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复习政治名校联考质检卷精编(14)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注定要灭亡。也许经过多少亿年,多少万代生了又死……而地球,一个像月球一样死寂的冰冻的球体,将在深深的黑暗里沿着越来越狭小的轨道围绕着同样死寂的太阳旋转,最后就落到太阳上面。”下列观点与其一致的是( )<br>A.面对自然力量,我们是无能为力的<br>B.天有常道,地有常数,规律是不变的<br>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中<br>D.辩证法认为每一种既成的物质形式都是永恒的<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answer/1/8/2020/813b496a9bc04c52accab27d3ead40e4/06CA09E70C17EF8BA2D3B8C70D693953.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explain/1/8/2020/998922171e3f477cb63adfbbf5beaadf/FE9D17E4BAA84B2B7026D8A62AA1B026.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我来之前感觉中国是个谜,来之后就成了‘中国迷’。”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了解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说明( )<br>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实践条件的限制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已有认识的过程③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④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answer/1/8/2020/7c7dfd3c91c745238166469d461dc2d9/E7F0EDF83F40244C8F0C84B97471AED6.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explain/1/8/2020/33c47dbb042f4f46b15379b002bee374/7EE810CFDA04E28C9FC2D87F0CDC5BE4.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谬误越大,真理取得的胜利就越大。”这一名言说明( )<br>①真理和谬误没有明显界限②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③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④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answer/1/8/2020/2c1b633b2ef644a78c9887ee9dc1ff59/01A39E48B8A67989A23F6887F26FCC64.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explain/1/8/2020/44c39a89fa40470782e3dcf4ac9fc4d7/47012710A726D4BD04711D1049441EFF.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与日渐碎片化、快速化的新闻相比,文学写作要求对生活的沉淀和提纯,对客观真实的冗繁表象有所剥离;要求作家借助想象,创造出一种与现实同样复杂甚至更为复杂、虚构的“真实世界”,让读者走进人生“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br>①更为复杂、虚构的“真实世界”其内容更具主观性②对生活的沉淀和提纯离不开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③人生“偶然中的必然”比“必然中的偶然”更具客观性④文学写作是现实性与哲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answer/1/8/2020/308148f01dc84702996f9564046feb7c/01A39E48B8A67989A23F6887F26FCC64.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explain/1/8/2020/8e007adb16094d268c65f22e5e059240/E6FE730933A46A7E842A00D37C649517.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收入分配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br><tbody><br>1949-1978年<br>主要实行单一“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br>1978-1992年<br>确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br>充的分配制度<br>1992-2002年<br>明确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br>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br>配制度<br>2002-2012年<br>逐步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br>的分配政策,明确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着<br>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br>2012-2019年<br>注重提高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将重视公平放<br>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br>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br>首次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br>存”列入基本经济制度,首次提出要“重视发<br>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br></tbody><br>以上探索过程,充分说明( )<br>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真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③运动是永恒、有条件的④矛盾普遍性中包含着特殊性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answer/1/8/2020/72aa4a71948f4b2e9c1046ca47e8f52d/E7F0EDF83F40244C8F0C84B97471AED6.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explain/1/8/2020/1900c9c5063540fe81e5a1f0fcc00407/004FF6BF865EB5EFA64C4483FA48D686.png"><br><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br>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七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始终与时俱进,内涵不断丰富,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br> 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br> 2017年5月14日,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经过4年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br> 2019年4月26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随着“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首届高峰论坛的各项成果顺利落实。<br> 2020年6月18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在北京举行结合当下疫情形势,习近平主席说:我们愿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br>1.结合材料,这用走践和认识的辩证关多说明,”带路建设为什么能取得丰硕的成果。<br>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以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紧扣主题,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原理运用得当,论述合乎逻辑,条理清晰,字数250字左右。<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answer/1/8/2020/bb7403da900b4e769fc06351206cc3db/141376524BFB2A1665E78E7C4796BEF7.png"><br>解析<br>略<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