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湖北省高二上学期期中三校联考政治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p>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重大战略决策以来,航天战线的同志们秉持航天报国的理想和追求,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说明( )</p><p>①文化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p><p>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p><p>③文化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p><p>④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p><p>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p><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924B3E38A9B17011DDBB929C9A570330.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E1CC67815E5BE35582C6969A67B1242C.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p>与苏州园林小巧、精致、写意不同,北京的皇家园林则宏人、严整、堂皇。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上,也汲取了不少苏州园林的“写意”手法。皇家园林的特点及演变说明了( )</p><p>①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p><p>②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应不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p><p>③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必经过程</p><p>④传统文化在保留基本特征的同时其形式内涵义能因时而变</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7039B1414292C98C4C0586321B67CF33.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20B118E9D713EBC9F36649F3548B23AE.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p>《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窗口,用国际化叙事方法,通过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材料、不同特点的中华美食,让观众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渊源远长。中央电视台开播后,该片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青睐,相关书籍也持续热销。这体现了( )</p><p>①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逐步趋同</p><p>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促进经济发展</p><p>③一定的文化需要相应的物质载体</p><p>④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p><p>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p><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924B3E38A9B17011DDBB929C9A570330.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E44D5C63553C1D7A234917630C1474E7.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p>从群众需要出发进行的文化创新才能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跟风。从群众需要出发就是要深入到广大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群众的生活实际,了解群众的精神需求,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的形式,采用人民群众喜欢的形式,在与广大群众的广泛接触中探索出一条文化创新的新路。凭空想象或者闭门造车不是文化创新的正道,其结果必然是文化观念的因袭、文化体制的僵化和文化产品的重复。这说明( )</p><p>①要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实现文化创新</p><p>②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p><p>③创新来源于客观,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于主观</p><p>④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p><p>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p><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7039B1414292C98C4C0586321B67CF33.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67E54E9A36DF473BB2B3DC9713275A19.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p>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感动中国》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年,共向全国观众推出了100多位人物,弘扬他们身上的善良、仁爱、勇敢、奉献等精神,受到社会极大好评,因此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举办该活动是为了( )</p><p>①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发展文化产业</p><p>②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p><p>③弘扬主旋律,倡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p>④传递正能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p><p>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7039B1414292C98C4C0586321B67CF33.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D07BB3CEF792D49B9D9D13B18FB062A0.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p>“比”“从”“北”“化”四个汉字由“人”字以不同结构构成(见下图中甲骨文),高度概括出古人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与人“比”肩前行,择其善而“从”之,去其恶而“北”(音bei,同“背”)之,力求为我所用而“化”之。我们从中感悟到了“方块字”的独特魅力,这表明( )</p><p><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1/0EB807BF6390A1C097C79F575801375B.jpg"><br>style="VERTICAL-ALIGN:middle"></p><p>①汉字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中华文化博大精深</p><p>②汉字的演变记载着人类中华文化历史,推动人类文明进步</p><p>③学习、书写汉字有利于帮助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p><p>④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p><p>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p><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E7D3E85673EFE9CB95D8D96898399586.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E83589B4B940AAAF1F99A58D4412DADF.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br>惠州市龙门农民画被中央文明办选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制作元素。目前,数十幅公益广告在全国各大媒体和中国文明网展播。<br>此举是基于( )<br>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并促进人的发展<br>B.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积极影响<br>C.来自民间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历久弥新的活力<br>D.在文化激荡中需要奏响主旋律文化<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01A39E48B8A67989A23F6887F26FCC64.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EF38B0FA969CC1D40EA01EEF6C35E0DE.png"><br><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p>珠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为人类计算带来巨大便利,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3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p><p>算盘的胚胎期远在万年前上古时期,比中国文字产生还早。到12世纪,中国珠算体系已相当完备,并在商界广泛运用。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电算化的普及,珠算的价值受到质疑,珠算教育被排除在义务教育之外,有人曾预言“珠算该进博物馆了”。上世纪50年代末,江西某小学尝试珠算与数学中的笔算、口算结合进行“三算”教学实验,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珠心算教育,极大地开发了儿童智力、简化了数学教育,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珠算的新功能。人们更深入研究发现,珠算与电子计算机,各有各的功能,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把珠算符号化并内化脑中后,运用于现代科技中,能够培养适应现代技术需要的人体智能。然而,目前我国珠算文化的普及推广还任重道远。对此,有识之士疾呼:不要丢了珠算!</p><p>运用文化的多样性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不要丢了珠算”的原因。</p><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79C90C4423CC9B00834D255E02A6CADE.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B1040E971EAC10C44AE9595EBCEC9CE4.png"><br><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中等<br><p>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弘扬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p>材料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日前,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平台。利用好现有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p><p>材料二:自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以来,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古往今来,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官民,只关德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连着民风,民风连着国风。以家风为基,民风做本,基本坚固,国家才能昌盛。当下,求解困扰全社会的信任危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等困境,重新发现并挖掘家风文化的价值,无疑是一条非常现实的路径。</p><p>(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我国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平台的原因。</p><p>(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相关知识,谈谈挖掘家风文化的意义。</p><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DFAADBAA63B2010F952B8560F9C544D1.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7B3E7A2040078C352120DF561D494B22.png"><br><br>※题型:材料分析题※知识点:材料分析题※试题难度:较难<br><p>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p><p>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我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杜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集中表达。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美德总体而言具有内在契合性,即中华美德作为中华人文精神的当代传承的表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然组成部分。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杜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落实到人民的行动中。</p><p>(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能够凝魂聚气、强基固本?</p><p>(2)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文化知识,就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作用提出两条建议。</p><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2660A54FF3D2858C396D1039B1786E1B.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A23E0B830175BC9D042612153DA2F295.png"><br><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