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国学院首届学生毕业 就业状况全校第一
<p>6年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在争议声中成立。6年后的今天,国学院首届毕业生将举行毕业晚会。下周,他们将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结束6年本硕连读的学习。</p><p>对此,国学院师生都保持低调。人大校长、国学院院长纪宝成在和这届毕业生座谈时说,现在评价创办国学院成功与否还为时过早。</p><p>2023年10月,人民大学国学院正式创立。国学院首次招生采取了特殊的方式,即从人民大学2023级学生、2023级新生中遴选组建2023 级和2023级两个班级。其中2023级30人,他们就是公认的国学院第一届学生。</p><p>首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全校第一</p><p>这30名学生中,除3人中途离开国学院、5名学生需继续完成论文外,其余22名学生毕业去向已明:7名学生选择攻读博士研究生,15名学生就业,多数改行进了其他行业。</p><p>对于5名学生未能如期毕业,院方未做回应。同班同学介绍,这5名同学中有中途开始创业的,有各种原因导致论文未能通过的,国学院论文相对其他院系更严,另一方面学院环境宽松,学生有自主空间去做其他事情。并不意味着他们比别的学生差。</p><p>而15名就业学生中,就业方向涉及政府行政机关、企业、国学教育、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此前举行的该院毕业生交流会上,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教授介绍,国学院2023级首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学校名列第一,他表示,社会上对于国学的需求十分旺盛,不管是政府、企业还是高校,国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p><p>但从学生就业单位可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从事和国学直接相关的工作。此前,在跟毕业生座谈时,纪宝成也表示,国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并不一定都致力于做学问。</p><p>院长称评价是否成功为时过早</p><p>顶着首届国学毕业生的光环,学子们却意外地沉默,我们班毕业去向比较复杂,所以(说话)要慎重,稍有不慎就会把我们推到风口浪尖。前日下午,一位学生对记者说。</p><p>院方领导和老师也都不愿意对媒体评价这一届毕业生。此前,纪宝成在和这届毕业生座谈时说,现在评价创办国学院成功与否还为时过早,但可以说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对于国学,同学们是探索者,学校、老师也是探索者。</p><p>■ 课程亮点</p><p>亮点 1</p><p>通读经典</p><p>老师教易经拿牙签算卦</p><p>在毕业生们看来,国学院带给他们的除了经史子集等传统的知识文化,更多是文化的熏陶和思维方式的变化。</p><p>通读经典,这种打通传统文史哲学科壁垒的做法,带给学生极大的新鲜感。譬如易经,可能在传统的历史、政治课中各有涉及,而这里则是通读整本书。</p><p>学生赵晗记得自己通读的第一本书是《论语》,线装繁体竖排。一开始读得很困难,渐渐地都不成问题了。</p><p>读易经的时候,老师拿来牙签,一边读一边给学生们演示如何算卦,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发现算卦其实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p><p>课程中还有要求背书的,就跟小学生一样。中国古代文学的老师要求学生背诵一些诗词,考试的时候学生排队一个一个到办公室,老师随便翻开一页,让学生背诵。赵晗说,不少同学为了背诵古诗词,早上跑到孔子像前晨读,这也成了人大的一道风景。</p><p>不过,他认为这些书应该在更早的时候读,如幼年,效果可能更好,其实这都是童子功,大家只不过在补课。</p><p>此外,同学们从大三开始,还被要求用规定的格律写出绝句或者律诗。</p><p>亮点 2</p><p>游学课程</p><p>集体游学似与圣贤对坐</p><p>对学生们来说,最有趣的是游学课程,国学院的课程要求学生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p><p>赵晗说,大三时,全班集体去山东曲阜以及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等几大著名的书院游学,研究生阶段又去了洛阳等地,而西域学的学生基本上年年都要去西藏、敦煌这样的地方游学。游学的时候老师带队,在岳麓书院这样的地方吃住几天,由当地的老师介绍这些地方的历史,并兼谈当地的文化和思想史。</p><p>2023年,国学院2023级本科生还曾去无锡太湖大学堂拜访了南怀瑾先生,现场听南怀瑾先生在学堂讲课,赵晗说,印象深刻的是现场吟诗,南怀瑾让居士、扮演皇帝的演员分别吟同一首诗,场面风趣。</p><p>晚上,同学们则在饭桌上和南怀瑾交流,老先生喜聊天,赵晗说,那种情形如回到古代,与圣贤对坐。</p><p>■ 新闻背景</p><p>国学热 引发多轮论战</p><p>2023年,以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为标志,内地掀起一股国学热,但是,国学的内涵是什么?大学是否该设置国学学科?大学是否该将国学设置为一级学科?国学有何价值与功用?</p><p>近年来,学界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多轮激烈争辩,并分成壁垒分明的两大阵营。最近的一次是2023年国学是否应列为一级学科的争论,社科院的学者刘泽华为代表的一方和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等学者展开论战。</p><p>刘泽华等人反对人大将国学申请为一级学科,指国学作为学问,与作为学科建设有区分,没必要建学科;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要有分寸,不宜过分夸张。</p><p>而另一方把刘泽华的观点概括为王权主义的国学观,直批刘泽华片面、缺乏历史的态度,将传统文化彻底妖魔化。</p><p>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李立强 薛珺</p><p>【国学】</p><p>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熟悉中国典籍,了解中国学术,加深国学修养,培养研究能力,造就新一代国学研究与实践人才,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p><p>国学院首批学生去向(共30人)</p><p>●3人中途退出,其中两人到国外或其他高校学习,一人就业。</p><p>●5人因创业等原因申请延期一年毕业。</p><p>●7人继续攻读博士。</p><p>●15人选择就业或创业,就业单位包括人民邮电出版社、广州电信、上海市金山区政府等。</p><p>国学院部分课程设置</p><p>学科基础课</p><p>国学通论</p><p>中国通史</p><p>中国哲学史</p><p>中国文学史</p><p>《左传》研读</p><p>《诗经》研读</p><p>《论语》研读</p><p>文字音韵训诂</p><p>专业必修课</p><p>《孟子》研读</p><p>《老子》《庄子》研读</p><p>《楚辞》研读</p><p>《周易》研读</p><p>《史记》研读</p><p>《汉书》研读</p><p>《史通》研读</p><p>海外汉学研究</p><p>乐府诗研究</p><p>杜诗研究</p><p>宋词研究</p><p>中国古代文学批评</p><p>考古学通论</p><p>中国思想史研究</p><p>古代诗文写作</p><p>文献精读和论文写作</p><p>专业选修课</p><p>《三礼》研读</p><p>《孙子兵法》研读</p><p>《墨子》研读</p><p>《荀子》研读</p><p>《吕氏春秋》研读</p><p>《说文解字》研读</p><p>《春秋》学史</p><p>《世说新语》研读</p><p>《文心雕龙》研究</p><p>六朝美学与文学</p><p>《资治通鉴》研究</p><p>中国古代艺术专题</p><p>汉画研究</p><p>敦煌文书研究</p><p>中国佛教史研究</p><p>中国道教史研究</p><p>先秦诸子研究</p><p>两汉经学与思想</p><p>魏晋玄学研究</p><p>宋明理学研究</p><p>《红楼梦》研究</p><p>书法</p><p>西域史研究</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