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8-21 08:31:08

2016届重庆市“七校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政治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恩格斯说:“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表明<br><tbody><br>A.哲学源于社会实践<br>B.哲学家是真理的发现者<br>C.哲学是对时代内容的具体反映<br>D.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br>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世界观的是<br><tbody><br>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r>B.“物是观念的集合”<br>C.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br>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美国总统奥巴马2013年10月8日表示受政府有关门影响没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和推进贸易谈判是丧失良机。对此,西方媒体大肆渲染“中国会因美国总统缺席APEC会议而沾沾自喜”。下列与西方媒体的观点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br><tbody><br>A.我在故我思<br>B.理在事先,理生万物<br>C.古今易俗,新故异备<br>D.心外无物<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参加APEC会议的领导人表示,我们对亚太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将着眼长远,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共同致力于为亚太注入新动力,促进全球经济复苏。“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是在处理<br>①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r>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④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br><tbody><br>A.①②④<br>B.②③④<br>C.①③④<br>D.①②③<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表述正确的是<br>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br>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br>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辩证的解释世界。<br>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r><tbody><br>A.①②③<br>B.①②④<br>C.①③④<br>D.②③④<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br>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就是说<br><tbody><br>A.哲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科学<br>B.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br>C.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br>D.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br>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br><tbody><br>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r>B.一般与特殊的关系<br>C.本质与现象的关系<br>D.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一季度GDP增长7%,数据显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和政治局会议会采取相应措施加大稳增长的力度。这表明国家在采取措施过程中坚持了<br><tbody><br>A.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前提<br>B.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br>C.思想决定行动,主观决定客观<br>D.从整体着眼,局部要服从整体<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br>“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下列说法与这句话的哲学寓意不一致的是<br><tbody><br>A.破坏环境,祸及千古,保护环境,功盖千秋<br>B.天人合一<br>C.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br>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余震31次。受尼泊尔8.1级地震波及,我国西藏日喀则吉隆县、聂拉木县等邻近地区震感强烈,房屋倒塌、道路损毁、通讯中断,另造成人员死伤。由于尼泊尔地震造成珠穆朗玛峰雪崩,珠峰南坡大本营被毁,多名中国登山人员被困,多人受伤。地震的发生让民众产生恐慌情绪,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br>1、“‘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体现的哲理是<br><tbody><br>A.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br>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r>C.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br>D.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br></tbody><br>2、上述材料说明<br>①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br>②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br>③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结果<br>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br><tbody><br>A.①②<br>B.②③<br>C.①④<br>D.③④<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2015年4月24日美国哈勃望远镜迎来它25周岁生日。1990年4月24日,佛罗里达州肯尼迪太空中心将哈勃望远镜送上太空,它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称为“伽利略的望远镜后最重大的天文学进步”。25年来,哈勃望远镜为我们理解太阳系的构成带来了更多、更好的图像资料,也带领我们探索了宇宙边缘。上述材料体现了<br><tbody><br>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r>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r>C.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br>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习近平总书记纵览中国历史5000年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习总书记的话告诉我们<br><tbody><br>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r>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r>C.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r>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下列对认识和真理说法错误的是<br>①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②真理是认识,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br>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④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br>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现象的认识,真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br><tbody><br>A.③④⑤<br>B.①②④<br>C.①④⑤<br>D.②③④<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下图是齐白石的一幅画,画面是两只小鸡的“今日相争”,看似乎平淡无奇,但却题为“他日相呼”,让观者在错愕之际,恍然有所悟。下列古语与漫画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1/C0DC236B661FE4D3106F9AEF5BEAEED7.png"><br>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br>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②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br>③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④泾溪石险未覆舟,平流无石却沉沦<br><tbody><br>A.③④<br>B.①②<br>C.②③<br>D.①④<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2014年3月24日,央视新闻《1+1》以《校服如何“致青春”?》为题,对重庆巴蜀中学推行校服改革一事进行了关注,该校根据时代的发展,一改沿袭20多年的运动型校服,设计出新颖时尚、青春靓丽的校服,使不少学生对校服的态度从“不想穿”变成“想要穿”。学生态度的变化说明&nbsp;&nbsp;<br>①世界上的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br>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nbsp;&nbsp;&nbsp;<br><tbody><br>A.①②<br>B.②③<br>C.①③<br>D.③④<br></tbody><br><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8B0030C365994090B8FC9AF4C183A80B.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48341941DC44942D47F696A17656080B.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nbsp;&nbsp;&nbsp;“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指头伸直或者略弯”,这一手势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含义:中国和世界很多地方表达的是“0”或“3”;美英表达的是“OK”“了不起”;突尼斯表达的是“傻瓜”……<br>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nbsp;&nbsp;&nbsp;)<br>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善于抓住事物的共性<br>C.从主观出发&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D.学会运用归纳的方法<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DA50F910BECBBBA4AAB35D7A1AB24524.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FF9C90A4F078B50F7FFE2383E5A43588.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中国企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设计”,每一步令人激动的跨越都寄托了美好的希望。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实现向“中国设计”的转向,除加强自身的素质修炼之外,还必须赢得社会资源和环境的支撑。从哲学的角度看材料体现了<br>①经济建设的突出成就&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②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br>③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灵魂&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④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br>⑤辩证的否定观<br><tbody><br>A.③④⑤<br>B.①②④<br>C.①④⑤<br>D.②③⑤<br></tbody><br><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2014北京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是一系列展示中国人新形象的中式服装,其根为“中”,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和文明;其魂为“礼”,代表的是中国礼仪文化;其形为“新”,代表的是款式样式的创新。合此三者,谓之“新中装”。<br>“新中装”蕴含的哲理是(&nbsp;)<br>A.辩证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br>B.形式与内容保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r>C.辩证否定既是联系环节又是发展环节<br>D.形式新颖是判断新事物的标准之一<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06CA09E70C17EF8BA2D3B8C70D693953.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7F98BC5A5B54E9F5F41986F532C9D8C7.png"><br><br>※题型:开放性试题※知识点:开放性试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br>材料一:中亚地区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科技落后,资本不足;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但能源资源日益短缺。因此,中国与中亚诸国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对密切我国同中亚、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国际发展,拓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空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br>材料二: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增收越来越受到国民经济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深刻影响,持续增收有机遇,但也有压力和挑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但是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现阶段农业发展又面临着库存增加、农产品增收缓慢的新问题,这一新问题与过去农产品短缺的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br>材料三:自主创新刷新难度,中国迈向桥梁强国。我国桥的数量在增多,里程在延伸,技术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纵观世界桥梁建设史,上世纪70年代前要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而到了21世纪,则要看中国。”每一座大桥的设计与施工,背后都凝聚着建设者自主创新的智慧和勇气;一座座世界级桥梁相继落成,让中国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桥梁建设者和科研人员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坚定信心,在桥梁结构体系设计、核心材料研发、关键施工工艺、施工装备创新上刻苦攻关,使中国桥梁的技术高度不断攀升、难度不断刷新——<br>(1)结合材料一,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说明中国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因?<br>(2)请问材料二在分析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时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方法的?<br>(3)根据材料三用发展的观点和创新意识的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能迈向桥梁强国的认识。<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题型:开放性试题※知识点:开放性试题※试题难度:中等<br>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br>2015年4月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他强调,要推动中国外贸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br>总理说,所谓“优进”,就是从我国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根据国情,有选择地进口紧缺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而所谓“优出”,就是不仅要出口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还要推动产品、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出口”。<br>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是“大进大出”。这一战略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30多年高速的发展,造就了今天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br>“但必须看到,国际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也需要顺应这种变化,转变自己的发展方式。过去那种‘大进大出’的老路已经难以为继。”总理说,“要加大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新策略、使我国对外贸易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br>(1)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中国外贸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br>(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回答我国外贸为什么要从沿海发展战略的“大进大出”转向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新策略的“优进优出”?<br>答案<br>略</br>解析<br>略<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6届重庆市“七校联盟”高三上学期联考政治试卷(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