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s 发表于 2021-8-21 08:06:54

2010年高考真题汇编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题型:论述题※知识点:论述题※试题难度:较易<br>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br>材料一&nbsp;&nbsp;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br>“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孟子《孟子·尽心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br>—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军,君末也,民本也。”<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谭嗣同《仁学》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br>“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nbsp;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br>(1)结合材料一,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br>(2)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向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br>材料二&nbsp;&nbsp;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对此,某报记者就“我心中的幸福”采访了不同人群,以下是他们的看法。<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1/13C78D7116C384113209A91834F1B5D3.png"><br>style="height:223px;width:333p;VERTICAL-ALIGN:middle;"><br>(3)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从农民工、家庭主妇和企业家对幸福的看法中任选一种,就实现他们“心中的幸福”提出你的合理建议。<br>(4)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结合大学生对幸福的看法,谈谈国家怎样才能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04564670228A56CA6A91D00480B8CB8E.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FC8A13C56B1DD601897D55AD1FF7C5A4.png"><br><br>※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br>漫画《招聘》启示我们(&nbsp;)<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1/D12E4AC9C22817647EDE605F286E6B21.png"><br>style="VERTICAL-ALIGN:middle">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r>B.要勇于挑战和敢于创新<br>C.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br>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01A39E48B8A67989A23F6887F26FCC64.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BC55B1EC34464C3B9615742FB1E90A57.png"><br><br>※题型:论述题※知识点:论述题※试题难度:容易<br>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体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br>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br>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发展地毯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br>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br>请你结合乙同学的发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说发展低碳经济对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影响。<br>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0634DEB1E014B6C40D79D3E49960AC3D.png"><br>解析<br>略<br>※题型:论述题※知识点:论述题※试题难度:较易<br>(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br>材料一<br>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br>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过:90<br>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br>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br>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br>的“良机”。<br>材科二<br><img itype="gif"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1/B0AFC8836E5A8AA41270FE121F01FDFA.gif"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nbsp;&nbsp;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早期,文化成为招商引资的重媒介。近年来,在很多地方,文<br>化不仅仅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而且直接登上了经济舞台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现<br>了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文化唱戏”的转变: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以<br>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月均增幅达l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等,<br>收入增长更高达20%以上。<br>(1)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br>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12分)<br>(2)根据材料二,有人认为,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体现了人们对文化功能<br>认识的深化。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文化知识简要说明理由。(8分)<br>(3)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意义何在?请对制定文化强省(市)战略提出方法论的建议。(6分)<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36E1B87452ABAEC855A9FF36A6FB756B.png"><br>解析<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Explain/1/8/88921B7B7646230CD3BC45F7BF0F2740.png"><br><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0年高考真题汇编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