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数青蛙》
<p align="center"></p><p>设计思路:</p> <p>通过这节课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意识和动脑思考的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其次让幼儿学习正确运用量词。</p> <p>活动目标:</p> <p>1. 通过学习,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计数能力,口语表达能力。</p> <p>2. 培养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p> <p>3. 学习运用量词:一只、一张、四条腿。</p> <p>4. 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p> <p>5. 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p> <p>活动准备:</p> <p>课件、青蛙头饰、响板</p> <p>活动过程:</p> <p>1. 律动:小蜻蜓</p> <p>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益虫小客人,你们猜猜他是谁?幼儿猜</p> <p>师:我们现在来看大屏幕,看看他究竟是谁?(大屏幕显示青蛙)</p> <p>2. 与幼儿一起分析青蛙的样子(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p> <p>师:这只青蛙真可爱呀,还穿着漂亮的小衣服呢,谁能描述一下他长的什么样子啊?</p> <p>3. 利用课件逐步增加青蛙的数量,让幼儿学会正确运用量词</p> <p>4. 分析儿歌内容,根据内容出示相应的课件图片 师:我们的青蛙小客人肚子饿了,你们想用什么来招待他呀?一定是他最喜欢的才行呢!――青蛙捉害虫不怕累(图片:青蛙捉虫)</p> <p>师:你们看这只小青蛙吃饱了多么美啊!(图片:青蛙吃饱摸肚子)小青蛙吃饱了要去运动运动了,你们知道他要干什么去吗?――游泳姿势多么美(图片:青蛙游泳)</p> <p>5. 教授儿歌 今天我们班来了这么多的青蛙,我们一起来听儿歌《数青蛙》好不好? 幼儿学习儿歌。</p> <p>师:老师有一种新方法来念这首儿歌,小朋友你们仔细听刘老师跟刚才念的有什么不同。 教师拿响板打快节奏念儿歌</p> <p>师:你们发现有什么不同了吗? 幼儿答</p> <p>师:这个方法好玩吗?我们一起来试试吧!</p> <p>6. 续编儿歌</p> <p>a.请出幼儿扮青蛙,其余幼儿念儿歌</p> <p>b.幼儿讨论续编</p> <p>师:哇!你们看我们班又来了一只青蛙,现在有四只青蛙了! 小朋友你们现在自己数一数他们一共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p> <p>师:小朋友我们现在看大屏幕,看看正确答案是什么?</p> <p>师:小朋友你们现在想想来了四只青蛙,这儿歌该怎么编呢?</p> <p>幼儿讨论续编</p> <p>7. 幼儿随音乐学青蛙跳回家</p> <p>师:小青蛙现在要回家喝水了,我们一起来扮小青蛙回家喝水吧(音乐起)</p> <p>活动反思:</p> <p>本次活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p> <p>1、选材成功:没有歌词却很有特色音响效果的律动。《数青蛙》配上一首幼儿较熟悉,且有琅琅上口有节奏的儿歌《数青蛙》,使音乐、语言与动作的结合得到最充分的表达,形成一幅青蛙边歌边舞的热闹完美图景。</p> <p>2、程序设计:采用声势活动练习→嗓音造型练习→动作造型练习→图谱识记练习→游戏练习的方式引导幼儿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调动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新知识,使幼儿脑中的旧知识得到激活,进行重新组合与匹配形成新知识。</p> <p>3、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始终遵循幼儿音乐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幼儿是音乐活动的主体,活动设计就须从幼儿的兴趣和音乐作品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出发,体现活动设计的灵活性和自主性。</p>
页:
[1]