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天门、仙桃、潜江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政治试卷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2017年12月3日至5日,以“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四届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就是要搭建两个平台:一是为中国与世界互联网互通搭建国际平台,二是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中国平台。<br>这两个平台的搭建( )<br>A.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手段,能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br>B.重塑了互联网文化秩序,促进了各民族文化趋同<br>C.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特点,保障了各民族文化权益<br>D.拓展了文化传播的空问,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C55A7D2B762B85AA59FCC9FA4D7649CB.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读《险沿》,可知廉耻,鉴是非;读《庄子》,可养身心,增才情。进入中学课堂的国学经典,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br>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 )<br>A.要学会推陈出新,摈弃传统束缚<br>B.能提升文化素养,避免人生挫折<br>C.应尊重经典内涵,全面继承传统<br>D.要善于古为今用,把握时代价值<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C55A7D2B762B85AA59FCC9FA4D7649CB.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从《中国汉字听写火会》到《中国成语大会》再到《中国诗词大会》系列的走红,暗合了社会中本就埋葬着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同时又改变以往文化宣传“自说自话”“高高在上”的说教口吻,将娱乐节日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观众的距离感消失了,传播效果好了。<br>这表明( )<br>①大众传媒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强大功能②要自觉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着③要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立足点④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995233724843B9919F6F47D439D11343.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习近平强调,要通过建立增强各族人民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束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br>实现四个认同要求各民族人们在文化上( )<br>①既要保持各自的民族特性,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②在相互包容的前提下实现文化统一③互相吸收和借鉴,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繁荣④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维护民族文化的纯洁性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F281CF24E427D2950142297339BBC5AE.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天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量,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越来越多的凡人善举不断出现,比如传递爱心,热爱公益的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团队;一句约定托付老母,一句诺言诚信相守的杨雷……传承道德力量,从“心向往之”到“起而行之”<br>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它告诉我们( )<br>A.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有利于培育社会新风尚<br>B.道德发展脱离不开时代背景,新的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根基<br>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己经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br>D.善举丰富了精神文明活动的形式,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C55A7D2B762B85AA59FCC9FA4D7649CB.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br> 中国的诗词、欧洲文艺复兴时的十四行诗,都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尽管人们可以将其翻译成别的语言文字,但是,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韵味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别。<br>由此可见( )<br>A.要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br>B.要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推动文化交流<br>C.要融合世界文化促进人类文明发展<br>D.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F281CF24E427D2950142297339BBC5AE.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更好发挥为群众服务的功能,某地红军长征纪念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讲解员,具体要求(部分)如下<br>:<br><tbody><br>(1)热爱祖国,热爱文博事业;<br>(2)熟悉抗日战争历史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br>(3)普通话流利、吐字清晰、语言规范,表达能力强,善于与观众沟通交流;<br>(4)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有较强的事业心;<br></tbody><br>由此看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讲解员,应聘者应该( )<br>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水平②努力弘扬民族精神,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到工作中去③积极投身文化产业,推动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④立足文博工作实践,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C55A7D2B762B85AA59FCC9FA4D7649CB.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武汉市科技馆长期免费向广大青少年开放,科技馆成为青少年学习的好地方,同时也吸引广大群众前往参观。做到科技与生活,科技与文化,科技与创新相结合。<br>这有利于( )<br>①提高公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②大幅度公民提高思想道德境界③学习科技,培育创新思维④改变文化形态,构建和谐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995233724843B9919F6F47D439D11343.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2017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于敏院士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李克强讲话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br>国家重视科技创新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br>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有利于大众传媒手段更新③科技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④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的运用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C55A7D2B762B85AA59FCC9FA4D7649CB.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十五年来,中国诞生的上百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发现个体力量的契机,而当每个中国人的力量汇聚起来,便是坚如磐石的中国力量,这也就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底座。<br>这表明( )<br>①中国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经济的核心③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④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A.①② B.⑨④ C.②③ D.①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C55A7D2B762B85AA59FCC9FA4D7649CB.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 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会深深烙下那个时代的印记。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相关,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br>这表明( )<br>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②弘扬主旋律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③文化创作应表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文化创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995233724843B9919F6F47D439D11343.png"><br>解析<br>略<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br> 《朗读者》是2017年2月中央电视台新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该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节目不仅展现出传统文化蕴含的魅力,更是让无数观众为文化痴迷。这种返璞归真的制作方式一经亮相,便让人眼前一亮,节目播出后备受好评,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是传播优秀文化的又一股ct清流“,以此肯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而节目中朗读嘉宾分享各自的动人故事,带给观众文学、文字以外的享受及思考,则让这股“清流”更加透彻、明亮。<br>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简析《朗读者》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又一股“清流”的原因。<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2D77249B75C8BD8C1ECE35337F5B9232.png"><br>解析<br>略<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br>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唐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br> 在中国古代璀璨的文明里,“工匠精神”源远流长。《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嗟,如琢如磨”的佳句,形象展示了工匠在制作过程中一丝不苟的精神。孙中山将它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使萌芽于《诗经》切磋琢磨的工匠精神提升为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许多延续至今仍然兴旺的“老字号”仍在现实中深刻阐释“工匠精神”。小到器物,大到建筑,一代代匠人手中诞生过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中国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技术精神,不仅仅是创造举世瞩目技术辉煌的意志体现,更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br> 即便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产业工人在生产中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依然举足轻重。拥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能够在制造中不断改进工艺、追求极致,成为整个国家迈向制造业强国的坚实人才基础。“工匠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爱国”“富强”的倡导最为一致,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可以提高工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各行业的敬业精神。<br>1.“工匠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具有观实意义。请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知识对此予以说明。<br>2.请以“发扬光大工匠精神”为主题,设计两句公益广告围。(每句广告词不超过l4个字)<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1D4B5E7A85129049EA240ED43D7ABA44.png"><br>解析<br>略<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br>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br>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多样性知识,说明如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35EAF87C714D3AA1462744305526D46E.png"><br>解析<br>略<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br>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提起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很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央视以“赏二十四节气,品五千年文明”为主题,独家直播二十四节气主题公益广告。从农业生产、简体养生和文化旅游等多元视角切入,为传统文化赋予现代诠释,展现出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二十四节气》不仅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也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内涵。这一体系深刻揭示了四李轮回的客观规律,是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设施农业、大棚蔬果等不再受节气的严格制约,“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在逐渐减弱,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小。<br>有人说,随着科技发展,“二十四节气”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小,已无存在的必要。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理由。<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11EC5D2103E6928F78ABA7C536689DB0.png"><br>解析<br>略<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