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8-21 08:35:06

2014-2015学年河南信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下面漫画《精神大餐》形象地说明了<br><img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1/5E568BFC817D8CAA5FE1E0D72198DCDC.jpg"><br>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br><tbody><br>A.人们的精神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载体<br>B.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br>C.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br>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nbsp;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相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r>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申遗(&nbsp;&nbsp;)<br>①有利于加强中哈吉文化交流,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br>②表明中华文化成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br>③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br>④能够促进中哈吉文化的融合,消除中哈吉文化之间的差异A.①②&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②④&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C.③④&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D.①③<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01A39E48B8A67989A23F6887F26FCC64.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413D3C9FED671B578B381F0717AE72D4.png"><br><br>※题型:※知识点:※试题难度:中等<br>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起青少年时期的读书话题时说:“当时的文学经典毫不夸张地说,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并特别强调,俄罗斯的经典名著对他的影响很深。这表明文学经典(&nbsp;&nbsp;)<p>A、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p><p>B、价值观形成的决定因素</p><p>C、精神活动的物质载体</p><p>D、人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p><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7039B1414292C98C4C0586321B67CF33.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下面漫画“效仿”说明<br><img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1/07722ED78117125E67A30EAE537FF747.jpg"><br>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br><tbody><br>A.文化现象为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br>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br>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br>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宣部部长提出要将家风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国家注重家风教育,是因为<br>①文化对人的影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br>②家风教育已成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br>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br>④家风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br><tbody><br>A.①②<br>B.②③<br>C.②④<br>D.①③<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br>《游在蕉城》《幸福福鼎》《名城霞浦》等公众号微信,以优美雅致的音图视文,展现闽东山海画卷、乡情乡愁,滋润人们心灵,也为家乡旅游业助力引跑。<br>这体现了(&nbsp;&nbsp;)<br>A.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保障<br>B.文化的独特性是文化发展的关键<br>C.文化对经济政治起决定作用<br>D.优秀文化对人和社会起促进作用<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01A39E48B8A67989A23F6887F26FCC64.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br>“生命和绿色拥抱&nbsp;人类与生态共存"“同在蓝天下共爱一个家"等环保标语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些环保标语<br>①是凝固的静止的艺术&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②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br>③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④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br><tbody><br>A.①②<br>B.②④<br>C.①④<br>D.②③<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2014年央视春晚,由匈牙利人演绎的舞蹈《符号中国》,以其独特的创意和充满中国元素的画面,令我们倍感亲切又耳目一新。这说明<br>①各国文化既相互交流又逐渐趋同&nbsp;&nbsp;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br>③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br><tbody><br>A.①②<br>B.③④<br>C.①③<br>D.②④<br></tbody><br><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7039B1414292C98C4C0586321B67CF33.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9A3989492816490B7C497DD9FEC2BA95.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br>2015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开播的《记住乡愁》,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村落世代遵循的行为道德规范和传承千年的家风家规,讲述传统村落的文明故事,挖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br>这体现了(&nbsp;&nbsp;&nbsp;)<br>A.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在现代社会中正发生改变<br>B.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是电视媒体的主要任务<br>C.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br>D.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06CA09E70C17EF8BA2D3B8C70D693953.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617554BB9C6075443EE6681B1E2034D8.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于2014年11月5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br>1、“新中装”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闪亮登场。“新中装”将民族传统、中国风范、领袖气质、东方元素等要素融入其中,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中国当代的国家精神和崭新的国家面貌,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赞誉。这表明:<br>①健康向上的文化总是会被人们主动接受的<br>②传统文化有稳定性但具体内涵能因时而变<br>③中华文化既保持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时代性<br>④不同文化之间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r><tbody><br>A.②③<br>B.①④<br>C.①③<br>D.②④<br></tbody><br>2、此次峰会,中国送给与会领导人的国礼之一是“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赏瓶采用景泰蓝工艺,以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霁红釉玉壶春瓶为原型,创新性地把画珐琅工艺、錾胎珐琅、掐丝珐琅三种传统珐琅工艺结合在一起。赠送这一国礼<br><img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1/FE40DB84868CF2276F1FBC6E62636019.jpg"><br>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br>①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繁荣<br>②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融合,消除文化差异<br>③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br>④全面继承了中华传统工艺,促进了文化创新<br><tbody><br>A.①③<br>B.①②<br>C.①④<br>D.②④<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古人把它看作是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强调晚辈对长辈的绝对顺从;现代我们提倡的“孝”,则是晚辈在平等基础上对长辈的孝敬、关爱和陪伴。这说明(&nbsp;&nbsp;&nbsp;)<br>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r>②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因时而变<br>③文化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br>④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A.①③&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②③&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C.①④&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D.②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answer/1/8/2015/cdb79995589847898f31ba38503092a8/E7F0EDF83F40244C8F0C84B97471AED6.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2.zhihuicn.com/explain/1/8/2015/997ab01190b6419982571a106ef80d2f/9069F921EDE4BD6AA82305BB968A1279.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br>下图篆刻作品《稻田深处草虫鸣》和边款:“日头黄,农夫忙,汗滴脚下锄头扬。稻花香,虫儿唱,一派田园好风光……",通过描述农村生活的趣事,把汉字的组合美和线性的和谐美与对世界的尽情描述结合。这折射出<br><img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1/1E4DFE6B1009A68E2BC1B1C8A66FF403.jpg"><br>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br><tbody><br>A.艺术需要立足于实践进行创新<br>B.篆刻应该满足大众通俗化需求<br>C.继承传统是篆刻艺术的特殊本质<br>D.面向世界是篆刻艺术的基本特色<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近几年,在社交网站出现了许多仿成语形式的编造词,如根据“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成语简化而成的“喜大普奔”,根据歌词“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提炼而出的“人艰不拆”等。这些语义难懂、形式生硬的编造词借助网络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网络编造词不断产生并被广泛传播和使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br>①网络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br>②大众传媒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br>③文化创新应该力求形式新颖内容独特<br>④文化创作的成果应真正满足实践需要<br><tbody><br>A.①③<br>B.①④<br>C.②③<br>D.②④<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2015年2月9日晚,由中国云南广播电视台和老挝国家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大型春节联欢晚会“中老情·合家欢”在万象精彩上演,浓郁的中国特色、精彩的文艺表演以及彼此交融的两国传统文化,让现场观众赞叹不已。同时,通过这次合作,老挝还向中国的电视同行学到了许多先进经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br>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交流中发展<br>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br>③学习其他民族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br>④跻身世界文化前沿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根基<br><tbody><br>A.①②<br>B.①③<br>C.②③<br>D.②④<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nbsp;&nbsp;&nbsp;“没有底蕴的开放是瓦解,没有原则的包容是妥协,没有扬弃的继承是退化”。<br>这要求我们在发展和创新文化的过程中(&nbsp;&nbsp;&nbsp;)<br>①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反对封闭主义②学习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坚持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同一④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A.①②③&nbsp;&nbsp;&nbsp;&nbsp;&nbsp;B.①②④&nbsp;&nbsp;&nbsp;&nbsp;&nbsp;C.①③④&nbsp;&nbsp;&nbsp;&nbsp;&nbsp;D.②③④<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CB10E80A5A739A58F1312BA12F379467.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28D142EDF4D21A9C9B4A0E2BA8E1B4D4.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在2015年春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单位开展“书写核心价值观,送您平安吉祥”新春楹联诗词征集活动,要求作品必须主题鲜明、富有内涵,遣词讲究、韵律精美,祈愿新春、烘托节日气氛,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材料表明<br>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br>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br>③传统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br>④传统文化应注入时代内涵<br><tbody><br>A.①②③<br>B.①③④<br>C.①②④<br>D.②③④<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近来,各地高考改革方案中对英语和语文考试方式和分值的调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北京拟将英语分值150分降到100,语文分值由150分提高到180分。专家分析说,这一调整将增加母语教学刚性要求,有利于提升国人母语的应用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自豪感。提高母语教学<br><tbody><br>A.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br>B.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必然要求<br>C.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br>D.有利于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br>与下边漫画“三个和尚也有水吃”的思维方式一致的有(&nbsp;&nbsp;&nbsp;&nbsp;)<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1/603C3159BA714FCEE133D77AECD75BF5.png"><br>style="VERTICAL-ALIGN:middle">A.对文化遗产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br>B.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又要尊重权威,可以超越实践<br>C.否定是外力的作用,要有创新精神<br>D.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要否定一切<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DA50F910BECBBBA4AAB35D7A1AB24524.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2F2E7B9804E71017535C72C64F760475.png"><br><br>※题型:※知识点:※试题难度:中等<br>大型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主创人员走遍运河沿岸,以全新的视角,深人挖掘古今大运河灿烂文化。该纪录片向观众展现了大运河在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不同地区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这体现了(&nbsp;)<br>&nbsp;&nbsp;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nbsp;②思想运动能促进文化发展&nbsp;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文化创新要立足社会实践<p>A、①②③</p><p>B、①③④</p><p>C、①②④</p><p>D、②③④</p><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E7D3E85673EFE9CB95D8D96898399586.png"><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nbsp;同说汉语、同写汉字、都推崇儒家思想,这些相同的传统深刻影响着13亿大陆人民与2300万台湾同胞的行为方式与道德取向,也成为两岸同胞不可分割的精神纽带。<br>这说明<br>(&nbsp;&nbsp;)<br>A.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地域特性<br>B.两岸同胞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br>C.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根本<br>D.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76900E09FAB5EBA344B8EA84E844FF07.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9E3A413DB2BE3ABD120A570A4C4E1943.png"><br><br>※题型:简答题※知识点:简答题※试题难度:中等<br>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专家指出,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高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制度的改革只是改变教育模式僵化的一部分,真正要盘活整个教育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教育理念转变才是关键。如果教育理念不发生转变,制度的改革,只是为学生换了几把困住自己的“枷锁”,学业压力依旧巨大,成绩依然是家长和老师判断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个性与兴趣依旧被压制,那么,创造能力和健全的人格难以形成。高考制度的改革已先行,模式也开始逐渐踏上科学的探索之路,唯有理念及时转变,让教育的形式与内在同时符合教育规律,方能拨得旧有制度的“云开”见到改革成效的“日出”。<br>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高考改革及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简答题※知识点:简答题※试题难度:中等<br>截至2014年底,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76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采取中外学校合作办学模式,中外双方共同投入,资金管理执行双方法律,坚持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共派师资和管理人员。日常运行以外方为主,既遵守《孔子学院章程》,统一名称、统一标识,又充分尊重各国首创精神和办学特色,园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孔子学院创办于2004年,旨在帮助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让“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得到传承和发扬,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br>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孔子学院为什么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简答题※知识点:简答题※试题难度:中等<br>“法”字当选2014年度汉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br>材料一:“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者,治之端也”“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法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批判继承传统法制思想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法治"为主要议题,提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这既借鉴了人类优秀文明,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的成果。<br>材料二:中国法律文化渊源久远,积淀于整个社会中的法律文化传统博大精深。“君权至上,法自君出”、“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先治吏”、“等级有序,刑不上大夫”等,既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方法与措施。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沿着其特有的轨迹缓慢演进:西周、春秋时代以“礼治”否定了殷商时代的“神治”;战国、秦朝的“法治”否定了春秋时代的“礼治”;西汉至清朝的“礼法合治”或称“德法合治”又是对秦朝“专任法治”的否定。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今天,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这一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互动同在,合力勾勒出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走向。<br>(1)分析材料一是如何体现“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观点。(6分)<br>(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传统法律文化对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开放性试题※知识点:开放性试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回答问题。<br>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数据显示,2014年11月1日至12日,北京空气质量均为优良级别。2014年11月7日至2014年11月12日正值APEC会期,网络热议,将这样的蓝天称为“APEC蓝”。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实施道路限行和污染企业停工等措施,来保证空气质量达到良好水平。如北京市政府先后制定了《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北京市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和“停车”、“停限产”、“停工”等10个分方案,部分市民也迎来6天的“小长假”。在这些严厉治霾的措施下,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道路畅通了,久违的湛蓝天空出现了.那么,“APEC蓝”可以常态化吗?专家指出,这些只是权宜之计,要解决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给我国自然和经济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留住APEC蓝,需要我们创新环保理念,重归“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环保科技,加快构建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这是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难选择的根本出路。<br>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应该如何创新环保理念,留住APEC蓝?<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4-2015学年河南信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