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政治时政热点试题汇编五
※题型:论述题※知识点:论述题※试题难度:中等<br>(28分)我国农村一直被视为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br>材料一 表一:M市5年来城乡居民生活变化情况<br><tbody><br>指 标<br>单位<br>2004年<br>2005年<br>2006年<br>2007年<br>2008年<br>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br>元<br>2366<br>2476<br>2622<br>2936<br>3255<br>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br>元<br>6860<br>7703<br>8472<br>9422<br>10493<br>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br>%<br>47.7<br>46.2<br>45.6<br>45.2<br>45.0<br>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br>%<br>38.2<br>37.7<br>37.1<br>36.9<br>36.5<br></tbody><br>注:一般来讲恩格尔系数高于60%就认为是绝对贫困;60%—50%之间是温饱;50%—40%之间是小康;40%—20%是富裕。<br>材料二在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形势下,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家电下乡”政策。农民可以买到专为农村市场生产的限价名牌家电产品,并可获家电价格13%的财政补贴。在政策刺激下,家电企业纷纷开拓农村市场,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并将“节能”、“防潮防锈”等个性化功能加入到产品当中,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家电消费的发展。<br>(1)分析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8分)<br>(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论知识分析政府为什么推动“家电下乡”?(8分)<br>(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农村家电消费发展的原因。(12分)<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2B4246104FA625F510ECF64C85721048.png"><br>解析<br>略<br>※题型:论述题※知识点:论述题※试题难度:中等<br>(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br>材料一 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指引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从我国农村的现实发展和农民的迫切愿望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惠农、强农政策:在减免农业税的基础上加大各种种粮补贴,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的标准,2010年开始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政府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2010年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试点步伐……随着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br>材料二 2009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连续6年实现增产。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业的劳动力素质、设施装备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相对比较滞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明显过大,多数地方的农民不知道测土配方施肥;全国54%的耕地仍“靠天吃饭”,50%—60%的中小型灌区设施老化失修。<br>(1)扩大农村有效需求,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之一。材料一中的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是如何起到扩大农村有效需求作用的?(6分)<br>(2)材料一中我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12分)<br>(3)结合材料二,运用相关经济知识,说明如何实现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6分)<br>(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材料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什么要求做到“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的统一?(8分)<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E5D704E8AEAC4C7B76A7AEE92BF5FBD1.png"><br>解析<br>略<br>※题型:论述题※知识点:论述题※试题难度:中等<br>(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br>材料一 表一: X市2005-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单位:元)<br><div<br><tbody><br>年度<br>人均收入增长率<br>2005年<br>2006年<br>2007年<br>2008年<br>2009年1-10月<br>城镇居民人均<br>可支配收入/增长率<br>6860元<br>8.5%<br>7703元<br>13.4%<br>8472元<br>9.0%<br>9422元<br>7.7%<br>10317元<br>9.5%<br>农村居民人均<br>纯收入/增长率<br>2366元<br>4.2%<br>2476元<br>4.8%<br>2622元<br>4.3%<br>2936元<br>6.8%<br>3303元<br>12.5%<br></tbody><br>注:从2005年起,X市取消了农业税并且对种粮农户给予了粮食补贴。<br>表二:X市部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br><div<br><tbody><br>农业生产经营状况<br>农民科技文化素质<br>农村社会事业<br>农业科技贡献率<br>农产品加工率<br>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br>懂技术的农民占农民比重<br>参加各类社会保险比重<br>患病就医率<br>30%<br>20%<br>6年<br>10%<br>5%<br>60%<br></tbody><br>材料二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央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和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也使重庆破解城乡统筹难题有了重要政策保障。<br>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等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总体思路,为今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的发展提出的任务是: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br>(1)表一、表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和问题?(8分)<br>(2)根据材料二,运用哲学常识,说明在统筹重庆城乡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9分)<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6E83A37A22304D599AB7FE0F40275570.png"><br>解析<br>略<br>※题型:论述题※知识点:论述题※试题难度:中等<br>根据以材料回答问题:<br>材料一:《H市2006~2009年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化情况》表<br><tbody><br> <br> 2006年<br> 2007年<br> 2008年<br> 2009年<br> 投资率<br> 42.9%<br> 44.8%<br> 46.9%<br> 40.4%<br> 消费率<br> 51.6%<br> 50.2%<br> 48.6%<br> 45.7%<br></tbody><br>注:①投资率指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总投资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消费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的最终消费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②据专家推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高于投资。(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可新增GDPl06.12亿元,而投资每增加100亿元只新增GDPl00.02亿元。)<br>材料二:《H市2006~2009年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情况》表<br><tbody><br> 年份<br>生产总值<br>增幅%<br>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br>农村居民人均纯<br>收入实际增幅%<br>农村占全社会消费<br>品零售额的比重%<br> 2006<br> 11.8<br> 7.7<br> 5.O<br> 38.1<br> 2007<br> 11.6<br> 8.2<br> 5.9<br> 36.8<br> 2008<br> 13.4<br> 10.4<br> 8.3<br> 35.4<br> 2009<br> 15.2<br> 10.1<br> 7.3<br> 33.8<br></tbody><br> 材料三: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2010年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br>问题:<br>(1)材料一、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br>(2)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什么联系?<br>(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党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br>答案<br><img src="https://picture1.zhihuicn.com/Answer/1/8/4CFEFE4480A4018AF81FFF86C5EE7704.png"><br>解析<br>略<b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