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8-21 11:10:41

2021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十五)文化、哲学生活主观题

※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br>完成下列要求。<br>&nbsp;<strong>&nbsp;材料一</strong>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br>&nbsp;&nbsp;劳动具有与树德、增智、强体有关的综合育人价值。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开展劳模精神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代又一代劳动模范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又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王进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抗疫英雄钟南山等不同时代的劳动模范以自己的模范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劳模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激励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br>&nbsp;&nbsp;<strong>材料二</strong>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br>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中学劳动教育在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的作用。<br>2.结合材料二,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br>3.加强劳动教育需要践行劳模精神,请你就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劳模精神提两条建议。<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answer/1/8/2020/764c354752d04fa392eef72edd614fba/7BF32E8DA697CCDA379AE7D5671D623C.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explain/1/8/2020/4ffc1c5b72a14aec9386b2c1b6d3e411/1D13E91B7F3DB257CEB08A053411A3A8.png"><br><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br>完成下列要求。<br>&nbsp;&nbsp;《新华字典》时隔9年再次修订,本次修订增录的“初心”“点赞”“拼车”“截屏”“二维码”等新词,记录着当下中国的新现象、新概念、新事物。一个个新词,勾勒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当代文化风尚,在生活内外、线上线下,供全民共用共享。<br>&nbsp;&nbsp;远可鉴历史,近能征时事。综观词汇发展历程,无论是旧词消失、新词诞生,还是外来词引进与本土化融合,抑或打破词汇既定含义、翻用新义,无不体现语言和时代的同频共振与无缝对接。语言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流变发展、不断被整理规范,进而保持着生机。一代代读者通过翻阅和检索这本小小的字典,识得更多文字,规范汉语用法。也正是因为语言文字的规范,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基础更牢固,步伐更坚实。<br>&nbsp;&nbsp;从古至今,人们用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人们用语言承袭旧章,创造新器。一个个新词语不断萌发,一个个新寓意脱颖而出。这些词语不仅会在使用中获得意义,也会汇入历史的长河,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br>1.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新华字典》收录新词的合理性。<br>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语言如何才能在不断流变发展中保持生机。<br>3.某班以“语言的作用”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请你为该演讲比赛列举两条发言要点。<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answer/1/8/2021/0db30f3b20734ec68419f2bf3c35e87f/91330444BF57CD9FB7750EED158455D8.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explain/1/8/2021/6a561f58406949228705b738818dd523/581F69D37D4FE9BB5E82B8B7B597CCEC.png"><br><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br>完成下列要求。<br>&nbsp;&nbsp;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br>&nbsp;&nbsp;1954年至2001年,我国先后4次启动制定民法典,但由于条件限制,这一任务没有完成。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编纂民法典”。自2015年该工作启动以来,中央政治局于2016年、2018年、2019年3次召开常委会会议,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10月1日,民法典编纂工作跨出关键一步——民法总则正式施行。经过5年艰苦细致的工作,2020年我国终于完成这一重大立法任务。<br>&nbsp;&nbsp;中华文明蕴含着法与时转、与时俱进的思想,中国古代法律代代传承,积久而成传统,逐步形成中华法系,各朝代的立法又随时代变迁而更新发展。民法典的制定,正是坚持了法与时转、与时俱进这一代代相传的立法指导思想,以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创新发展。传统的中华法系并没有形成一部单独的民法典,今天制定单独的民法典,则是为了回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要求,满足现代社会新需求。民法典重视传统,却不是中国已有民事法律规范的简单汇编;它借鉴国外先进立法成果,却不是外国民法典的机械照搬,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br>1.民法典编纂过程为我们追求真理提供了有益启示,运用认识论原理加以分析。<br>2.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民法典的制定对复兴中华法文化的意义。<br>3.请就宣传民法典草拟两条宣传标语。要求紧扣主题、朗朗上口,每条在18个字以内。<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answer/1/8/2021/4320961ef9bb42ec8dcfeab38841a54c/E4A42B4AE9682A473617A2EFE17B398B.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explain/1/8/2021/0f0e6ec747234cc393f59c954d8d804e/97B4421BD91226E5948F09DC45E8E079.png"><br><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br>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下午,中国工程院召开学习袁隆平、黄旭华院士科学精神座谈会,袁隆平、黄旭华出席座谈会。<br>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的灵魂。这种精神来自于广大科技工作者探索自然、改造世界的长期实践和人类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伟大实践,不仅从物质层面改变了世界,而且在精神层面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历史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都伴随着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br>从1958年到现在,黄旭华没有离开过核潜艇这个研究领域。他见证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在没有专业人才、相关资料和国外对我们严密封锁的情况下,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因难,攻克一个又一个顶尖的技术难关,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不断取得突破和进步。他在发言中指出:“科研,如果不把心装到里面去,你就很难出成果。科研人员必须把自己的一生都放到科研工作中去。科技创新不可能一帆风顺,往往是障碍重重甚至充满风险,因此,科研人员必须要有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决心;要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正是这种崇高的科学精神,黄旭华在核潜艇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尊称为我国“核潜艇之父”。<br>1.根据材料,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知识,简述科学精神的形成及说明弘扬科学精神对黄旭华院士在“核潜艇”领域研究所起的作用。<br>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br>3.请你为如何在校园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设计两项活动。<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answer/1/8/2020/1cf69de3bec74dd3b490820432116ab4/615AF77CAAFA1FF875C30764727A6CE1.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explain/1/8/2020/88ee6b6bdff5464681875b659d691e74/8C7F9411C5C4494F3044BD966DCA303C.png"><br><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br>我国古代十分强调对自然的尊重,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思想。中国古人对于生活环境,大到城邑、园林,小到家居的选择、规划、建设,都有生态和谐的追求。&nbsp;然而,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们也曾产生“征服自然”的欲念,忽视对自然的保护,酿成环境灾难。<br>破坏自然的惨痛教训让人们醒悟。&nbsp;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nbsp;20世纪80年代初,保护环境成为我国基本国策。&nbsp;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br>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br>1.有人说:“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就能形成绿色发展理念。”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br>2.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结合材料,运用主要矛盾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br>3.2019年底到2020年初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再次给人们敲响警钟,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结合材料,就人们如何把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三条建议。<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answer/1/8/2020/0b44c66b78bb49a7848f86b6b751f713/FD57E66E05FB057D71A037D51FA3CB19.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explain/1/8/2020/491e3c5d5c504720916e90ddecec796d/7A882B6C7FB31D2C8A5968D5B92C5D4C.png"><br><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br>右玉县位于晋西北地区黄土高原,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新中国成立初,土地沙化面积高达76%,全县残次林不足8000亩,林木绿化率不足0.3%,生态环境十分脆弱。1949年10月,右玉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提出了一个质朴而响亮的口号: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在右玉老县城城门外,他栽下了用来抵抗风沙的第一棵树,拉开了右玉治沙造林的序幕。此后70年,20任县委书记一张蓝图绘到底,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扛起铁锹背起树苗,精神抖擞地走在植树造林一线,人工造林近160万亩,植树1.3亿棵,全县林木绿化率提高到55%,创造了“不毛之地”变“塞上绿洲”的生态奇迹,铸就了宝贵的右玉精神。<br>为巩固70年的生态建设成果,近年来右玉县持续推进治沙造林,2020年继续实施7.42亿元的生态环保提质增效产业项目,进一步提升全域绿化水平。同时,该县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拒绝环境污染,严禁破坏生态,坚守环保红线,五年拒绝污染项目20多个,资金高达100多亿元,保住了这片绿水青山。通过全民动员建设生态文明,右玉获得了“山西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荣誉称号。<br>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右玉精神作出批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br>1.右玉精神生动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结合材料并运用人生价值及其实现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br>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右玉精神的形成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3.某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学习和弘扬右玉精神,打赢防治污染攻坚战”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材料,请你就党员干部、政府官员和普通市民在打赢防治污染攻坚战中应如何学习和弘扬右玉精神提出三条建议。<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answer/1/8/2020/b29c963eabcb4064b5499c080f15f3ef/E56FF0BE4F84DABFEB2BB73978C4DCD9.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explain/1/8/2020/3ea80a6b201b4005b51d5161e3bc8884/87E5FF86CFB61D568CB8B146C64CD819.png"><br><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1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十五)文化、哲学生活主观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