指导作用。<br><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answer/1/8/2021/ca51fc60bff34557a6dadcc1b61b3ac9/62AF0F891FF5243E00BC9A9785D3B98C.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explain/1/8/2021/e690a43c75b44926a4b7a6179553800d/806D19E4E68E1F1332618C96319C2046.png"><br><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br>完成下列要求。<br>&nbsp;&nbsp;回首过去,新中国70年的历程沉淀下怎样的发展智慧、凝聚起怎样的精神力量?<br>&nbsp;&nbsp;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这样的故事贯穿于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从一穷二白的起点出发,我们还曾遭遇封锁与遏制,经历洪水、地震、非典疫情的考验,面对金融危机和贸易摩擦的挑战。但愈是艰险愈向前,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一路行进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正在建设人类历史上规模最浩大、气势最雄伟的现代化事业。<br>&nbsp;&nbsp;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涵养了一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这样一种斗争精神,就是一种知难而进、逆流而上的勇气,一种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精气神,一种遇强更强、愈挫愈勇的坚韧。经过70年不懈奋斗,中国人深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知道许多时候胜利要通过斗争获得。斗争精神、奋斗意志,贯穿于70年风云激荡的岁月,也将推动中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br>&nbsp;&nbsp;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激荡着战胜前进路上一切风险挑战的信心。经历了70年风风雨雨,中国人民什么风浪没有见过,什么阵势没有经历过,这让我们在面对风险挑战时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乐观精神。“涉深水者得蛟龙”,有党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在70年的坐标中接续奋斗,我们可以克服今天的困难、遇见更好的明天。<br>结合材料,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斗争精神在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中的作用。<br><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answer/1/8/2021/9651381881bc4b36a34513a4dcc9ab34/2CBECFEF383976DCF12C7DF64900D8AB.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explain/1/8/2021/58a95a7cc2114d9986e41b2ee62934bd/699E2654DC2F5652F32F21943B730387.png"><br><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br>完成下列要求。<br><strong>&nbsp;&nbsp;材料</strong><br>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广大网民的第一信息源。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近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不断推动移动媒体建设,打通“报网端微屏”,重构“策采编发”,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体精品力作,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br>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要通过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br><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answer/1/8/2021/7ac9b6e3473a40cda6afc271ae155ad0/AEECC18CFFBEAC769897713A3EF7E7E4.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explain/1/8/2021/70b7a6eafdd4410bb18c0760074ba739/51E7BDE14E4F0D0BE8E4AD61107BA9D3.png"><br><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nbsp;&nbsp;2020年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就伟大抗疫精神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说,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br>&nbsp;&nbsp;他指出,在过去8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士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br>结合材料,谈谈弘扬抗疫精神对于构筑中国精神、中国担当、中国力量的意义?<br><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answer/1/8/2020/514d64dd90e94ae2833e418add9103ed/DA7CE16CCC06AA4F326739542702C6F0.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explain/1/8/2020/5f1928658f444025820a3bd6069c9a0f/0AC1C62BA6989C39C8CFE6776C5AAED1.png"><br><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br>回答问题。<br>&nbsp;&nbsp;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吹响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冲锋号角,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共同奋斗指明了前进方向。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集中全党全国智慧,制定和形成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朝着一个既定目标和方向前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第14个五年规划将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重大举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br>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对此加以说明。<br><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answer/1/8/2020/9af7df3cab15438cb6c9d9dc8e18ebb1/C28049D2BDB8363A04A0EF7C25E15EFA.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explain/1/8/2020/919e588322ac443695ae91b85f334657/88AB96318E499177D3162EB93E0C8D46.png"><br><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1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新高考)(十八)文化生活主观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