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修复文物是穿越古今与百年文物进行对话的一段特殊旅程。修复文物不仅是创造价值,也是我们民族性格和审美的塑造。<br>这体现了( ) ①一定的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享用并发展文化 ③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④科技是培育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D9A7E0722DAB5479A60928D5B8864BC6.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3E9C9846D5E8D8E4E286828C8429CADA.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br>下列对这种影响传导顺序表达合理的是( )<br>①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③资本涌入,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④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和部门A.①→③→④→② B.①→④→③→②<br>C.④→①→③→② D.③→④→①→②<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DA50F910BECBBBA4AAB35D7A1AB24524.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明代于谦曾写诗《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展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当今也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史。<br>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主要表明( )<br>①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是书籍具有的特有功能②读书能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积极参加阅读活动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④读书能够促进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97999BD72ACD59C88F237324B213F032.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br> “文彦博数豆”是我国古人对未成年人教育的典型事例,说的是文彦博放两个罐子,做了错事就放黑豆在罐中,做了好事就放红豆在罐中,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数目,日积月累,红豆越来越多,长大后文彦博成为宋朝的一代名相。<br>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br>A.要虚心向古人学习,学会数豆<br>B.文化素养是在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培养起来的<br>C.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是天生的<br>D.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二者是一回事<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4EF59C4461E28F3B3B09551EB8B9AC3F.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71E629E0C66BD75D8F410369E5D7168B.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其内心文化的反映。<br>这表明( )<br>A.人们总是在有形的文化氛围中生活<br>B.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br>C.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br>D.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C55A7D2B762B85AA59FCC9FA4D7649CB.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B1A51A59249A877C8E9CE9BE7E467CB4.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img 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③文化是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D7C9A679F3C72D4F1064B7D0A0FD4AD8.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去。”<br>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诗句与之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 )<br>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②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③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④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F281CF24E427D2950142297339BBC5AE.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近年来,发达的科技、丰富的物质却让人渐行渐远地偏离了心灵和自然。这些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和远方”渐回公众视野,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抚慰,引起了无数人的精神共鸣。<br>这表明,“诗和远方”( )<br>①能使人获得精神享受和思想启示,引导人们向美向善②通过人们的自觉欣赏、主动接受,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决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④根源于多元的大众文化,能满足人们共同的文化需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F281CF24E427D2950142297339BBC5AE.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都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需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br>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是因为( )<br>①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③教育具有传递、共享等特定功能④教育是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4EF59C4461E28F3B3B09551EB8B9AC3F.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当下苏州,其发展态势是:存东方之古,取外国之洋,创中华之新。向人们展现了三个不同的苏州。<br>由此可知,苏州的发展( )<br>①坚持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③犯了“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④立足于文化多样性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C55A7D2B762B85AA59FCC9FA4D7649CB.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有一种孝顺,是带老人跟上这个信息时代。”在当今这个互联网社会,子女孝顺不仅仅是物质赡养,更要注重情感赡养和知识瞻养。事实证明,从绘制图文并茂的“微信操作说明书”,到教父母熟练使用各种出行软件,来自后辈的“文化反哺”,避免老人因知识脱节而被边缘化,也能大大减缓其身处数字时代的寂宽空虚。<br>这表明( )<br>①“孝”文化的基本特征应该因时而变<br>②“孝“文化的发展应该注入时代精神③对“孝”的具体内涵要因事而变地诠释④“孝”文化中情感、知识赡养比物质赡养重要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F281CF24E427D2950142297339BBC5AE.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2017年9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为鼓浪屿颁发世界遗产证书。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达到52项,成为世界第一大“世界遗产国”。<br>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br>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表达②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有重要意义③有利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97999BD72ACD59C88F237324B213F032.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印度国父甘地有一句名言:“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br>这句话主要表达的观点是( )<br>①要实现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应维护好本民族的文化③文化交流中要坚守文化的民族性④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D7C9A679F3C72D4F1064B7D0A0FD4AD8.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华严经》中的名句,大意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在今天更有分量也更有意义。<br>这表明( )<br>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r>B.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br>C.传统文化积极推动社会发展<br>D.传统文化是财富,要全面承袭传统文化<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995233724843B9919F6F47D439D11343.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B639F60C013C0F5E4A78C482F772C199.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时下有些地方、有些领域很流行向老祖宗讨饭吃。电影清一色的古代格格、皇帝、皇太子秘史等;书法清一色颜体、柳体等;教育思想清一色孔孟之道。很多有识之士担忧,中国文化,特别是文艺将何去何从?<br>对此,你的看法是( )<br>①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继承全部传统文艺②对传统文艺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统一③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艺,又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④中国文艺主要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4EF59C4461E28F3B3B09551EB8B9AC3F.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BF102CEC2879FB7A91412C568D2267ED.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一位设计师将各省市的文化元素融入文字,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如下图案。<br><img 下列说法正确的( )<br>①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是创意设计的源泉和动力②“京”和“湾”的设计融合了多个文化元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③图中的徽派建筑与福建土楼同为传统建筑,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④京剧、徽派建筑、台湾日月潭、福建土楼都属于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4EF59C4461E28F3B3B09551EB8B9AC3F.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德国民歌纯朴、严谨,反映出德国人坚定、稳重的性格;俄罗斯民歌反映出辽阔的国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所赋予俄罗斯民族的豪爽、乐观的性格;印度尼西亚民歌常与“热带宝岛”的自然风光相联系,风格明朗、抒情、飘逸。<br>这表明( )<br>①各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存在可能性②文化的共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③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差异④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民族性的前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995233724843B9919F6F47D439D11343.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网络流行语“nozuonodie(不做死就不会死)”,2014年被“美国在线”录入俚语(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词典UrbanDictionary,引发大量网民围观。<br>这表明( )<br>①文字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现代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④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C55A7D2B762B85AA59FCC9FA4D7649CB.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作画但知临摹古人名作,功画谱之类,已落下乘;徜复仅作曲耳食,随意点缀,则隔靴搔痒,更见其百无一是矣……”<br>对上述观点正确理解的是( )<br>①艺术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②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进行文艺创新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④文艺创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C55A7D2B762B85AA59FCC9FA4D7649CB.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近年来,在文艺市场上,有人在创作方面搞“众包”“众筹”,将个体创作变为流水作业;有人杂取他人作品简单合成,此等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不仅令文学艺术蒙尘,也对社会精神生活造成了损害。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有( )<br>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创作要锐意创新,使作品具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③文化创作要以人民群众作为检验标准,对作品精心打磨④不断推出新的构思和手法,为文化创新提供动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answer/1/8/2018/8019ef63edc74aabb204499a11d3c20d/E7F0EDF83F40244C8F0C84B97471AED6.png"><br>解析<br>略<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回答问题。<strong><br> 材料一</strong><br>著名作家王蒙说:“读本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沽态度”。中国人历来重视阅读,书籍对于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都是进步的阶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要从读书开始。<br>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尊崇书香门第。警如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更有孙康映雪、车胤袁萤、李密挂角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而当今社会,读书之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却日渐成为一种奢望。远离了阅读,就远离了与思想的对话。很多好的思想和观念就无法入心、入脑,内化为能量。可以说,一个缺乏阅读精神和书香气息的社会,是功利、浮躁的社会,也是缺乏创新和活力的社会。<br> “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继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书香社会”。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用好氛围为书香社会添活力,让书香为社会存正气,为发展增底蕴,为时代聚精神。<br><strong> 材料二</strong><br>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是一种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生态文明观。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共同的任务。实践中,可以对二十四节气与健康养生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对物候研究的意义、二十四节气相关民俗节庆活动等进行发掘,丰富这一遗产的传承方式,引导国人在生活中进行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还有望早日进入小学课程,成为培养孩子认知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r>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影响的角度谈谈我国政府倡导“建设书香社会”的理由。<br>2.结合材料二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如何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二十四节气。<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111E496FF4B5CDC529D9C91783ED8E5B.png"><br>解析<br>略<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回答问题。<br> 2012年10月2日,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在北京拉开帷幕,为期三天的展览中,来自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波兰、法国、土耳其、德国等国家的数百名艺术家的近千幅作品参与展出,海内外百余家艺术机构参展。在博览会期间,还有5场关于中国水墨画、工笔画、陶瓷艺术、紫砂鉴赏与收藏、西方艺术投资收藏等主题活动安排。艺术爱好者可以亲身感受这场艺术视觉盛宴,同时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br>1.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br>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中国重视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意义。<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E8286F1F386364F35238884CC89BD476.png"><br>解析<br>略<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br>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大力振兴戏曲艺术,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br><strong> 材料一</strong><br>随着多元媒体的发展和人们文化艺术需求的多样化,豫剧格式化表演、难懂的行腔归韵,越来越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要求。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豫剧工作者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继承豫剧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将豫剧从舞台布景到唱腔舞功,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现手法,引入西方乐器,将抽象化的舞台表现形象化,将传统戏曲的个人讲故事模式转变为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等等。豫剧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br><strong> 材料二</strong><br>目前戏曲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要原封不动地保持戏曲传统的艺术特征;另一种则是鼓励大胆地吸收当代的艺术元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造。<br>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豫剧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的原因。2.结合豫剧发展,运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的两种观点。<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3E4AA041B969BDDDA6E8DCE1B3557D5C.png"><br>解析<br>略<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