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详案及教学反思《看到了吗》
<p align="center" style="text-align: left;">设计意图:</p> <p>每个人都拥有最基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本节科学活动《你看到了吗》。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体验和感受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下,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线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这一科学道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p> <p>活动目标:</p> <p>1.感知眼睛需要光才能看到物体。</p> <p>2.制造光源,帮助眼睛视物。</p> <p>3.知道眼睛是视觉器官,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p> <p>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p> <p>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p> <p>活动准备:</p> <p>(一)环境创设</p> <p>光影暗室或创设一个暗室</p> <p>(二)材料准备</p> <p>1.纸盒若干(将图片贴在纸盒箱子里与窥视孔相对的一面)。</p> <p>2.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手机、灯和荧光棒等。</p> <p>3.课件:《保护眼睛》《眼睛休息操》等。</p> <p>活动过程:</p> <p>(一)活动导入</p> <p>进入科学探究室</p> <p>1.看到地球仪了吗?为什么能够看到?</p> <p>2.有眼睛就可以看到周围事物吗?</p> <p>(二)探索发现</p> <p>感受无光视物:操作自制的密封纸盒,尝试透过盒子的小孔观察。</p> <p>1.将眼睛对准盒子上的眼睛,向盒子里看。</p> <p>2.里面是什么水果(图片)?为什么看不见?</p> <p>探索有光视物:</p> <p>1.怎样看到盒子里的水果图片?</p> <p>2.打开盒子或抠开盒子上“小窗户”就可看见图片。</p> <p>3.把装有相同水果的盒子按标签图示分类。</p> <p>4.眼睛需借助光才能看清事物,如果光线很暗,眼睛就会看不清楚或看不见。</p> <p>(三)体验感受</p> <p>进入光影暗室,切断光源。</p> <p>1.什么感觉?</p> <p>2.能看见玩具吗?有什么办法能看到?</p> <p>2.打开灯、使用手电筒、蜡烛、打火机、手机、荧光棒,进一步感受眼睛与光源的关系。</p> <p>3.可发出光物体我们叫它光源。你知道哪些光源?(太阳、星星、路灯等)</p> <p>4.游戏:寻宝(幼儿利用各种发光的小工具,寻找光影室里的玩具)</p> <p>(四)感受理解</p> <p>走出光影暗室。</p> <p>1.眼睛有什么感觉?(有点累、有点酸、有点不舒服)</p> <p>2.理解:(播放课件)</p> <p>(1)在昏暗光线下看书写字眼睛就会酸痛;时间就会近视。</p> <p>(2)地震中救出伤员蒙着眼睛——在黑暗的地方呆的时间过长,突然看见明亮的光源就会觉得刺眼甚至失明,盲人的眼睛就是失明的</p> <p>(五)拓展延伸</p> <p>1.怎样保护眼睛?怎样关爱盲人?</p> <p>2.游戏:保护眼睛。</p> <p>3.学做“眼睛休息操”。</p> <p>活动反思:</p> <p>充分利用幼儿园科学发现室的资源,把光影活动室作为体验场景,体验没有光线,人的眼睛就看不清或看不见周围的事物,人的眼睛需要借助光线才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这一科学道理。在探究和解决如何在黑暗的环境下,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周围的事物这一问题时,教师准备了丰富的可预知的物质,如: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手机、灯、荧光棒等。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教师并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光线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p> <p>不足之处:</p> <p>1.幼儿操作和探究的时间不是很充足。</p> <p>2.多提供一些“说”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交流的愿望。</p><table width="100%"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tbody> </tbody></tabl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